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版B-2隱形戰略轟炸機——轟-20還處於研製階段,第一架原型機尚未亮相之時,解放軍也沒幹等著,而是與國內唯一轟炸機研製生產單位西飛通力合作,在現有轟-6K中遠程轟炸機基礎上,繼續改進新型號。

某社交媒體曝出衛星照片,顯示轟-6系列轟炸機最新型號轟-6N已經抵達服役前的最後一個試驗站——陝西閻良試飛基地

。預計在閻良完成試飛後,轟-6N轟炸機就可以加入解放軍戰鬥序列。

▲外國的商業衛星拍攝到了一架正在出庫的轟-6N戰機。這架轟-6的機頭位置與其他轟炸機明顯不同,通過地面的倒影看,機頭部分加裝了針狀的受油裝置。

也就是說,轟-6N轟炸機確實已進入最終定型試飛階段。

為什麼今時今日中國還要改進研製一款既不能隱身、又不具備超音速突防能力的,整體結構脫胎於60多年前飛機的「老」轟炸機呢?

除了轟-20距離正式服役還要再等幾年時間以外,

更主要的是,中國空軍對空中超遠程精確打擊能力的需求已是迫在眉睫,有點「等不起」了。而目前手中飛得最遠的轟-6K轟炸機,還不足以完全滿足空軍的需要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轟-6K最常見的是掛載2枚長劍-20巡航導彈,因為再多可能航程會急劇縮短。

一般認為,轟-6K轟炸機的作戰半徑約3500公里,最大航程超過8000公里。

這樣的數據,可以滿足轟-6K對距離我國沿海3000餘公里的美國關島軍事基地產生一定威脅

但是,3000餘公里直線距離,留給作戰半徑3500公里的轟-6K的機動、迂迴、繞開嚴重威脅空域的餘地非常之小

好在轟-6K掛載的長劍-20空射巡航導彈最大射程約1500-1600公里。一般來說,在距離目標1000-1200公里時,就是轟-6K發射長劍-20導彈的極限距離了。

這還是一個冗餘度的問題,實戰中,一般很少很少在最大射程距離上發射導彈,因為那樣對有效殺傷對方目標太不保險

更重要的問題是,無論作戰半徑還是最大航程,上述數據可能都只是轟-6K掛載2枚巡航導彈的數值。如果是帶4枚,可能作戰半徑會下降至2500-3000公里。如果是滿掛6枚,那麼轟-6K可能只能在第一島鏈外側活動了。

▲轟-6K一般掛載長劍-20巡航導彈的配重彈出島鏈訓練。

所以,就算不考慮掛載更重的空射型彈道導彈,轟-6K也有必要開發空中受油型號。

如果能空中受油,則轟-6K可以在起飛時少裝燃料,多掛長劍-20巡航導彈

。然後在飛往導彈發射空域期間,選擇安全空域進行一次或者多次空中受油。

從轟-6K轟炸機3500公里作戰半徑數據考慮,每接受一次空中加油,預計可將半徑再擴展1000公里;接受兩次加油,則作戰半徑可能達到5000公里以上。

當然,從轟-6K本身設計局限,飛行員忍耐度考慮,最常見的,恐怕還是只進行一次空中加油

▲網友繪製的加裝空中加油管的轟-6N轟炸機效果圖。感謝作者。

轟-6N轟炸機經過一次空中受油後,最大航程可超過9000公里

。所以,有了空中受油能力之後,中國空軍、海軍轟炸機也能克服地緣上的不利因素「繞飛」日本,而不用羨慕有地利之便的俄羅斯戰略轟炸機部隊了。

除了掛載常規炸彈和長劍系列巡航導彈外,轟-6N還可以掛載國產反輻射導彈,以此來攻擊敵縱深雷達探測目標。

另外也可以掛載體量更大的反艦導彈和反跑道子母彈等。另外,仔細分析其掛架能夠看出,

轟-6N不僅能夠搭載重型導彈,還可以掛載自衛導彈系統,這就大大提高了其戰場生存率。

不僅如此,轟-6N的機載電子系統和雷達系統,包括動力系統上也都在轟-6K的基礎上進行了升級

由於轟-6K的機在電子設備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轟-6N的升級可能是開放了更多的埠。另外,其雷達探測系統也將更加完善。

也有消息表明,轟-6N的機體做了核化處理,以此來增強其核戰力。作為核打擊平台,轟-6系列的改進項已到達頂點

轟-6N可以配合國產加油機驗證遠海攻擊訓練,甚至和轟-6K或轟-6H構成混編編隊來尋求戰法突破。

其實轟-6N目前最大的優勢還是性價比較高

,這對於更新換代老轟-6機隊是剛性需求。在未來,轟-6N的裝備數量很可能超過現役轟-6K。這樣一來,轟-6N必然是未來二十到三十年間,中國空軍遠程轟炸力量的主力!

轟6N的意義不僅體現在戰力的大幅度提升上,它很有可能成為中國全球超級隱身轟炸機發展的基石

。中國隱形轟炸機的理論和技術或許都將用轟6N來驗證試用,這對中國超級隱身轟炸機的發展來說,意義和價值是不可估量的

轟-6N的順利服役,將使中國空軍的防區外打擊能力獲得一個質的提升,其作戰模式和任務類型的選擇性將大幅度提高,戰略核威懾能力將進一步增強。

美國目前在研的新型戰略轟炸機要求具備隱身能力、超遠程打擊能力、網路化協同能力,而上述指標在轟-6N上只是部分體現,這也說明,

轟-6N目前來說只是個過渡型號,隨著國產隱形遠程戰略轟炸機的研製成功,轟-6N作為夥伴搭配還是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這也是轟-6N的必經之路。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