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甲殼蟲是一款個性車,但實際上它只是一款復古車。

甲殼蟲退出歷史舞台

甲殼蟲之所以不再德國生產了,是因為這款車實際上已經退出了歷史舞台。它的造型在今天看很經典,但實際上在70年前,汽車就長那樣,並不怪異。只是將40年代的設計保留到21世紀才變成了今天看到的個性車,但實際上,甲殼蟲這種並不實用的造型早就該沒市場了,因此除了墨西哥繼續生產以外,德國已經不再投產甲殼蟲。

甲殼蟲的外觀缺失

甲殼蟲今天的造型其實來自於當年發動機後置設計,我們可以看到,甲殼蟲最大的問題就是內部空間利用率特別低。後備箱位置在後軸前面,而其他轎車都把後備箱留在後軸後面,這無端端就浪費了很長一部分軸距。但這種設計是以為你當初發動機後置,發動機的重量要靠後軸和車架承擔,而車頭有充足的行李箱位置。但今天發動機前置了,前備箱沒了,後備箱又不夠地兒,還佔用了后座空間,它自然不再實用。

甲殼蟲有了歷史繼任者

甲殼蟲實際上是希特勒主導的大眾車型,是當局給德國民眾的一句承諾。而後到了70年代,甲殼蟲有了更合格的繼任者,那就是高爾夫,高爾夫的外觀更加先進,空間更加寬大,因此逐漸取代了甲殼蟲。只是因為很多甲殼蟲造型的擁躉,甲殼蟲才作為個性復古車生產至今,而這一切都要感謝一個人,那就是「保時捷」(波舍爾)。


並不是老就能稱之為經典,也不是經典就一定意味著老。在汽車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有一些車子為人們所銘記,福特的T型車,雪鐵龍2CV,保時捷911等等,他們或是影響了整個汽車工業的發展,抑或引領了一個階段的潮流。2003年7月30日,一台水藍色的甲殼蟲完成最後一道生產工序,駛下了生產線,隨即這台車便運往德國沃爾夫斯堡的汽車城永久收藏。這是全球最後一台老甲殼蟲,它一共生產了21,529,464輛,成為了歷史上最成功的車型之一。

如果說有一款車能代表大眾汽車,那它一定是甲殼蟲。上世紀30年代,轎車作為奢侈品進入了人們的生活。走上政壇的希特勒深知汽車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希望製造一款能讓德國所有家庭都能擁有的「國民車」,他希望這輛車提供兩個成年人和三個兒童的乘坐空間,最高時速達到100公里,平均油耗不高於百公里7升,售價要控制在1000馬克之下等等。這在當時來說,絕對是個嚴苛的條件,需要汽車在性能、生產工藝和生產成本之間取得高度平衡。

1931年4月,費迪南德·保時捷回到斯圖加特,創辦了保時捷發動機汽車設計顧問公司。由Zuendapp出資支持的第一台保時捷Type 12樣車於1931年完工,只是隨後的路試結果並不盡如人意,該項目被迫終止。1933年, NSU D-Rad聯合汽車製造廠委託保時捷設計一款經濟型轎車,新車的代號為保時捷Type 32,與後來的甲殼蟲已經非常相近。

保時捷Type 32樣車,採用風冷4缸水平對置發動機,最大功率19kW,時速可達80公里。

1933年的柏林車展上,希特勒提出了國民車計劃,與費迪南德·保時捷的想法不謀而合。1936年2月24日Type 60樣車在戴姆勒賓士柏林展廳公之於眾,1935-1936年間在保時捷斯圖加特工廠里完成了三台VW3原型車,它們都基於NSU原型車打造,採用了水平對置發動機和創新性的後置後驅形式。不過因為風冷發動機的散熱效果不理想取消了後窗。

VW-3系列車型測試成功後,戴姆勒賓士在辛德芬根工廠生產了30台內部代號為VW30的試裝車開始了漫長的路試,那時的路況都不是很好,這對一輛成本在1000馬克之內的平民車型是巨大的考驗。所有車輛累計行駛了240萬公里,最終證明車子非常可靠。

