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面见完慈禧太后之后,评价道,“有韬略,却无大才。”

  纵览慈禧太后几十年所作所为,确实这样。是个通权术的管理者,但是不是一个英明的领导者。

  而且,慈禧的出身不高,来源于微末之间。生下同治这个咸丰的唯一儿子翻身。很讲究实际精神。

  但凡不听话,或者有威胁到她的苗头,她是翻脸不认人,该打压还得打压。之后,又该拉拢又拉拢,维稳平衡局势。

  慈禧不可怕,通权术又是手握大权的女人是可怕的。

  所以,这些人都害怕慈禧太后。

  光绪帝也好,恭亲王、醇亲王也罢,还是李鸿章、翁同龢。他们都能够归结到这三类人当中去。下面分别来说一说。

  一,养子。这是光绪帝脑袋上的标签,他的父亲就是醇亲王。当时,同治皇帝年少驾崩,加上他又没个儿子。

  所以,按照祖宗规矩,择近支即位。又要符合慈禧的利益,所以就是载湉了。醇亲王能力适中,载湉才四岁,又是自家妹妹的亲儿子,利于慈禧听政。

  从小长于宫里,又远离父母,周边都是冰冷的建筑,呆板的面容,慈禧多则罚跪,少则大声责骂,非常强势。这样环境长大的孩子不怕慈禧就怪了……比如怕吕雉的刘盈。亲生的就这样,更别说载湉这种抱养的。

  载湉跪着请安,一口一个“亲爸爸”的叫慈禧,他内心是懦弱的,缺乏自信的。

  二,宗室子弟。道光儿子多点,生九人,齿序第四的咸丰是老大,之前几个早死早夭。恭亲王位六,醇亲王位七,总之奕字辈,咸丰是老大。

  作为咸丰的女人慈禧,按照长嫂如母的道理,慈禧有权利惩治小叔子。何况这还是一位权势滔天的女人。她更是符合宗室子弟一些人的利益的。

  (恭亲王)

  三,大臣。辛酉政变,慈禧和恭亲王合作,成功再现多尔衮辅政、孝庄听政的时期。恭亲王为议政王,慈禧垂帘。两人一时权势显赫!

  但这只是暂时的,为巩固自己的权势,慈禧提拔重用了一批汉臣,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等等。以在地方上找支撑点。在“忠君”思想的大氛围之下,这些人肯定是怕慈禧的。

  随着慈禧权势的增长,恭亲王这位能力更强的小叔子在1884年,被慈禧以中法战争前线溃败为理由,罢黜,从此离开权力中心。这就是慈禧太后第二次参与的事件——甲申易枢。

  世人评价道:

  易中枢以驽马,代芦服以柴胡

  虽十年后,恭亲王再被启用,但也不如从前。无论是身体还是地位。

  亲王是领班军机大臣,满汉各自占一半军机大臣名额,汉臣中又是多个被重用,以此维持平衡。

  (醇亲王)

  所以,大臣怕慈禧。

  慈禧如皇帝一般控权四十多年,没几把刷子,是玩不转的。但是这些都在维护个人的非正统权力。说白了,为了私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