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際關係遇到問題時,總會有人給你「加強溝通」的建議。可是真正讓「溝通」發揮效力的能力,只有很少人具備。很多時候,你以為自己正在溝通,實際不過是躲在心之壁後面說些無關痛癢的話,然後沒有盡頭地相互試探罷了。於是,在溝通受挫後,我們開始放棄,選擇偽裝、沉默、還有逃避。

EVA裏幾乎每一個主要角色都是這樣的低效溝通者,碇真嗣尤其典型。

舊TV版的碇真嗣是個不那麼討人喜歡的角色,許多人攻擊他的懦弱、拖泥帶水、優柔寡斷、逃避問題,很長一段時間裡他都是「中二」代表人物。可隨著時間你就會發現,這些特質總會在某個時刻出現在大多數人身上,只是有人保持這種狀態的時間長一點,有人短一些。

這也是我們大多數人小時候無法理解碇真嗣,甚至會很討厭他的原因——那時我們純粹只把EVA當成機器人打架看,還沒有能力設身處地地去思考這些情感層面的問題。

當然,有一部分人可能很幸運,一輩子都不會有這種體驗,並且會感覺有這種情況的人純粹是矯情。假如你是這類人,那先預警一下,接下來這篇文章可能通篇都是——


舊TV+舊劇場版篇

EVA之所以能有現在這樣特殊的地位,正是在於處於人生不同階段的觀眾對它會有不同的解讀。年紀小的可以從打鬥場面獲得樂趣,大一點之後,就會開始通過它審視自己身上的問題。

只要不去面對別人真正的想法,自己就不會受傷;只要不向別人坦承自己真正的想法,自己就不會傷害到別人;逃避不能解決問題,但可以暫時隱藏和延後痛苦;沉默雖然算不上溝通,但誰又能確保溝通時傳遞的信息不被誤解?

雖然在大部分人印象裏,舊TV的碇真嗣是個自我封閉式的角色,但他其實嘗試過溝通,只不過方式過於隱晦,無法達到自己理想的結果。

舊TV裏離家出走的這段劇情就是一段典型的無效溝通:

碇真嗣所說的這兩句話其實潛臺詞是個在要糖喫的小孩:

不罵我嗎?——快罵我吧,讓我感覺很重要,讓我感覺被需要。

美里小姐是外人嘛——我們難道不已經很親近了嗎?我明明都開始信賴你了,你不要像外人那樣對待我,來愛我,關心我,像家人一樣對待我,來反駁我的話啊。

然而此刻美里也沉浸在自己的溝通問題裏,她不想勉強真嗣,不想看到真嗣痛苦,她認為真嗣身上的這些問題必須是要靠他自己解決的,同時,局勢的緊迫和職責所在又讓她心懷怒氣——其結果就是,美里完全無視了真嗣的撒嬌,對他表示「愛開開不開滾」。

從觀眾角度來說,可能很多事情「好好說人話」就能解決,但現實中,即便使用同一種語言,因為性格不同,處境不同,心態不同,人和人之間的溝通其實是存在斷層的。

比如你可能只是想開個玩笑活躍氣氛,結果這個玩笑可能觸及到了一些讓對方不快的部分。

比如你只是想解釋清楚一些事情,結果對方解讀下來認為你是在劃清界限。

比如你不想對方有壓力所以裝作對一些事情毫不在意,結果對方就認為你真的不在乎。

比如你其實只是想沒話找話一下隨便關心兩句,結果對方可能覺得你是在挑剔和控制TA。

很多阿宅的性格都是相似的,我們習慣了陰陽怪氣,亂開玩笑,隨便KY,總有一些稱讚我們說不出口,總有一些人我們無法坦率相待,總有一些結果我們不敢面對,唯一擅長的,恐怕就是把一些明明很重要的事情弄巧成拙。

於是,這個時候,早已不再是14歲的我們,開始在真嗣身上找到共鳴。

但是,從瞭解問題到拿出決心面對問題再到解決問題,是三件完全不同的事情。

設身處地去思考的話,真嗣的逃避理由其實有合情合理之處,一個缺乏親情呵護的少年,又處於14歲這個危險的年紀,就被迫要去駕駛自己完全陌生的東西和怪物以命相搏。他並不那麼在乎全人類會如何如何,世界滅亡或是拯救世界都跟他沒關係,他想要的東西簡單極了——他人、尤其是父親,對自己的需要和認可。或者說,愛。