希特勒決定建立汽車廠來生產這種轎車。最終公司命名為「Volkswagenwerk Gmbh」,之後便開始生產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國民車」。工人們希望把它命名為「Kdf-Wagen」,意思為歡樂就是力量牌汽車,但早已關注這款車的民眾則把它取名為「大眾」。第二年在柏林汽車博覽會上,美國《時代》周刊記者諷刺他的外形像只「Beetle」,就這樣甲殼蟲的名字傳遍了世界各地。不過大眾直到1967年8月才正式在市場上使用這個名字。

1938年5月26日,希特勒在法勒斯雷本為大眾工廠奠下第一塊基石,此後這裡便發展成為現在的沃爾夫斯堡大眾總部。是二戰促使了甲殼蟲的發展,1938年大眾推出了改進的24馬力的「38」車型, 由於配備了新型高效散熱風扇,後車窗再次裝配到車上。戰爭期間,僅有630輛甲殼蟲投入民用,而65000分別被改裝成吉普車、水陸兩用軍車和四驅車。

戰後的德國百廢待興,而盟軍接管之後也慢慢恢復經濟和生產秩序。甲殼蟲幾乎在戰爭剛剛結束就恢復了生產,工廠生產當時的VW Type I車型。英軍對甲殼蟲興趣濃厚,訂購了2萬輛車,1946年10月14日,甲殼蟲的生產量就達到了1萬輛。1950年,第10萬台甲殼蟲下線。從恢復生產,到達到這一產量僅用了四年多的時間。1955年8月5日下線了金色塗裝的第100萬台甲殼蟲。

戰後世界經濟逐步復興,人們對汽車的需求愈發迫切,可是購買力又非常有限,甲殼蟲的經濟耐用恰好適應了這種形式,迅速成為歐洲最暢銷的車型。由於良好的設計工藝以及精湛的製造工藝,甲殼蟲十分耐用,成為了長壽車型。它為大眾帶來了巨大利潤,不僅僅在歐洲大獲成功,還順利進入了已經飽和的美國市場,大眾公司也因此迅速發展起來,很快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四的汽車公司。

第100萬台甲殼蟲。當時大眾的總經理也為甲殼蟲制定了長期戰略。在不必要的情況下不調整外形,只優化內部結構和產品質量。60年代,甲殼蟲不斷改進,更加先進的技術使它不斷完善,然而外形並沒有大的改動。大眾先後為甲殼蟲更換了懸掛結構,改進了變速器。

1951年的甲殼蟲外形更加流暢,這輛車上可以看到甲殼蟲許多的歷史演變痕迹。而不同年款的甲殼蟲,後車窗是明顯的區分,這台是1953年之前的Pretzel Beetle,它的特徵是尾窗採用了一種類似八字形的小麵包。

1953年之後的Oval Beetle(小橢圓)。1953年甲殼蟲將原有的麵包圈形後窗更換為更大的橢圓車窗,這一代甲殼蟲被親切的地稱為「小橢圓」。

1957年大眾汽車又擴大了後風擋的面積並且風擋玻璃出現了稜角,昵稱為「小方塊」。

除了尾窗的樣式不斷變化之外,老款甲殼蟲的引擎蓋形狀也不斷改變,不過變化非常細微,設計師一方面在盡量維護甲殼蟲的經典造型不被破壞,另一方面也努力做到與時俱進,滿足新的法律法規。

1962年甲殼蟲的產量達到了500萬輛, 1967年大眾第1000萬輛甲殼蟲下線。1972年2月17日,第15,007,034下線,比福特T型車多出一輛,成為了全球產銷量冠軍。

