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關注,開啓終身學習之旅。


作者、編輯 | Vivi



近兩年,一所“黑馬”中學在美國大學逐年下跌的錄取率中異軍突起——


2018年申請季,有6名學生進入常青藤大學,更獲得斯坦福、普林斯頓、康奈爾的全獎offer;2019年申請季,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學校的offer紛至沓來。


截至目前,共四屆214名畢業生,其中21%的學生已入讀美國前20的名校,包括: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芝加哥大學、斯坦福大學、達特茅斯學院、康奈爾大學等等。


這份震驚了教育圈的升學成績單,就來自WLSA復旦國際課程班(以下簡稱WLSA)。


2015-2018屆學生US News Top 5學校錄取情況


老實說,和如今競相建起網球場、健身房、歌劇院等“豪華配置”的國際學校相比,WLSA在硬件設施上還不算有競爭力。


然而,這次我們深入WLSA,與校長、課程老師,以及今年剛剛錄取了麻省理工學院、哥倫比亞大學、加州伯克利大學、芝加哥大學的四位牛娃聊了聊,挖掘出了這所“黑馬”學校優秀學子輩出的奧祕!



1


這門課重新定義了STEAM,

透露出牛娃們共通的特質!


WLSA獨特的教育理念,從其特色課程可見一斑。—— 在“WLSA基礎課程”、“WLSA高級課程”和“WLSA菁英課程”的基礎上,WLSA獨家研發了一套STEAM課程。


與如今火爆的STEAM(即科學Science、技術 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藝術Arts、數學Mathematics)概念不同,WLSA的STEAM分別指的是技能Skills、謀略Tactics、道德規範Ethics、表達藝術Articulation以及跨文化理解能力Multiculturalism。


這套獨有課程,把中國的語文、政治、歷史、地理四門學科與國際教育理念無縫對接,賦予傳統知識新的生命力。而在這其中,有一門課格外亮眼——智慧與謀略 Chinese Tactics。在課程目標中,寫着它所要培養學生的三項能力:歷史思維能力、材料蒐集能力,以及歷史使命感。從這三點中,我們可以一窺這所“黑馬”學校教育理念的究竟。


而觀察牛娃們身上所共有的特質——獨立而深度的思考,鮮明的個性與魅力,不懼枯燥的“學者精神”,強烈的文化自信感,正好與這三項能力相互契合!



2


— 歷史思維能力 —

獨立思考,造就個性鮮明的你


顛覆了傳統歷史課上按朝代背誦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形式,“智慧與謀略”課程內容按帝王將相、修身治國、先賢智慧和煮酒論英雄分爲四個專題,選取中國歷史上的代表人物進行由點及面的學習和分析。


課程專題節選


學生經常會涉及到同一歷史時間段中,中外人物的橫向對比。譬如,研究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就拿同時期的古希臘的蘇格拉底來做比較。兩位都是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在教育方式上,他們的有教無類可以說是相通之處。不同的是,蘇格拉底秉持人文主義精神,孔子的理念則與當時中國的社會現狀緊密相關。因此,他們對後世的影響也不相同。學生從而可以打通國際,融會貫通地思考。


“智慧與謀略”不僅跨中西,也跨學科。研究蘇軾的時候,學生需要在整個歷史大背景下理解人物,包括他的文章、傳記,通過分析作品來看他的性格變化。甚至,由於蘇軾大起大落的人生軌跡覆蓋了汴京、徐州、黃州等各個地方,學生也要探究不同的地理環境對人物的影響。這是歷史、地理、政治、語文,四門學科串聯起來的典型體現。


這門課上,老師還會採用類似美國大學的Seminar(討論會),分小組探討問題。譬如講到宋朝開國時期的趙匡胤,學生需要討論的命題就是:如果你是宋朝的開國君主,你會怎麼做?


課堂開放平等,鼓勵學生站在歷史當中思考,問題從來沒有對錯之分,只看論據充不充分。負責研發課程的陳老師說:


“學中國文學也好,中國歷史也好,千萬不能把傳統文化框死,一定要中西結合,融會貫通,這也是WLSA一以貫之的精神。”


說到底,瞭解、比較歷史人物,培養的是分析、概括、比較、評價、歸納的學科思維能力。不僅是學歷史纔有用,更是打開學習大門的萬能鑰匙。這種思維力,也確實滲透到了學生的申請過程以及日常生活之中。


錄取了MIT麻省理工學院的吳雨霏說,很多人曾問她:你是不是喜歡機械工程所以申請MIT?事實恰恰不是如此。在閒下來的假期裏,她更多是沉浸在模聯、滑冰,以及寫文學性質的公衆號文章等等看上去和機械工程毫不相關的事情。