他是駕駛EVA的工具,而EVA又何嘗不是他獲得愛的工具。

整部動畫,真嗣一直用一種近乎乞討的方式來懇求父親以及他人來給自己愛。殺死使徒、拯救世界並不能給他太大的充實感,只有通過他人的讚揚和感謝,他才能認識到這種行為的價值——一旦失去這些,他便會迷失自己的存在意義。

可若是一直沉浸在「都是外界強加給我的」、「為什麼偏偏是我」、「為什麼我非面對不可」、「這麼做對我有什麼好處」、「反正做好了也只會被認為是理所當然,可是失敗了就會被所有人怪罪」、「全部都是XX的錯,跟我無關」……這樣的「天底下只有我最無辜」的邏輯之中逃避問題的話,結果終究只是拒絕接受那些令自己不快的事,同時拒絕成長罷了。

90年代末乃至21世紀初,不停有人試圖挖掘EVA這個現象級作品究竟帶來了什麼「現象」,當時曾有這麼一個觀點,概括來說就是:這部作品的問世不僅沒能幫助那些家裡蹲走出自己的世界,反倒讓更多人封閉於自己親手建造的牢籠。

這和EVA的感情層面表現手法過於扭曲和隱晦是分不開的。我們通過EVA看見了自己的問題,同時也絕望地認識到,恐怕我們也和碇真嗣一樣,無法自我改變。

《Air/真心為你》中的這一段是對整箇舊TV真嗣心態的最佳概括。

或許正因為碇真嗣這種實際上誰都不愛的狀態,部分CP廚才會為了黨爭撕得不可開交,通過瘋狂的自我代入,進入一種幫兒子挑媳婦的狀態。

真嗣從小缺乏親情的關愛,所以感情上是個索取者,他所渴望的,是無償的,不求回報的愛。所謂無償的意思就是,他不用付出什麼,不用承受什麼,不用被傷害,只要開口求救,就會及時出現去溫暖他,關懷他的愛——其實就是類似母愛的一種形式。提供愛的這個人需要包容他的一切,承受他給的傷害並且毫無怨言,至於對象是綾波麗、明日香、還是美里,根本不重要。這也是為什麼,在那些讓不少觀眾腦殼疼的意識流片段裏,這三個女人總是同時出現。

舊TV的綾波麗經歷的是從容器到慢慢具有感情的過程,二人目綾波麗假如能存活下去,或許能部分實現真嗣的渴望。綾波麗的愛是奉獻型的,和真嗣的索取型看來剛好互補,然而綾波麗代表的是無償和犧牲的愛,這就剝奪了她和真嗣在一起的可能。領會到愛的時刻,也是她消失的時刻。微妙的是,鑒於角色設定本身,綾波麗其實同時又兼具了「恐懼」這個要素。這是否在暗示,真的能得到愛的時候,人又會感到恐懼呢?

舊TV的明日香對於認同感和愛的渴望比真嗣只高不低,不同的是,她用傲慢自大來武裝和保護自己,迫切地想通過提前跨入成人世界來逃避自己軟弱的一面。她雖然性格扭曲,但卻是少數在努力活著的人。正因她是三女中最有「人類」感覺的,碇真嗣才會在舊劇場版向她求救,覺得她與自己相似,或許願意伸出援手。可明日香自己都是一個索取型的人,無法給真嗣他想要的,也無法從他身上得到自己想要的。

美里的情況要複雜的多,她是一個轉為奉獻型的索取型。她從真嗣身上的缺陷看到了自己,所以想要去包容和填補他,可另一方面,年齡、立場、最重要的是她自己身上相同的缺陷又讓她無法很好地做到這一點。其實美里這29歲的年齡設定可以說是絕妙,作為「母親」還太年輕,可對14歲少年來說,作為「可發展戀愛關係的對象」又距離稍遠(通常ACG裏給高中生大學生安排的年上大姐姐角色的年齡都在25-28之間),剛好處於微妙的中間地帶。從三十而立的角度來看,又恰恰是站在「成熟」的大門口。可以說,美里和明日香一樣,也是自顧不暇的。

