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的衰落,俄羅斯的無奈

◎文/李濤

摘要:為了謀求地區地緣政治、石油利益最大化和尋求連任,法國前總統薩科齊主導了西方國家對利比亞的軍事打擊行動。俄羅斯與利比亞存在「密切」的能源和軍售關係,但是,其對卡扎菲政權的態度發生了180°的大轉彎,由反對西方軍事幹預利比亞內政,到聲明「卡扎非已失去其合法性,應當離開」。本文認文俄羅斯態度轉變的原因有三個主要方面:俄羅斯實力不濟,與法國利益交換,梅德韋傑夫希望藉此提升與西方國家關係。

一、利比亞戰爭的背景

2010年底發生在突尼西亞的街頭小販自焚事件引發了整個「阿拉伯之春」運動。革命浪潮很快波及卡扎菲獨裁統治的利比亞。2011年2月16日,利比亞街頭爆發反政府示威,但活動遭到政府軍的武力鎮壓後引發起義,反政府武裝同利比亞政府軍展開激烈的軍事衝突。

西方國家趁火打劫,大肆干涉利比亞內政。

法國是西方國家對利比亞實施軍事行動的急先鋒。薩科齊放話稱:「卡扎菲必須立即交出手中的權力。」卡扎菲則回應稱:「我的朋友薩科齊一定是瘋了。」

為什麼薩科齊和卡扎菲這一對曾經的「好基友」,忽然撕破臉皮,弄到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地步呢。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

1、地緣政治

1912年,利比亞成為義大利殖民地。1943年,義大利敗退北非,法、英分別佔領利比亞南、北部。二戰後,由聯合國對利全部領土行使管轄權。1951年12月24日,利比亞宣告獨立,成立聯邦制聯合王國,伊德里斯一世成為國王。利比亞鄰國阿爾及利亞長期作為法國的殖民地,法國以阿爾及利亞為跳板向利比亞滲透。因此,浪漫的法國人對利比亞有著「舊情人」般的「感情」。

面對英、德在歐盟內部的強勢地位,薩科齊希望在地中海地區發揮主導作用,以擴大其在歐非兩大洲的影響力。2008年7月13日「地中海聯盟」在巴黎成立。法國的設想是,由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和希臘與所有地中海沿岸國家建立一個政治、經濟和文化聯盟,法國擔當該聯盟「領頭羊」。地中海北岸國家提供技術,北非國家提供原材料,特別是石油,從而建立地中海地區的自由貿易區。但是,卡扎菲認為該聯盟下的北非地區應由其主導,這遭到了薩科齊的拒絕。於是,利比亞沒有加入地中海聯盟,卡扎菲聲稱該計劃是「可怕而且危險的」。薩科齊和卡扎菲在北非地區的競爭惡化了兩國的政治關係。

2、石油利益

利比亞石油儲量和產量都極為豐富,讓法國垂涎欲滴。利比亞石油儲量位列全球前十,在戰爭爆發前,其在國際原油交易額中佔10%的份額。卡扎菲在上臺以後,就收回了西方對利比亞油氣資源的控制權,大力發展能源產業。藉助石油貿易的巨額收入,卡扎菲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能源工業體系,以及比較完備的社會保障制度,包括免費醫療制度、義務教育制度,甚至為部分羣體提供免費住房。利比亞國民福利水平較高,其國民生活發展水平在整個非洲都首屈一指。

法國長期參與經營利比亞的石油產業,有著盤根錯節的石油利益。數據表明,戰前在利比亞經營的法國公司已從2008年的18家增至32家,主要投資於能源領域。

因此,法國希望通過支持利比亞反對派,建立親法政府,從而攫取更大的石油利益。

3、薩科齊謀求總統連任,希望通過對外軍事行動為自己加分。

因為推動備受爭議的退休制度改革法案,法國總統薩科齊的支持率一度跌至20%左右,是近幾屆法國總統所獲得的最低支持率。為了塑造強勢總統的形象和轉移法國民眾的視線,薩科齊急需發動一場對外軍事行動。

總之,利比亞局勢的動蕩,為法國和薩科齊謀求政治和經濟利益最大化提供了一個良好契機。薩科齊毫不猶豫地向曾經的「好朋友」舉起了屠刀。

二、俄羅斯的抉擇

蘇聯解體後,新生的俄羅斯一心撲向西方國家,希望從美歐那裡得到經濟發展援助,並且被認可和接納為西方的一員。但是,「休克」療法,西方口惠而實不至以及嚴重的金融危機讓俄羅斯意識到自己受到了欺騙:歐美壓根沒打算讓俄羅斯加入西方俱樂部。

