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干货来源于:ind4.net?

www.ind4.net

在解析很多的结构之后,我们也要做一些原理性的界定。在整个沟通过程中,我发现其实很多零部件企业不清楚到底为何要用这些材料,甚至是结构工程师们也不清楚整个设计需求的传递过程,我把整个事情理一理,然后梳理一下整个设计过程中需要各自做的事情,然后确定在不同层面需要做的工作,以实现整个设计开发的高效运转。

1) 机理层面的情况

简单来说,在锂电池的使用过程中,微观上锂离子脱嵌引起活性材料晶胞体积的变化,宏观上会造成活性颗粒体积的变化,进而引起电极厚度的变化,并使得电芯膨胀和收缩。在材料、极片和电芯水平上都伴随著应力和应变的变化,会影响电池的性能,需要在电芯设计时考虑材料、极片和电芯的应力和应变。

- 循环过程中,电极存在化学改性和结构疲劳

- 循环或储存过程中的机械应力不仅能引起电活性材料的恶化,也能影响非活性材料

图1 微观层面引发的后续情况

根据实际经验,软包电池都需要对电芯施加一定的力进行压紧,对电池进行约束,防止电芯在Z方向进行串动,而且也有实际的限制极片膨胀的要求。这个压力是电芯企业评估整体的耐受力有关系,压力太大会导致容量衰减率过高,其次也会导致隔膜局部变形以及化学降解。而且本身容量在变化过程中,电芯的厚度会增加一定的百分比。

2) 工程层面的动作

这个工作层面就多了,在供应商层面,对电芯的情况需要进一步测量。

而在电芯测试上面,用户需要对于电芯的数据,在全方面进行检查。现在对于电芯前期数据,电芯供应的初始数据,出现挺大规模的乱搞行为,这不是一家电芯企业的情况,一定程度上也是电池供应商远少于使用者造成的。如果应用端不去进行测试的话,后面很多事情不好预测。

在电芯结构层面,后面会交流细致的模组设计的过程,包括零件的选择,泡棉、螺栓还有端板的一些设计考虑。

在设计完成之后,在模组层面和Pack层面进行验证,特别是后续抓住机会对一些进行耐久性的样品进行了解。

图2 围绕电池的应力和应变的相应工程实施过程

由于后续电池成组设计需要考虑电池厚度的变化,模组结构件能够承受因电池厚度变化产生的应力变化。在电芯实验的时候会预设一个夹紧力,该夹紧力一般会根据电池供应商提供的参考,对电芯膨胀力来设置。

实验目的:锂离子电池在不断的充放电过程中,极片会不断膨胀和收缩,整体上电池厚度也表现出在一定范围内变化。随著电池使用时间的延长,由于SEI膜的增长、粘结剂的溶胀等因素,电池厚度会有一定程度上增加。

测试构建:测应力变化的装置如下图所示,电池放置在装置中,并夹紧,测试中电池厚度保持不变。循环过程中电池应力变化是动态的,膨胀力大小与预紧力相关,其力学性能是非线性弹性的。充放电过程中,不同预紧力下的应变变化相近,但应力波动随预紧力的增加而增大。

通过不同的DOE实验,可以分析得到一个电芯的预紧力范围,过大的预紧力会加速电池容量衰减。这个范围,可以通过实验进行测定。

图3 单体应力实验设置

图4 压力设置对于电芯循环特性的影响

如下图所示,一方面独立的循环寿命可以对电芯实际进行评估,而在进行评估的时候,我们可以收集膨胀的数据,以对原有的基础设置进行检验。

图5 一定层面的容量衰减实验,也需要对于压力和膨胀进行联动的了解

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吗?当然还没有,点击此处阅读原文

连载系列好文,下载IND4汽车人APP,追好文~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