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回家時,筆者發現家裡有些地方用的還是老式燈泡,雖然不過在犄角旮旯作為臨時使用,但那昏暗的燈光總是顯得與明亮格格不入。想起之前收到過LED燈泡的廣告,於是去了電商平臺搜索,想購買一些給家裡換上。

燈泡的價格令人瞠目結舌,1.5元,3W的LED燈泡,包郵。雖然這是廠家促銷僅限一個的價格,但是很多不限數量的燈泡,單價也沒有超過5元。作為買家,買了東西卻覺得有點對不住賣家,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

小時候,學校門口的文具店,超過一元的圓珠筆都算是奢侈了,然而今天故地重遊,那些文具基本上還是這個價錢。不同的是,那時候我們視若財寶的東西,今天雖然已經是白菜價了,卻沒多少人想要了。這是青年的嘆息,也是中國製造業的縮影。

全球95%以上的照明燈具在中國製造,因為中國擁有最完善的產業鏈。 照明行業是中國製造最具代表性的產業,產業鏈上2萬多家製造企業主要分佈在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洲,基本上以民企為主,企業數量多而規模企業少,最大企業年銷售額2017年才剛剛達到100億左右。 歐洲、美國的企業嫌照明行業利潤太低,基本上逐漸退出這個行業;而非洲、東南亞、中東、拉美等地區的企業又沒有配套的供應鏈,現階段還做不出有性價比的照明產品。因此中國企業在這個幾萬億的剛性需求市場有無與倫比的話語權。中國其他製造業門類在國際上也有類似的地位。

美國和中國的貿易逆差為什麼那麼大,就是因為美國製造業空心化,把又臟又苦賺錢又少的活讓中國人幹了。美國人本來以為自己很聰明,中國人沒日沒夜地苦幹,他們躺在沙灘上曬太陽,坐享中國人創造的剩餘價值。

但多年之後,中國國力在製造業的底色上全面崛起,中國人持有的美國國債越來越多,美國人這才發現以前的路有問題,於是特朗普政府終於「惡狠狠」地和中國開打全面貿易戰,並且發起製造業「迴流」美國本土的運動。

如果不是拼多多,我不知道中國還有那麼多的假貨。 不可否認中國在過去一直都是山寨能力強和無核心自造技術的焦點,可這些年中國的企業一直有在努力進步當中,努力扛起新國貨和中國造的大旗,也讓我們的產品遠銷海外和國際品牌同臺鬥豔。當然也不可否認,在中國,僅有1%的製造企業"熬成了婆",擁有成熟的生產體系,擁有自主品牌,為自己而活。 其他99%的製造企業為了生存,不是為大品牌代工,就是混跡市場外圍,它們往往有先進的技術,卻沒有強力的自有品牌,也正因此,只能為別人做嫁衣。 在深圳,有一家代工廠,它的經歷就完美體現了這一點。它幫很多家一線品牌代工,同時它也有自己的品牌,可笑的是,同樣的產品貼上不一樣的品牌,就有天差地別的命運,貼上大牌商標貴出好幾倍被人瘋搶,貼上自主品牌後物美價廉卻無人問津。 同時這不禁讓人想起數年前發生的"瘋搶日本馬桶蓋"事件,很多國人跑到日本搶購馬桶蓋,拿回來一看才發現寫的是"Made in China"。

為什麼會出現這一幕?國人對中國製造的不信任可見一斑。就像開頭說的,不到兩塊錢還包郵的燈泡,很多人會表示自己的懷疑,甚至下方有如此多的正面評論的情況下,不少人還是秉持「一分錢一分貨」的原則,將這樣的產品看做用幾天就壞,隨便換也不心疼的「快消品」。實際上,筆者改用LED燈泡的幾年以來,從來沒有因為損壞而更換燈泡。

十年前淘寶剛剛普及,雖然打著7天無理由退換的旗幟,我們在購買的時候,多少還是有些不放心。到了今天,雖然天貓以看起來更加正規的姿態從淘寶中被分割出來,可是淘寶自身的環境已經大為改善,有的時候閉著眼也很難買到假貨了。往年那些製假售假的產線都不見了,直到我們接觸了拼多多。很難說售賣假貨,是拼多多的原罪,從中我們更應該看到的,是中國製造業所處的歷史境遇。能正常生產賺錢,誰會昧著良心賣假貨呢?能擴大產品的附加值,誰又會在決定產品質量的材料上做手腳呢?每年的315,我們看到觸目驚心的行業醜聞,是否能夠聯想出這樣的畫面:原來整個市場上有一羣企業,他們大部分都奉公守法,只有少部分渾水摸魚。後來,那些奉公守法的企業,都死掉了…… 把德國的製造業搬到中國,很快就死了 製造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於是有人想問製造業的出路是什麼?誠然,德國和日本,作為全球製造業的代表國家,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中國造了一座大樓,白天造好夜裡就塌了,我們立刻能夠想到歐洲那些經歷了成百上千年風雨而屹立不倒的建築。從汽車到下水道,很多中國人對於德國製造推崇備至,甚至上升到了對德國國民性的神化了。「德國製造」光環真這麼耀眼嗎? 德國製造被過於神話