重振俄羅斯經濟,重塑俄羅斯大國形象成為普京繼任後的主要目標。得益於石油價格的上漲,俄羅斯的經濟起死回生,並試圖恢復在前蘇聯勢力範圍內的存在感,直到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

普京最開始是作為小布希總統的「好朋友」形象上臺執政的。9·11恐怖襲擊事件後,普京是第一個給小布希通電話的外國領導人。普京承諾無條件同美國分享有關恐怖組織的情報信息。但是,發生在喬治亞、烏克蘭、吉爾吉斯斯坦等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的顏色革命,北約步步緊逼的東擴進程,美國在東歐地區加緊構建反導系統,西方這些舉動讓俄羅斯深深感到自己未得到西方的尊重,乃至強烈的屈辱感。普京第二任期內,俄美兩國關係陷入停滯。

普京欽定接班人梅德韋傑夫上臺後,力圖與美國重啟雙邊關係。2010年4月,梅德韋傑夫與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布拉格簽署新的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該條約成為當代國際安全體系的基石之一。奧巴馬評價稱:「梅德韋傑夫是美國穩固可靠的盟友。他是一個充滿想法、面向未來的人……有能力在21世紀正確領導俄羅斯。」

俄羅斯曾經在利比亞擁有巨大的商業利益,與卡扎菲政府簽訂了高達100億美元的合同。但是,當法國等西方國家軍事幹預利比亞內政時,俄羅斯卻選擇了「忍氣吞聲」。筆者認為俄羅斯的「沉默」出於以下幾個原因:

1、俄羅斯實力不濟,遠水救不了近火

如今的俄羅斯已經不是當年叱吒國際的蘇聯。俄羅斯在地中海地區的軍事基地只有敘利亞的塔爾圖斯軍港,這也是俄羅斯海軍在前蘇聯地區以外唯一的軍事基地。俄羅斯海軍已經被堵在黑海和波羅的海,長期的資金緊張讓俄羅斯軍隊的後勤補給能力大幅削弱,其已難以向西地中海區域投送軍事力量。

卡扎菲政府軍戰鬥力堪憂。一方面多是僱傭軍組成,戰鬥意志薄弱;另一方面軍事裝備落後,先進武器極少。在俄羅斯看來,介入利比亞戰爭將使俄羅斯蒙羞。

2、利益交換

俄羅斯與法國在2010年12月份宣佈,俄羅斯聯合造船集團將與法國DCNS公司在法國聖納澤爾的STX造船廠建造兩艘"西北風"級直升機航母,還將按照許可在俄羅斯建造另兩艘。次年一月份,兩國簽署了購買直升機航母的政府間協議。西北風」直升機航母具有完善的醫療設備,強大的通訊裝備,指揮中心等等。它所採用的全方位融合推進器,使船體航速可達18.8節,作戰航程高達到10800公里,經濟航程更是接近19800公里。此外,它能一次性運送一個海軍陸戰隊,搭載16架重型直升機或32架輕型直升機。可以說,它是俄羅斯夢寐以求得到的先進裝備。

法國薩科齊政府為了迫使俄羅斯默許其軍事打擊利比亞,有意威脅延遲甚至取消該項軍售交易。俄羅斯無奈選擇了讓步,這也體現了俄羅斯務實主義的外交風格。

3、梅德韋傑夫個人因素

梅德韋傑夫的外交政策較普京而言更為「西方化」和民主化,更加積極地尋求與美國關係的改善。俄羅斯在利比亞問題上賣西方國家一個人情,可能有助於提升俄羅斯在西方國家中的正面形象。

關於梅德韋傑夫與普京的內部鬥爭導致梅與普京唱反調的說法沒有確鑿證據。當時的俄羅斯政府仍然由普京及其「影子內閣」主導。梅德韋傑夫的外交決策受到普京的決定性影響。

為了尋求連任而惡化與普京的關係,梅德韋傑夫既沒有這個實力,也沒有這個必要。普京重新開啟第三任期後繼續選擇梅德韋傑夫擔任政府總理,由此可見兩人的關係並沒有因為大選而嚴重破壞。梅德韋傑夫在一些問題上與普京「反調」,不排除是有意凸顯俄羅斯政治民主化的可能性。

綜上,由於俄羅斯自身實力限制無法「保護」卡扎菲政權,與法國達成了利益交換,希望與西方國家站在同一陣線從而提升與後者的關係,俄羅斯無奈選擇了「放手」。


手碼,望贊,望關!