當然,對阿宅來說,問題沒有奉獻型索取型這麼複雜,大家想要的其實好簡單——

總之不用付出就能得到就是最好啦。

可現實不僅沒有人告白,我們還總是誤以為別人喜歡自己。

總之,因為綾波麗、明日香、美里都無法完全滿足碇真嗣的需求,終極避風港渚薰就出現了。

渚薰是一個理想化的角色:他會完全包容自己、理解自己、相處起來很輕鬆,不需要自己去揣測他的心態,不會提任何要求,不需要自己做出任何改變,不會勉強自己做不想做的事情……

簡而言之,渚薰是一個完美的「逃避場所」。

說得再直接一點,對於當時真嗣的心態來說,渚薰是個在完美時點出現的完美工具人,一針精神麻藥。

顯然,舊TV並不想講一個心靈千瘡百孔的十四歲少年曆經艱辛終於找到救贖的故事。很快,劇本就讓他親手處決了這個「救贖」。

這裡的符號化意義其實相當於斬斷後路,只有當根除自己的軟弱,再也無法逃避問題時,才能成長。

可是成長太痛苦了,解決問題也太痛苦了,既然沒有人需要我,這樣的世界還是滅亡吧。

但是,這真是你想要的結果嗎?


新劇場版

現在看來,EVA推出新劇場版,與其說是炒冷飯,不如說是為了徹底解決之前版本留下的那些曖昧不清的問題。

從《序》到《破》,看起來一切都好起來了,儘管我們阿宅這麼多年來情商方面可能還在原地踏步,但EVA裏的角色都漸漸沒那麼扭曲了,遇到問題都開始改變了。

其中變化最明顯的,當然是碇真嗣。

他開始變得直率,願意直接對父親說出自己的感受。

換了我,這話打死我都說不出口的。

變得能不惜一切代價去拯救自己想要拯救的人。讓憋屈十年的麗黨終於揚眉吐氣了一次。

然而,緊接著《Q》出現了,告訴我們,一切都是假象。

為了救妹子,不小心引發了近第三次衝擊,結果妹子沒救成,世界給自己毀得差不多,所有人都把自己當仇人,沒一個肯好好說話。

——明明上一部都已經這麼努力了,為什麼一切會變成這樣呢?

很多人第一時間都無法接受《Q》,覺得它就像一個惡意的玩笑,甚至有極端者覺得《Q》是庵野秀明在發瘋。而庵野中間跑出去幹別的,把最後一部拖到現在的做法更是讓不少粉絲怒氣衝天。

但事到如今,距離2012年的《Q》已經過去七年,我們反而可以心平氣和地看待這些問題。

為什麼《Q》會是這樣的展開?為什麼最後一部拖了這麼久?庵野秀明究竟在想什麼?

首先有一點可以肯定,製作者們對EVA的感情一定是比我們要深數倍也複雜數倍的。EVA是很多人的入宅作,它的意義其實遠超過一部普通的「好看動畫」,我們要向它道別姑且不易,庵野秀明以及那一系列主創又怎麼可能很簡單就向這部改變自己一生的作品說再見呢。

創作一部作品時,即便一開始就想好了結尾,在製作過程中,也很可能因為一些事一些人改變想法。從舊劇場版已經可以感受到庵野創作時的掙扎,從表現手法來看,EOE即便放到今天也是難以超越的,稱其偉大也不為過。這一次他真的能好好劃上句號嗎?能交出比EOE更好或者持平的答卷嗎?許多人都在懷疑,我相信庵野自己也有過動搖。

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庵野秀明是個有才能的人,無論是作為動畫導演,還是電影導演。某種意義上,他一直被EVA束縛著,結束這個系列會讓他從束縛裏徹底走出來嗎?沒有人知道。這是屬於他自己的,不能逃避的問題。

