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不知道投资人的这些套路,你就危险了

本故事内容节选自中信1月新书《创业突围》

口述者简介

金志远,智远物联网有限公司创始人。通过整合人脸识别技术、物联网技术,开发出可以远程比对、控制的智能门锁,并具备防火报警、智能管理等功能,主要面向安防、酒店、青年公寓等行业用户。

多次创业经历

我大学专业是机械设计,毕业后供职于国内一家知名家电企业,职场发展比较顺利,一路晋升到大区负责人的职位。后来在这个岗位干久了,有段时间我整个人变得很彷徨,发现自己只会做销售,没有其他的技能,对于未来我看不到任何上升的可能性,这种感觉令我很沮丧。而且,我每天所做的工作都差不多,基本上都是重复劳动,没有什么挑战,我对此越来越厌倦。

渐渐地,我开始对现状越来越不满,于是萌发了创业的想法。为此我到大学去读了MBA,掌握了系统的管理方法,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也大大打开了我的视野。那段时间,我思想上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创业的想法越来越坚定,在思想上为创业做好了准备。

我在2009年开始了第一次创业,尝试了当时很火的电视购物领域,主要经营小家电,从我的老东家那里低价批发进货,然后通过电视购物高价卖出去,挣了不少钱。后来竞争品牌多了起来,我就不做了。

我的第二个创业项目是针对年轻人的婚恋一站式家居购物平台,面向新婚夫妇,让消费者在网上选购自己理想的全套家居、家电。后来发现消费者的需求各种各样,很难全面满足,这个项目不是很成功。

第三个项目是人力资源培训,为沃尔玛、家乐福等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招工。别的劳务机构是赚中介费,我是培训好导购人员再送到用人单位,人员素质更高,而且我可以同时挣中介费和培训费。开始挣了一些钱,后来试图扩大规模,因为管理不善,出现了亏损。

第四个项目是汽车配件,2011年国内私家车市场蓬勃发展,与之配套的DVD、导航仪、太阳膜等汽车用品前景广阔,我想在这个领域创业,但是后来我发现这个市场门槛低、竞争激烈,最终放弃了。

我还尝试过批发酒店用品,我看各地纷纷新建连锁酒店,觉得酒店用品市场一定有前景,后来和一个酒店老板沟通后发现,这个行业的门槛也很低,而且货款结算周期很长,风险很大,最后也放弃了。

【实录】不知道投资人的这些套路,你就危险了

网络图:创业者笑的时候也许在哭

进入智能锁领域

我的前几次创业都是门槛不太高的行业,面临的竞争压力都很大,被迫中间转型。后来我就想,一定要进入一个有技术壁垒的行业。经过之前这些创业项目的积累和探索,特别是接触到酒店业之后,我发现智能门锁是一个需求前景广阔的市场,而且技术壁垒较高,需要同时整合人脸识别、物联网、软件开发等跨界技术,还需要有一定的酒店管理经验,最终我决定进入这一领域。

创业之初,我投入了300多万人民币,也吸纳了其他股东的一些资金,组建了硬件、软件开发团队,还专门聘请了酒店业的资深高管担任顾问,帮我们指导管理模块的设计。经过一年多紧锣密鼓的研发工作,产品终于问世了,不仅外观美观,而且技术也很先进,但在需要批量生产的时候,我的资金不够了,我们不得不选择融资这条路。

【实录】不知道投资人的这些套路,你就危险了

多次创业后,金志远选择了智能门锁行业

顺利拿到第一轮融资

幸运的是,我的第一轮融资算是相当顺利的。

第一轮融资时我一共和投资人只见了三次面。第一次见面主要谈了一些项目的基本情况,他们对我们的项目很认可,聊得很愉快。第二次见面的时候,投资人带了两个助手过来,他们三个人对我轮番轰炸。一会儿问我长期目标,一会儿问我短期目标,我几乎被他们的问题搞晕了,逻辑一时陷入混乱,当时我有些沮丧,以为要泡汤了,后来我才知到这是投资人在考验我的受挫能力。到第三次见面时场面比较缓和,我们轻松谈完估值。投资方和我们尽职调查协议都没有签,500万资金就过来了。

这一次成功的融资经验给了我极大的信心,不过因为太顺利,也给了我一些误导性信息,让我以为融资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开始第二轮融资

第一轮融资后,我尝到了融资带来的甜头—只要打动了投资人,可以迅速让资金到位,迅速把生意做大。可以说,第一次融资成功改变了我的创业节奏,从过去的稳打稳扎到现在的希望迅速抢占更多的市场。

于是,我开始寄希望于融资,也投入了很多精力去研究融资,发现融资的渠道比较多,市场上有大量的众创空间、孵化器,他们定期都会举办融资路演,可以免费参加。一次路演过后,一位投资总监过来跟我换名片,他对我们的项目很感兴趣,希望到我们公司进一步考察。