那麼爲什麼她要選擇這所學校及專業?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吳雨霏一步步剖析自己的內心世界,才發現,自己對機械工程最感興趣,因爲能夠通過設計實驗的過程提取到一套非常有用的邏輯。這種邏輯可以運用到很多她真正想做的事情中。譬如,寫文章的時候,她學會用樹狀圖列邏輯框架;辯論的時候,能夠用倒推法梳理思路。


這些思考也被吳雨霏額外寫入一封800字的信件中,發給了MIT的招生官。


吳雨霏


剛剛被哥倫比亞大學錄取的程逸晗,在申請主文書中寫的是“學會拒絕”這件事。從小就是一名“老好人”的她,在學校的小組活動中常常大包大攬,承擔本該是其他組員的工作。


直到高二的一次課上,外教老師指出這一點反而不利於團隊合作,她纔開始反思“拒絕”的重要性。此後在完成各種活動時,她逐漸找到了適當幫助和學會拒絕之間的平衡,才真正實現了一次人生中重要的蛻變。


這些心路歷程被程逸晗寫入了主文書,她說:“申請過程中,展現的是你這個人在高中三年裏是如何成長的。”思維的轉變,帶來性格的成熟,這是她最大的成長。


程逸晗連續兩個暑假去尼泊爾參與孤兒項目


個性鮮明,指的不一定是你要有多麼驚世駭俗的特質。把它解剖開來,其實代表着真實,獨立思考,以及不盲從的寶貴品質。這不僅關乎申請大學,更與孩子未來的人生際遇息息相關,是造就他人眼中那個“特別的你”的核心所在。



3


— 材料蒐集能力 —

刻苦鑽研,是極可貴的“學者精神”


課上課下,學生的閱讀材料主要會涉及《史記》等以正史爲主,以人物筆記、地方誌爲輔的古代文字史料,一些當今著名學者的論著,以及相關圖片與實物材料。


高三階段文學歷史推薦書目(部分)


高中生讀古代史料和今人論著會有困難嗎?研發課程的陳老師說,一開始會有一兩節文言文基礎的閱讀引導,傳授給學生閱讀方法。但課程的目的不是讓學生精通文言文,看懂所有文獻,而是理解歷史。


不光是紙上工夫,老師還會帶學生前往博物館等地方做田野調查。講到三國的的時候,學生每人都收到一張任務卡,上面是幾個需要回答的問題,以及相關的閱讀書目、《三國演義》中的參考回目。


有時候,高三學生們還會分組做中國文化考察,做開題報告,寫論文。最終完成的論文體量,幾乎可與大學畢業論文相媲美。學生不再是歷史知識的背誦者,而是歷史的一員,主動探尋歷史、思考歷史。


課外實踐


中美學生的閱讀量落差是近年來常被拿來討論的話題。有調查顯示,美國Top 30的綜合型大學與排名Top 10 的文理學院,其學生每週的閱讀量約在150-500頁不等,這種閱讀節奏是一蹴而就的嗎?當然不。事實上,美國高中生就已經接受了海量閱讀的洗禮。甚至更早以前,閱讀能力就在慢慢積澱。


如何更有效地閱讀,如何快速吸取需要的內容,如何篩選鑑別閱讀材料。這又是“謀略與智慧”課程賦予學生的一項長遠能力。


“每學到一個歷史時期,我們便會閱讀各種時人的回憶錄或是當時的諸多報紙報道並對其交叉比較以得出客觀結論。它們不是什麼惱人的閱讀作業,我們應該要抱有幾乎虔誠的態度,因爲自己手中捧着的不是別的,而是歷史本身。每次寫歷史分析的議論文時,最讓我享受的部分便是寫文末的文獻引用表。一絲不苟地給資料註明出處並排版,讓我覺得自己真正成爲了一個學者。”王宇揚說。


“成爲一個學者”,應該是課程最難能可貴的特色之一。這份“學者精神”被王宇揚運用到了他的愛好上,併成爲成功錄取他的理想院校——芝加哥大學的契機。


他從高一開始愛上了動畫《小馬寶莉》,對每個角色如數家珍。這個聽上去有些“低幼”的愛好,被王宇揚鑽研出了花!——他在國外的論壇Fandom上和來自全世界的同好者一起討論交流,編錄角色魔法,撰寫角色百科;平時還和朋友們一起塗鴉,把小馬創作成巨大的牆繪。總之,動用一切所能與所想,鑽研“小馬宇宙”。


