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BB姬」(bibiji300)

面碼醬丨文

上海的天氣總是比預料中要變得快一些。

儘管7月7日纔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暑」,但在此之前,空氣中的悶與熱,就已經讓大多數人打消了離開空調房的念頭。

有些人卻覺得無所謂。

就在小暑節氣的前一天,汶水與萬榮路的交界處,一尊高達數米的機甲旁邊,聚集了上千位來自全國各地,敢於「挑戰」上海天氣的年輕人。

他們就三五成羣地站在那兒,雖然不斷擦拭著額頭與頸部滲出的汗水,雖然連坐的地方都沒有,但臉上並沒有一絲的不耐煩。

如果觀察再仔細一些,你甚至會發現,不少人的眼神中,還有一股按捺不住的激動。

如此這般,只因為他們正等待著,一段長度只有10分鐘的動漫視頻公佈,更因為這段視頻,屬於:

「新世紀福音戰士」

(EVA)

半個多月前,「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新世紀福音戰士

》的兩部舊劇場版 《死與新生》《Air/真心為你》 ,第一次在內地的影院放映。

座無虛席。

「如果真有無法超越的動漫神作,那麼只可能是《EVA》。

在檢票進入時,我前面的小哥,開心地跟朋友們說了這句話。

雖然作為旁觀者來而言,這樣的吹捧顯得有些自大狂妄。

但對於看過《EVA》的觀眾來說,這句話似乎又有那麼一些道理。

《EVA》當然很屌,在豆瓣上,《EVA》1995年TV版的評分是 9.4 ,而在更加客觀的評分網站IMDb中,《EVA》收穫了 8.6 的高分。

不過,這些分數,只是對《EVA》最蒼白的讚美。

一些更能反映出這部作品偉大的地方,早已藏在了年輕人們的生活中。

2015年初,把持著日本兩家大型卡拉OK連鎖品牌的公司「株式會社エクシング」,公佈了14年年度ACG歌曲卡拉OK點播榜單。

排第一的,是《冰雪奇緣

》的主題曲 《Let It Go》 ,排第二的,就是《EVA》的主題曲 《殘酷天使的行動綱領》

不就拿了個第二名麼,有什麼了不起的?

確實了不起,哦,我是說挑戰者《Let It Go》。

畢竟, 從1995年到2013年的19年裏,還沒有一首歌能夠搶掉《殘酷天使的行動綱領》在這個榜單中第一的位置。

因為《EVA》走紅的歌曲,遠不止一首。

宇多田光的 《Beautiful World》 ,到今天還被許多人存在歌單中。

林原惠美翻唱的 《翼をください》 (請給我翅膀),也讓ACG愛好者們對這首1971年就發行的歌曲瞭如指掌。

而這些,都只是作為動漫的《EVA》,在音樂方面的小小成就而已。

2015年6月22日,路人眼裡普通的一天,國內的ACG圈子,卻被「使徒來襲」這四個字轟炸。

什麼情況?什麼使徒?哪兒出事了?

喜好喫瓜的羣眾們自然不會被疑問難住,詢問朋友圈似乎已經要去避難的朋友才知道,這一天,是動漫《EVA》中,設定為「使徒出現」的時候。

而當朋友解釋清楚,《EVA》就是當年國內電視臺播的《天鷹戰士》後,「使徒來襲」就不再是一個圈子的自嗨。

隨後,各大社交平臺上,掀起了一股「使徒來襲」風潮,比如把使徒P在照片中,又或者曬出自己收藏的EVA手辦等等。

這,便是《EVA》的影響力。

十多年前的小朋友們,又有幾個沒看過《天鷹戰士》?又有幾個不知道綾波麗,明日香?

2016年Chinajoy現場

當然,我相信大多數人對這部動漫的記憶,不是定格於初號機暴走喫使徒,就是停留在碇真嗣對著明日香擼管。

至於《EVA》到底講了個什麼故事,能弄懂或者說願意弄懂的觀眾,並不多。

這其實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雖然《EVA》的故事因為發行了各種版本,顯得有些雜亂無章,但看懂劇情後,你會發現, 《EVA》真正厲害的地方,還是它的劇情

《EVA》表面上講了一個少年少女們開著機甲(也就是EVA),勇敢擊敗各種長相奇怪、能力特殊的怪獸(也就是使徒)的故事。

然而實際上,整部動漫,都只是在講兩個字, 「救贖」

作為動漫中全世界最有權力的組織 Seele ,他們認為人類是有罪的(包括他們自己),所以需要通過 「人類補完計劃」 ,來完成所謂的贖罪。

「人類補完計劃」就是讓人們都融合在一起,以此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並且達成真正意義上的永生。