早在幾年前,德國的《南德意志報》就曾專門刊登一篇題為《德國的完美神話》對目前流傳在中國的種種德國神話逐條做了闢謠。

暨日本製造業爆出神戶制鋼所篡改產品數據的造假等一系列醜聞後,德國人如今也淪陷了。而且淪陷的還是神話中的神話——德國軍工業。德國製造的F125型護衛艦直接被海軍退貨了。2017年年初,德國海軍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等來了造了10年的F125護衛艦。可還沒被德國水兵們摸明白,這艘名叫「巴登·符騰堡」的F125就因試航過程中的太多問題被軍隊退貨回船廠了。

如今的德國製造已經不是坑害自家海軍這麼簡單了,整個歐洲的老百姓都體會到過所謂的「德國製造」到底是多麼不堪。根據德國聯邦勞動保護和機構公佈的數據,2015年歐盟市場上總共發現186種問題產品,其中有46種是德國生產製造的。面對這些接近1/5的問題產品,德國相關管理部門非但沒有及時作出相關補救措施,甚至也沒有能夠向歐盟提供問題產品的足夠說明信息。

一個教堂建上幾百年,有人會說是因為注重質量,但是質量好不好我們暫且不論,沒建好不能用可能更加棘手。波恩的世界會議中心工程遲遲盼不到完工日期,賓士故鄉斯圖加特的火車站改造項目也在爭議中拖了數年。2006年破土動工的柏林新機場,原本6年前就應該交付使用。可到了2017年仍是一片叢生的雜草。 頭幾年德國人還可以抱怨25億歐元的投資太少,可當投資已經從25億歐元上升到60億歐元左右後,錢不夠這個理由再說就真過不去了。根據最新消息,這個機場正式完工又要拖到今年了。難怪德國媒體會感嘆,十多年前柏林新機場打下第一塊基石時,中國國內有140個機場,而現在又新增近60個,我們還一個都沒建成。

德國、日本的產品,難道它們天生就是那麼優秀嗎?其實任何國家的工業,都需要遵循一條從弱到強的自然規律,美國、德國通過山寨英國走向了強大,日、韓通過山寨美國也讓自己迅速騰飛。任何新興製造業強國,都需要從簡單的山寨模仿到自主創新、樹立品牌的艱辛奮鬥。

同樣的道路,其實德國人走得一點兒也不比我們少。19世紀後半期德國製造業為能佔領更大的市場,不惜在自家產品上打上英國商標,以次充好。後來英國人為了抵禦質次價廉的德國產品衝擊,利用自己的霸權,強行規定德國必須要在其商品上印上德國製造以區別於英國貨。當早期的山寨讓他們製造業成熟後,簡單的模仿之路必然就走不通了。

為了佔領並開拓更大的市場,就只能再扎紮實實的進行技術上的層層改進和創新了,也正是從那時起「某某製造」才能真正在各國的消費者中打出了自己的名氣。今天的中國製造早已走完了早期簡單山寨的階段,已經開始了向精品、優品的大跨越。過去那種中國製造等同低劣產品的傳統、僵化認知是時候該從每個人心中去掉了。 賺快錢錯了嗎? 即便德國製造真的有人們想的那麼好,中國趕上甚至超越德國,就能夠解決製造業目前的問題嗎?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基礎設施建設進展飛速,催生了中國製造業的快速發展,甚至被廣大人民不停冷嘲熱諷的房地產,都消化了大量製造業的產能。這樣的發展方式,有利於我們短期內縮短和發達國家的距離,卻無法成為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模板。當基礎設施建設趨近飽和,我們無法期待日常的生活需求,能夠消化掉這多餘的產能,無論這產能本身是多麼具有附加值或者質量多麼好。 可以說,讓人類真正從古代走進現代的,除了現代科學,還有現代經濟學。現代經濟學關於經濟流動的觀念,將人類社會從買賣的二維結構擴展成三維。很多企業只關注營業額和利潤這兩項指標,尤其是後者,這往往造成了對市場經濟規律的較大誤解。 製造業相比於服務業,最大的劣勢就是資金流動性差。同樣的資金,放到第三產業可以短期收回成本,而投入製造業經常宛如陷入了泥潭。拿新材料行業為例,很多企業賬面非常漂亮,凈利潤都很高,然而一年到頭見不著錢。某企業一年凈利潤幾十億,然而流動資金居然是負數。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完全依靠市場調節,必然造成資本從製造業「逃離」,而缺乏資本流動這樣如同血液一般的給養,再好的技術水平也無從施展。

我們需要學習先進的製造技術,由製造轉向智造。但是究其因果,這都是製造業內部的事情,對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角色影響很小。中國的製造業不景氣,於是搞出「山寨」這樣一種方式飲鴆止渴。我們固然不提倡甚至反對這樣的行為,但是首先必須意識到,並不是德國人道德水平多麼高,知識產權意識多麼強。資本拋棄了了製造業,並不因為「賺快錢」的思維本身是毒瘤,而是德國製造業生長的土壤,比中國的營養豐富太多了。

