中國歷史上,宋朝是一個非常有特點的王朝,經濟高度發達,GDP總量一度佔世界經濟的22%,然而軍事上卻相當疲軟,北宋南宋319年的時間裏,少有振奮人心的國戰,“議和”成爲宋朝外交的主旋律。讓人奇怪的是,同樣是議和代表,爲什麼寇準就成了英雄,而秦檜卻是敗類?

  先看看寇準主持的澶淵之盟

  自從宋太宗雍熙北伐失敗後,宋遼之間打了大大小小數十仗,邊境上血流成河。景德元年蕭太后帶20萬大軍繞開河北重鎮,直插開封而來。嚇得原本想要親政的宋真宗馬上慫了,大臣們集體要求跑路。時任副宰相的江南人王欽若認爲遷都南京,時任副宰相的四川人陳堯叟認爲遷都四川。

  宋真宗沒了主意,只好跑來問寇準,而寇準連唬帶騙,硬是把他逼上了前線。《續資治通鑑長編》有記載,“時遼師深入,急書一夕五至,寇準不發,飲笑自如。明日,同列入聞,帝大駭,以問準。……帝乃議親征。”雖然宋真宗隨大軍上路了,可是磨磨蹭蹭,兩百里的路程竟走了五天才到,到了前線又提心吊膽,幸虧寇準給他安了顆定心石。

  雖然澶淵之戰宋軍並不處於下風,但是對於談判的底線,寇準心裏是沒有底的,爲什麼呢?一是當時宋軍不知道遼軍將領蕭撻覽陣亡,二是宋軍大將王超擁兵觀望。這種情況下,看看寇準是怎麼操作的?

  第一步,遼國第一次請求議和,寇準打腫臉充胖子,假裝不同意。

  第二步,遼國第二次請求議和,寇準漫天要價,遼國必須向大宋稱臣,並且獻上幽州。

  第三步,由於受到內部投降派的干擾,寇準終於同意議和,讓步爲“羈縻不絕”。

  第四步,對於賠償金額,宋真宗底線是100萬兩,寇準坐地還錢,定爲30萬兩。

  澶淵之盟最後的內容是這樣的:

  1.宋遺遼“歲幣”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在雄州交割。

  2.兩國結爲兄弟之邦,遼主尊宋帝爲兄,宋帝尊遼蕭太后爲叔母。

  3.兩國以戰前各自佔有的疆界爲國界,以白溝河爲界河。

  4.互不容納叛附及互不騷擾農作。

  5.互不在沿邊境增築城寨,開掘河道。

  再看看秦檜主持的紹興議和

  紹興議和有兩次,紹興十一年的議和就不必說了,這一次愛國英雄岳飛被莫須有的罪名害死,是徹頭徹尾的喪權辱國條約。紹興八年的宋金議和,一開始主持人並非是秦檜,而是宰相趙鼎。

  金國方面派來的談判代表是位老資格,宋金海上之盟的親歷者烏陵思謀,一開始咄咄逼人,要求談判地點改到金國使館,趙鼎沒有想讓,烏陵思謀迫於回國歸期,不得不妥協。待雙方開始談判時,烏陵思謀氣焰十分囂張,但趙鼎與他互懟,不落下風,最後雙方議定了一個初始版本的國書。

  但是等到面見趙構時,烏陵思謀又囂張起來,趙構沒有氣勢回擊對方,直接同意考慮一些無理要求。趙鼎之前好不容易掙錢的優勢全部作廢。其實就算在這個時候,宋朝也並非完全處於下風,直到一直沒有出力的秦檜突然跳出來同意那些無理的條件。

  趙鼎爲了堅定趙構的信心,甚至提出如果這樣妥協,他就辭職回家。好不容易拖住趙構,可以秦檜突然發力,三次在朝議後獨留問對,最終說服了趙構乾坤獨斷。

  雖然趙鼎不如寇準表現強勢,但在談判時仍然堅持底線,維護國家尊嚴,仍然是位非常的談判家。對於秦檜,說是主和派,不如說是投降派,毫無尊嚴,無限制讓步,簡直是漢民族的敗類。與之相比,寇準維護國家尊嚴,被看成英雄,一點也不爲過。

  參考文獻:《續資治通鑑長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