流氓會得到無賴的幫助嗎?卡扎菲為什麼最終沒有得到俄羅斯的幫助。

第一,卡扎菲不算什麼梟雄。他就是一個獨裁者,通過政變獲得國家最高權力,統治利比亞幾十年,腐敗荒淫墮落,利比亞也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卡扎菲用來不是改善民生,而是維護腐敗的統治階級,最終在阿拉伯之春被人們所拋棄,當他無盡渴望的時候。最終也沒有得到俄羅斯的幫助。

第二俄羅斯其實口碑不怎麼好,無論在歷史上還是現在。其大國沙文主義以及俄羅斯民族骨子裡面那種蠻性和征服欲讓他們的鄰居都很警惕,所以蘇聯解體之後紛紛加入歐盟或者北約以求保護。固然我們常說西方分化瓦解,但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內部矛盾纔是最主要矛盾,內因決定外因,堡壘永遠是從內被攻破,試想一下,如果利比亞蘇聯俄羅斯經濟發展的很好。老百姓生活過得很好,誰會想著要推翻自己的國家呢?誰會幫助外人打自己的國家呢?

兩個啟示:一是弱國無外交,落後就要被捱打。所以我們必須要發展,必須要穩定,必須要強大。努力把經濟搞好不斷改善老百姓的生活。

二是國與國之間只有永恆的利益,沒有永恆的友誼。普京再硬麪對強大的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的也不敢撕破臉皮,公然與美國對抗,因為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俄羅斯已經很虛弱,其國民經濟總產值還不如我們南方一個大省。所以天助自助者,我們永遠得靠自己,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這樣就算外部實力在囂張,我也只有一句:他橫任他橫,清風拂山崗!


國家利益至上,俄羅斯讓人意外地放棄了卡扎菲

2011年,阿拉伯世界爆發了一場針對專制政權的"阿拉伯之春"運動。利比亞也爆發了反對卡扎菲專制統治的示威抗議,進而演變成內戰。讓人意外的是,一貫視卡扎菲為朋友的俄羅斯人突然放棄了卡扎菲,任由法國為首的聯軍空襲利比亞,最終導致卡扎菲死在了自己的人民手上。

是什麼原因導致俄羅斯人讓人意外地放棄卡扎菲呢?

首先,卡扎菲的出爾反爾、桀驁不馴、特立獨行的個性,讓卡扎菲在國際社會很少有真正的可靠的盟友。

其次,美國推翻薩達姆政權後,卡扎菲實際上已向美國認慫,不具有可扶持的價值。

第三,識時務者為俊傑。阿拉伯之春正當風頭,節節勝利,俄羅斯人審時度勢,不可冒(阿拉伯)天下之大不韙。

第四,俄羅斯在利比亞沒有軍事基地,利比亞身處北非,當時的俄羅斯人已戰略收縮,其戰略位置並不太重要(沒被俄羅斯人看中)。

第五,烏克蘭危機尚未爆發,當時的俄羅斯與美國正處於「密月期",沒有警惕到北約的東擴與圍堵,太相信美國了。

第六,私下交易,利益至上。法國同意賣俄羅斯四艘西北風級直升機航母(協議),美國承諾讓俄羅斯加入WTO。

第七,卡扎菲的軍力太弱,主要依賴並不靠譜的重金聘請的非洲僱傭軍,不被俄羅斯人看好。

國家利益至上,俄羅斯正是緣於國家利益的考量,才開了一個國際玩笑(讓中國很被動,以後與俄羅斯打交道也多了一個心眼),突然放棄了卡扎菲。


遠水難解近火,俄羅斯的軍事勢力範圍鞭長莫及,幫助也是事半功倍,收效甚微。


時機不對,美俄利益矛盾沒有被激化,還有可能是卡扎菲給的利益條件不夠


五常都有自己的勢力範圍。俄羅斯目前勢力範圍就是前蘇聯加盟共和國,黑海。北非實在鞭長莫及。


美國要挑國際刺頭!俄羅斯是不會去當大刺頭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