軟環境的優勢

首先,德國和日本的製造業比美國、英國這樣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都強。算是少數至今還以製造業為核心優勢的國家,其他大部分國家,甚至像美國、英國,總體上都是服務業存在比較優勢。因此德國(日本)製造的水平,不是僅僅靠科學發展、技術積累就可以達到的。 一個國家製造業的核心是中高級技術工人,是藍領階層。所以相比於德國(日本)製造,美國、英國製造業疲乏,背後也凸顯高技術藍領短缺的問題,因此媒體才會呼籲讓特朗普重視職業教育。對於中國來說,普及高質量的職業教育也早已經是老生常談的問題。

另外,就算國家建立一套完整的職業教育體系,也不一定能派上用場。義務教育階段,都有批量的初中生離校打工,如何保證職業教育的質量也就十分關鍵。這背後同樣反映學生投身職業教育的回報,他能不能賺錢,能不能就業穩定,這個學上的值不值。不能今天學了一套紡織技術,過兩年紡織業衰退了。或者今天學了高端電焊技術,過兩年就用不上了。

德國一大批技校學生,之所以選擇技校,就是因為他們入學的時候,已經知道自己能夠被當地有實力的企業聘用,因此他們才會認真學。中國別說企業變遷,就是產業變遷都很快,別說是一兩個企業,某個行業過幾年都可能不存在了。於是,最穩定的勞動力,居然是最不需要技術的純粹勞動。中國近幾十年來,處於快速發展階段。所以說,在如今的中國,你放心讓孩子學一門手藝,不怕這行十年後衰退?家長們的擔憂,並不是無的放矢的。

這背後就引來德國企業之所以能存活百年,一方面是德國百年來是發達國家,本身處於發展前沿,企業衰退問題不像中國嚴重。另一方面,你必須認識到德國(日本)製造業的優勢有其特殊的內在原因,並不是發達國家必然擁有的。

中國製造業真正的角色立身之本 其實金融立國還是製造業立國之爭本身就很激烈,到現在也沒什麼定論。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是金融立國還是製造業立國,想要國家強盛經濟穩定,前提必須是有強大的製造業,不管是德國,日本,美國還是中國,沒有製造業光有金融的國家,比如冰島那樣的,一個金融危機,別國製造業一崩潰,這種國家就難以存活下去。 以金融為基礎的國家,他也是為別國製造業服務的,以別國經濟為基礎,一旦別國製造業萎縮,這國基本上也就完了,作為泱泱中華,豈能把命運交給別人?我們聽到過一些傳言,例如中國造不出圓珠筆芯,印度連子彈都要進口之類的。其實這並非技術上的不足,而是在全球化的條件下,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需要自己來製造。只要我們掌握核心技術,擁有足夠的產能,只要有需要,我們很快就能造出來。

隨著我國製造業的發展,Made in China遍佈全球,曾經推著我們前進的製造業,如今被互聯網信息經濟和IT經濟所沖淡。製造業雖然從始至終依然重要,但是在整個經濟體系中的決定性作用已經不復當年,製造業對於經濟的重要性雖然在下降,但無可否認的是,製造業仍然是立國之本。

美元再強大,美聯儲再厲害,美國造不出飛機大炮,造不出宇宙飛船,造不出航空母艦,造不出F35,造不出量子計算機,造不出波音飛機,造不出高通晶元,造不出本國人喫的用的產品。金融再強大,科技再先進,互聯網再繁榮,造不出東西,美元霸權也是守不住的。 去產能不是去工業化 有很多服務業的存在,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但是並不能因此說服務業是製造業的附庸。人們對物質的需求是有限的,對精神的需求是無限的。趕英超美的大量鋼鐵時代固然已經遠去,然而我們仍然需要意識到,當社會的物質生產已經能夠滿足人民的消費需求,製造業的目標就需要發生轉變。 中國的工業化時日尚短,水平還比較初級,遠遠達不到「去工業化」的狀態。英美多年矯枉過正地「去工業化」,也被證明是弊大於利。不管是製造業改革的實施者,還是製造業的從業者,都要正確地理解去產能和去工業化的區別,認識到中國製造業新時期的合適角色。 以東北為例,當年的重工業基地如今面臨著嚴重的人才流失,很多人痛心疾首,認為這是對工業的重視不夠。經濟專家這樣解答:「東北陷入「經濟下行導致人口流失,人口流失導致經濟下行的怪圈」的提法沒有數據支持。在現代化的背景下,人口數量與GDP的關係正在被弱化。因此,目前東北出現的人口減少,是一種正常的人口流動或境內遷移的新常態,屬於經濟健康發展的範疇。」

同理,某些製造業的轉化,甚至消失,也是經濟發展到某一個階段適應可持續發展要求的正常現象。資源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的轉變,同樣能夠體現我國製造業以一種新的姿態,驅動大國復興的歷史車輪。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