《EVA》男主碇真嗣的父親,也就是「人類補完計劃」的具體實施組織 NERV 的領導者碇源渡,則是想藉助「人類補完計劃」,讓自己成為神。

然後找回已經在實驗中意外死亡的妻子碇唯,完成愛情的自我救贖。

被狂揍的使徒們,它們的目的很簡單,向著它們的始祖亞當走去,然後實現靈魂的回歸。

有意思的是,此時的亞當,已經被碇源渡植入到自己手上,所以使徒們每次出現都是在往第三新東京市趕路。

而《EVA》的男主碇真嗣,從小沒有感受過親情,也不願意讓任何一個人走進自己心裡,孤獨、懦弱、自私、逃避,都是他貼在自己身上的標籤。

他要完成的救贖,就是學會 不再逃避 (這也是庵野秀明想要表達的),學會面對。

此外, 綾波麗的救贖,是對自己擁有人性的坦然與認可明日香的救贖,則是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意義

動漫史中最美的笑容之一

所以,你大可以理解為, 是這些關於「救贖」的故事,因為一些巧合與因緣,交織在了一起,從而形成了《EVA》的整個劇情

如果說《EVA》精彩的劇情,讓它獲得了 「神作」 的稱讚,那麼《EVA》誕生的時代,則賦予了它 「偉大」 二字。

所有提到《EVA》存在價值的文章,都會講這樣一個故事:

上世紀80年代末,日本發生了震驚全國的「宮崎勤事件」,日本青年宮崎勤,在一年不到的時間裡,猥褻、殺害了四名小女孩。

事後,警方發現宮崎勤家裡全是漫畫、AV等物品,屬於標準的宅男。

於是,大眾將案件的主要起因歸咎於宮崎勤的「御宅族」身份上,日本的動漫產業遭到了嚴重打擊。

緊接著上世紀90年代初,日本的泡沫經濟崩塌,整個日本都籠罩在危機與壓抑中,動漫產業再次陷入黑暗。

直到1995年,《攻殼機動隊

》與《新世紀福音戰士》的出現,日本的動漫產業才迎來了真正的轉機。

人們第一次發現,原來動漫不只是搞笑與大萊萊,還可以探討哲學、心理學、存在主義等等問題?

《EVA》在日本的「偉大」之處,不在於它的劇情、設定、反轉,而在於它為整個行業帶來了觀念與意識的改變。

當然,對於海這邊的中國觀眾來說,這樣的「偉大」,並不會有太深的體會。

所以恰恰相反,我們眼中的《EVA》,更加靠近作品本身。

我們每個人對《EVA》都有著自己的解讀,並且大多都可以在劇情中找到依據。

有人看完《EVA》後,開始思考A.T.立場(心之壁),也就是思想上的隔閡,是否真的是現實中人們交流的障礙。

有人卻關注起了成人與孩子之間的矛盾與問題。

更多的人,則在《EVA》中,找到了現實的共鳴。

就像有的人能夠理解為什麼碇真嗣一直在逃避,因為現實中的自己,也沒有得到多少親情。

有的人能夠明白為什麼明日香渾身是刺,因為現實中的自己,也在渴求被人認可。

在許多觀眾眼中,《EVA》已然不是一部動漫那麼簡單。

也正是因為如此,《EVA》終究還是被過度神化了。

在知乎上, 「《EVA》是被吹出來的神作麼? 「為什麼這麼多人說《EVA》是神作,可是我看了後感覺不出來啥? 類似的問題比比皆是。

普通觀眾們帶著過高的期望,卻沒有在這裡找到應有的體驗與感觸,甚至有時候還會覺得很糟糕,質疑《EVA》自然也不無道理。

客觀來講,《EVA》強的還是設定與劇情,相較於現在的動漫,TV版的畫面確實有些過時。

再加上後面幾集各種讓人懷疑經費不足的意識流鏡頭,看完後,普通觀眾給個「看不懂」的評價,已經算是客氣了。

然而《EVA》的粉絲們,卻將TV版最後那些意識流的畫面,當成是整部動漫最精彩的部分之一。

就比如那個長達一分鐘一動不動的鏡頭,普通觀眾會覺得這是在偷懶,粉絲們則認為這是在表現碇真嗣在要不要殺死渚薰這件事上的痛苦抉擇。

最終,普通觀眾要麼接受粉絲們的說辭,成為新一批粉絲,要麼將「看不懂」的評價,轉為「真傻逼」。

這也是《EVA》如今的口碑兩極分化的原因之一。

夜幕已經降臨,在數小時的等待之後,站在初號機身前的觀眾們,終於迎來了《EVA新劇場版:終》的前10分40秒片段。

這是《EVA》新劇場版的第四部,從《EVA新劇場版:Q》開始,《EVA》的劇情已經和我們兒時的回憶完全不同。

對《EVA》無感的人們當然不會關注這場全球同步的發布會,但粉絲們卻一個比一個開心。

因為大家都相信,庵野秀明會給《EVA》一個令人滿意的結束。

唯一讓人隱隱有些擔心的是,現場播放的庵野秀明自拍視頻中,他認真說了句:

「但是我們真的很努力在製作了。

所以,該不會真的才做好10分鐘吧?

-END-

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BB姬。 這裡有更豐富的遊戲內容。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