隨著70年代高爾夫的誕生和流行,甲殼蟲的國民車位置註定會被取代,陸續從本土開始停產,生產轉向了海外。1978年1月19日,在德國本土生產的最後一輛甲殼蟲在埃姆登工廠下線。1981年5月15日,第2000萬輛甲殼蟲在墨西哥下線。1998年,大眾推出了全新一代甲殼蟲,自此,老甲殼蟲慢慢走下了歷史舞台。2003年7月30日,最後一輛甲殼蟲駛下了墨西哥工廠的生產線,總產量21,529,464輛,成為了歷史上最成功的車型之一。

大眾與保時捷一直密不可分,關係曖昧。甲殼蟲也影響著後續的大眾和保時捷車型。大眾後期的Type 2小巴士,Type 3都是基於甲殼蟲研發的。保時捷356費迪南德有多達40 %的零件取自甲殼蟲,之後的356,後來的911都帶有部分甲殼蟲的影子。

T型車使美國最先在世界上普及了汽車,而甲殼蟲讓大家享受到了汽車帶來的方便和樂趣。在20世紀60年代,曾有人問:「甲殼蟲為什麼不改變一下外形呢?」大眾的回應是:「有的外形不可能再改進了。」甲殼蟲在墨西哥停產的那一刻,它確實像大眾說的那樣,從費迪南德·保時捷博士1931年設計出甲殼蟲開始,在如此長的時間裡從未改變過外形。在墨西哥,當政府要求計程車只能用四門車型之後,甲殼蟲選擇了退出而不是改變,這是它最好的離開舞台的方式,它可愛的形象,可靠的品質永遠刻在人們心中。

然而老款甲殼蟲的外形能被所有人記住,但熟悉老甲殼蟲內飾布的人又有多少呢?恐怕不會多。事實上甲殼蟲的內飾設計經過了幾次重大革新,其裝備水平也隨時間的推移而增加,儀錶的位置也有所變更。

經過改進後的老甲殼蟲內飾,儀錶位置更加主流,方向盤造型也更加精緻。

良好的車廂高度讓老甲殼蟲的車內空間並不局促,而設計師簡直就是把家裡的沙發塞進了它的後排,而甲殼蟲擁有如此寬大的後排座椅相比很多人都沒有想到吧。

1998年第二代甲殼蟲推出,融合了現代化的科技與復古的造型,第二代甲殼蟲大受歡迎。它採用了高爾夫的平台,由一代的後置後驅改為前置前驅,發動機也由風冷變為水冷,前懸掛採用麥弗遜式,而後懸掛則為扭力梁。出自彼得·希瑞爾之手的二代甲殼蟲將「圓」用到了極致,整個車身幾乎是由三個半圓形拼接而成。而「對稱」的設計語言也運用到了設計之中,二代甲殼蟲不僅左右對稱,幾乎前後也做到了對稱。

第三代甲殼蟲多了向經典致敬的元素,線條不像二代那樣圓到極致,多了一些硬朗的線條。車頂變得更平,前風擋也不再那麼傾斜,車尾的弧線下墜得也更緩,勾勒出的線條更加近似一代甲殼蟲。中控台的兩個出風口和音響控制面板的造型也與70年代的甲殼蟲極為相似。三代甲殼蟲也不再僅僅是妹子們的玩具,也以更加硬朗的外形和不錯的性能令男士傾心。

萌萌的小甲殼蟲深受喜愛,它也是汽車界的大明星,參演了許多部電影,最知名的不過《瘋狂金龜車》,1968年至今,《瘋狂金龜車》一共拍了6部電影和5部電視劇,大家都記住了赫比,無論電影中的赫比還是現實中的甲殼蟲,都給大家帶來了無數的歡樂。童年時候的大黃蜂,那時還是甲殼蟲。

它賣萌又個性,叫人一見傾心,深受妹子與年輕人喜愛。很多人樂於給它改裝,讓它變得獨一無二。它給大家帶來的不止是可靠與便利,更是給人帶來了無限的歡樂,它彷彿也是有生命力的,而不止是冷冰冰的機械。無論新老甲殼蟲,它的形象都深深紮根在人們心中,它早已不僅是代步工具,更是一種馳騁在公路上的文化。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