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至今,台灣總統與國會議長隔空交火,運用新聞議題發佈頻頻交鋒,捲起台灣輿論一陣不小的漩渦巨浪,此議題演進過程,從公關語藝學角度分析,實有許多可深入探討的空間,故本文無意進行任何政治立場評價,僅期望從本事件中提取值得關注的現象,供企業聲望與形象管理人員參考。

 發言系統  

 

公關語藝學派關注的面向,是組織可如何運用「修辭管理策略」,對外部公眾建立良好形象進而達成組織目標。這裡指的「修辭策略」,並非僅指文字、辭彙的運用,而是更細膩的包含「發言立場」、「發言訊息」、「發言者角色」、「發言時機」、「發言形式/管道」、「雜音」、「受眾反應」等整體的訊息溝通計畫,運作模式請參考以上簡要示意圖。

  

運用上述發言系統架構對照本次政爭議題演進,可發現許多關鍵爭議點,是源於發動議題時部分流程處理不夠細膩之故,所以才造成馬團隊拋出看似絕對正確的題目,最後反被社會大眾解讀為赤裸政治鬥爭,衝擊執政威信,造成民意支持再度下挫的苦果。

   

以下簡單舉幾個例子,來說明本議題發言流程管理不夠細膩所引發的反效果。

 

l   「我們已準備好沒有王金平的立法院」全案未定但發言內容決斷,操之過急!

江宜樺院長一席決斷的發言內容,在輿論走向尚未完全定調時即選擇拋出,或許期待透過有重量的發言內容,框架、形塑民意走向,但近期台灣輿論對於政府有明顯的對抗性,當議題正反態度尚未明朗時,政府即拋出決斷的言詞內容,更易引起媒體、民眾「我就是要跟你唱反調的反應」,反而助長、激發對立聲量集結,一消一長,削弱正面支持的輿論力道。

   

l   「總統府副秘書長羅智強重砲抨擊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下駟轟上駟,手段模糊焦點!

此發言角色與措詞安排所產生的問題,源於這發生在國民黨這十分重視輩分、倫理的政黨認知下,所以羅智強副秘書長出面,下駟對上駟的回應設定,極易把外界的焦點,更進一步的拉往揣測國民黨內權力衝突的方向解讀,無論羅副秘書長的聲明內容有多強勁的立論邏輯支持,結果其實已全無所謂,發言者的角色與措詞安排一但出手,即已註定了模糊馬總統企圖和全民溝通的議題焦點。

   

l   「選擇人家嫁女兒時發動」出手時機遭質疑不夠厚道,落人口實模糊焦點!

若沒有其他考量因素,此議題發動時機點,選在這時出手,就已註定落人口實,且人家嫁女兒你去觸霉頭,對比複雜的司法條文,是很淺顯易懂,容易引發普羅大眾心理共鳴的草根文化題材,搭配上近期民眾「習慣」對抗政府的氛圍,即易成為人際大量傳散漫罵的素材,再次削弱國會議長可否司法關說才是核心焦點的議題關注度。

   

l   誤判「媒體立場與民眾反應」,引發強大反作用力!

馬團隊在公佈此一議題所遭遇到的最大挑戰,其實是台灣已經成形的逢馬必反輿論氛圍,所以一件事情,不論對錯,只要是有資源、有權力的馬政府說的、馬政府想做的,我就是要唱反調。在馬政府的執政風格下,挑戰權威已成為台灣社會的流行。所以這個氛圍和對立情勢,並不容易單純透過幾次簡短的記者會發言,舉著大是大非旗幟即可有定調扭轉效果,特別是在議題還有模糊空間的狀態下,難度更高。故在進行本次議題溝通時,若事前未針對不同媒體記者、不同族群民眾所可能認同與不認同的論點進行評估,提前擬定各種發展狀況的因應對策,在民眾習慣站在政府對立面的態勢下,被對立言論吞噬的結果其實是很顯而易見的。

  

本次九月政爭的議題案例,我們可以觀察發現目前在台灣的輿論環境中,有時「內容本身可能並不是最具說服力的訊息」,何時講、誰來講、怎麼講所造成的反效果,反而更加凸顯出「發言人即訊息」、「時機即訊息」、「媒介即訊息」對於議題走向來得更有影響力的證明,這些現象與企業形象管理其實也息息相關。

  

以往,我在和許多企業或政府機關溝通發言管理的重要性以及細膩度時,常得到的回應是:我們在應對記者上已經很有經驗了,而且我們的發言人口才很好,反應很快,對外發言應該不會有問題!

  

但從本次事件可帶給企業聲望或形象管理人員的啟示是:組織的發言運作已不單純只是發言人一人之事而已,未來企業對外發言的觀念,必須從「單一發言人」轉化成「發言團隊」,且須把對外發言流程,一併納入整體企業CIS計畫的一環,同步進行整體性的評估管理,才能夠在面對細膩流程時不致出錯,造成損害。

 

近期台灣鄉民的正義、公民主動上街頭、攻擊性新聞報導、寶傑掀起的評論節目2.0,到處都是進擊的專家等等的輿論現象,都讓企業在管理形象、管理發言時的變數更為多元與複雜,所以組織的企業聲望或形象管理者,需開始更為謹慎、細膩的思考企業發言系統中每個流程該如何妥善的被管理與運作,這很大程度會決定了企業被外界解讀與認知方向,畢竟建立品牌或形象耗資甚鉅且經營不易,若只因一時發言疏忽而毀於旦夕,十分得不償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