王宇揚的小馬周邊及牆繪


“我喜歡芝加哥大學是因爲,它的‘書呆子氣’不是傳統意義上那種只知道埋頭讀書的樣子,而是一種允許你喜歡上任何東西,只要你對其保有鑽研之心的精神。不論任何愛好,都要刨根究底,要幹出點實事來。”


今年,芝加哥大學的文書題目是“給一樣東西寫一封信”。在WLSA升學指導老師的建議下,王宇揚便給《小馬寶莉》中的暮光閃閃公主寫了一封信,講述了這個“奇怪”的愛好如何讓他投入與鑽研,並給他帶去快樂和成長。


刻苦鑽研的背後,必然有枯燥與消磨耐心的時刻。它考驗的是,你是否能夠持續產出對事物好奇心與學習熱情,是否能夠戰勝短暫的艱苦與疑難,是否能夠靜下心來專注做好一件事。有着這個品質的孩子,一定能夠勝任將來未知的挑戰。



4


— 歷史使命感 —

文化自信,讓你贏得真正的尊重


不只“謀略與智慧”,所有中文課程,在WLSA都是必修課。“謀略與智慧”希望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讓他們未來即使身在異鄉,也能向海外推介中國文化。


最重要的是,不忘記根,也就有自信。


成功錄取了加州伯克利大學的趙雲飛說,她申請了東亞研究專業,並且,這是她從小以來的興趣。她的SAT成績1520,託福114,在一衆頂尖大學申請者中並不顯眼。那麼,是什麼讓她脫穎而出?


從初中開始,趙雲飛就在鑽研書法。愛書法,勤練筆的孩子不少,但有一件事,讓她一下子顯出不同。——初三至高中期間,她花了整整五年,翻譯並出版了康有爲所著的《書鏡》(又名《廣藝舟雙楫》)一書。這是一本書法理論古籍,譯成英文,需要的不僅僅是優秀的語言能力,還有深刻的文化與知識積累。


趙雲飛譯著《書鏡》出版封面

及她的兩幅書法作品


“這確實是我申請過程中最大的亮點,也是整個高中生涯對我自己性格非常有影響的一件事。”趙雲飛把完成整本書翻譯的經歷和心得寫進了申請文書中。


我們見到太多中國學生,出國留學後極力想要融入海外社交圈,反而丟失了自己作爲一名中國人的文化自信,也難以獲得他人真正的尊重。


而在這之中,最打動招生官的,應該就是一個有文化自信,並熱愛民族文化的學生。更重要的是,認同自己的身份,認清自己的根,才能更好地做一個世界公民。



5


— 採訪後記 —

好的教育,將目光投注18歲後的路


在這次採訪中,我們還瞭解到一件特別的事——WLSA有一項類似“助學金”概念的公益計劃,每年從東北、內蒙古、四川等全國各地的學校,遴選年級排名前十的學生參加“精英獎學金”的評選,這些學生的家庭年收入一般低於10-20萬。


最終獲得“精英獎學金”的學生, WLSA將負擔其高中三年的費用(包括學費、書本費、住宿費、生活費等),還將承擔一部分學生在美國大學就讀的學費。


WLSA也會也會持續關注每一位畢業生在之後學業、生活、就業上的表現。每年暑假都會有學生返校,和老師們聊聊自己的近況。你會發現,他們早早有了自己的計劃和目標,獨自在外的環境讓這羣學生飛速成長。實習,做項目,上夏校……即使是假期,也都安排得滿滿當當。


這讓我想起一位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教授所言:


“我們不能用孩子十八歲的成就來定義成功,這種思維會毀了孩子在他們二三十、四五十歲成功的能力。”


好的教育,一定是將目光放在孩子十八歲之後的那段路上,關注他們更長遠的發展。


你是誰?你喜歡什麼,擅長什麼?你今後想幹什麼?——我們發現,美國大學招生官青睞的牛娃們,都已經早早思考了這些人生議題。


能夠好好地回答這個問題,不光是申請大學有自信,孩子在未來的學習、生活、求職上都會有底氣。這是孩子獲得成功及美好人生的最佳通路,也是我們最需要關注的長遠立足點。


* 本文配圖由WLSA復旦國際課程班提供,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回覆 小學書單 ,獲取語文名師蔡朝陽精選中文書單。

回覆 門薩書單 ,獲取門薩天才俱樂部K-12英文書單

回覆 大禮包 ,獲取精選系列書單及紀錄片資源


 點這兒,逛原版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