從舊EVA到新劇場版,我們已經瞭解了問題,也拿出決心面對它了,最後,就是解決問題的時候。

但是,首先要先毀滅,才能重建。

《Q》做的,就是毀滅的這個動作。

《破》其實營造了一種虛假繁榮景象,我們習慣了日系動畫裏燃一波完事矛盾當無事發生的操作,《Q》毫不留情地把人從夢中捅醒——不這麼做,便也不是EVA了。

動畫也好,電視劇也罷,電影也好,總有一千種巧合方案解決問題,但現實中的問題永遠是複雜的多的,一環套一環的。

你以為情況要開始好轉的時候,下一個打擊可能接踵而來,你以為變化要來臨的時候,卻發現自己根本擺脫不了現狀,你以為終於能等來一個人愛你,結果卻依然是你的一廂情願。

命運總能用你意想不到的方式愚弄你。

《Q》所做的,便是讓真嗣先經歷一次徹底絕望的,讓他無法面對的困境,然後給他一根繩子做救命稻草,等他抓著救命稻草瘋狂往上爬的時候,再砍斷那條繩子。

這一次誰又能笑話真嗣慫呢?努力全部白費,美好期望化為泡影,甚至無意中引起了自己難以承受的巨大負面效果,一樣的情況下,換做普通人,發瘋都是正常的。

和舊TV時的作用一樣,渚薰這一次依然是真嗣支離破碎時的粘合劑,同時也是他必須跨過的,絕望的最後一關。

不可以逃避,不能再向任何人撒嬌,無法把責任轉移到別人身上,唯一能做的,就是自己面對。

如果不這樣,人就無法成長。如果不這樣,就不能真正擺脫困境。

假如按照《破》的光明路線延續下來,故事會是什麼樣的展開呢?

綾波麗被救下來了,真嗣因為救到了人又找回了駕駛EVA的意義,那就是保護大家,同時發現明日香也沒死,經過美里的一番苦口婆心最終原諒了爹借自己手殺明日香的決定,最後三個人一起快樂地駕駛EVA拯救世界?

光是看到就讓人挺噁心了吧。

假如庵野這一次真的要提供一個問題的方案,一個對現實中觀看這部動畫的人有意義的做法,那《破》這種「為了重要的人,拿出勇氣,於是克服了困難」的解決方式,顯然是毫無意義的。

勇氣不會憑空冒出來,普通人也沒有這麼多遇到特殊事件的機會,那我們要如何從各自的困境裏走出來呢?這自然不是看一部動畫就能解決的。但我相信,庵野在為觀眾,也在為他自己尋找答案。


後記

本文有部分段落來自我N年前給《二次元狂熱》EVA增刊寫的人物分析文章,但大部分都是重新寫的,畢竟的確是隔一段時間看就又會有新感受。

這次去看EVA最後一部的10分鐘預告之前,本來是做好準備回來大寫特寫一番的,甚至給安妮秀裏也留了專門的環節,所以晚上一看完預告,九點多就和同事打車趕回公司錄對談。其實那天去公司的路上心裡很沒底,以這預告的信息量,到時候節目裏真不知道該說什麼。結果開始錄之後發現,大家對於這樣一個影響了自己人生的東西要結束了的這事,想說的還是很多的。那天我們其實挺後悔沒事先說好開直播,因為最後能剪進去的就只有五分鐘。

大家總在催促EVA結束,覺得該結束了,可真正結束了,一定又會覺得空虛吧。

綾波麗是我人生中第一個癡迷的角色,小時候就是因為看見封面有她的雜誌就會買下來,不知不覺就變成了宅。有人說過,看我QQ頭像論壇頭像十多年換過好幾個,每一個都是綾波麗,顯得對紙片人老婆非常專情。專不專情不好說,可是能找到這樣一個陪伴自己人生的角色還是件很幸福的事情。所以當時看到Q的劇透時,整個人是懵了的,直到完整看完Q,依然感覺到很受刺激,所以Q也是EVA系列裡唯一一部我只看過一遍的。去看10分鐘預告前,我為了做一下準備,提前一天把新劇場版重新看了一遍,才重新又看了一遍Q。這一次我反而是看破的時候最難受。畢竟就算一切在Q裏被推翻,他們起碼努力爭取過,而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連爭取的勇氣都沒有就要開始患得患失。

無論如何,庵野是個宅,他理解宅的困境,無論他最後給出什麼樣的結局,一定有他想要傳達給這些被他影響人生的宅的信息。

一切可能會變好,也可能更糟,但是,不能逃避。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