第二天,这位投资总监应邀来到公司。现场看完我们的产品以及功能的演示后,他对我们的项目大加赞赏,说我们的产品符合消费升级的未来趋势,市场前景好。现场不仅表达了投资的意向,还允诺可以帮我们对接很多资源。例如他们在北京投资了一家酒店,全国有2000多间客房,可以帮助我们对接对方总经理,都换成我们公司的智能门锁。此外,这位投资总监还告诉我,他们有一套完整的股权激励体系,在很多投资项目中都成功实践过,假如投资了我们,可以免费共享给我,这个特别打动了我。在整个洽谈过程中,投资总监始终表现得对我们十分赏识,并设身处地地为我们考虑,还教我如何开发高端市场,如何搞定大客户。那一次,我们聊了很长时间,整个过程十分愉悦。临走,我感觉我们已经成为知心朋友了。

投资总监给我的印象特别好,我内心很感动,与大部分投资人相比,他亲和力好,不居高临下,还处处为我们着想,令我有千里马遇到伯乐的感觉,心想这次融资有戏了。

但是聊得再好,有些问题还是要谈清楚的,尤其是估值的问题。因此,我一再跟他强调,现在我们公司估值5000万,他说5000万的估值没问题。我心里松了一口气,当时的感觉就是这事八成是定了。

【实录】不知道投资人的这些套路,你就危险了

融资中的焦点问题是估值

回绝其他投资者

没过多久,投资总监就跟我签了投资意向书(TS),不过他提了一个前提条件:我们不能再和其他投资人打交道了。我稍微犹豫了一下,因为这对我们来说并不公平,因为TS对投资公司来说并不具备法律约束力,但是我们却会失去跟其他投资人接洽的机会。

换成其他人,恐怕会慎重答应这个条件,不会轻易答应对方。但是第一次接洽过程中这位投资总监给我的印象太好了,当时我在心理上已经先入为主,几乎是认定他了。那个时候感性因素战胜了种种顾虑,我几乎没有多想就签了,并答应了他的要求。事实上,当时还有另外两家投资公司对我们也很感兴趣,已经准备尽调了,但都被我一一回绝了。

投资意向书签订后,投资方给我列了一个调查清单,要了很多公司资料,我一一提供了。投资总监首先看了我们的股权结构,认为我在公司的股权不够多,不能保证控制权,愿意借给我100万,让我从其他股东中回购一部分股份。这件事更增强了我对他的好感,坚定了我选择这家公司做投资方的决心,因为我觉得这样的投资人能设身处地为公司创始人考虑,是值得长期合作的。

我一门心思想要跟这家投资公司合作,并且觉得已经十拿九稳,于是在接下来的工作计划中,我的市场规划都是按照投资款能很快到账的假设来进行的。那个时候公司内部一派喜庆,大家都干劲十足,觉得公司马上就可以发展壮大。

轮番杀价

但是我没有想到的是,在这之后,情况迅速急转直下,问题接踵而来。首先是在尽职调查过程中,投资方认为我们公司存在财务不规范等问题,并一一给我指出来,要求我在投资前必须把这些问题处理好。换句话说,过去一些搞定大客户的灰色款项,要我自己承担,不能走公司账目,为此投资方承诺愿意帮助我,借给我一笔钱让我周转,不过公司估值要降低1000万。

接到这个消息时我很受打击,当时就有些不良的预感,但是我也没办法了,因为已经跟他们交涉了一个多月,也拒绝了其他的投资人,有点骑虎难下了。更何况我之前太乐观了,以为这次融资是十拿九稳的,公司上下都沉浸在一种迅速做大做强的喜悦氛围中,已经不好收场;我自己也不甘心放弃,于是安慰自己说降1000万估值没事,只要资金迅速到位,我们能把市场做大,也是值得的。于是答应了投资方的条件。

过了一段时间,投资总监说,公司高层对我们这个项目很重视,已经很接近投资决策了,要来一位合伙人级别的投资人进行深入尽调,于是我们迎来了投资方的第二次尽调。

合伙人来了之后,完全不像投资总监那样好说话,态度很不客气,有些盛气凌人,而且在交流过程中,针对一些客户回访之类的小问题进行刁难,用一套根本不成立的逻辑打压我。如果说之前对我们的财务规范性提出质疑还算合理的话,那么这一次就完全是没事找事了。我当时很生气,说了一些不当的言辞。他们以此为借口,认为创始人不够成熟、缺乏历练,导致投资风险增加,所以估值还得降低500万。这样原本5000万的估值在两轮交涉后蒸发了1500万,这个时候我心理上的阴影面积已经很大了,之前良好的合作氛围荡然无存,但是由于当时我的确非常缺钱,只能接受这样的条件。

但再一次的退让并没有换来立刻的投资,投资方还需要第三次尽调,这一次,是他们的首席合伙人上场了。投资方说我们的项目在他们公司内部基本上通过了。但是鉴于我们公司内部存在的一些问题还没有解决,尽调还要再走一遍。那个时候我们公司已经非常缺钱,有些拖不起了,我跟投资方说了实情,需要尽快资金到位。后来投资方提出,如果我们觉得流程太繁琐、耗时太长的话,想不走流程也没问题,把估值再降低500万他们就马上投资。这一次彻底把我激怒了,一轮又一轮的杀价,原本5000万估值的心理底线被砍到了3000万估值,基本上是白菜价了,这一次我不肯退让,投资彻底谈崩了。

现金流危机

投资无望后,公司迎来了一个巨大的危机:现金流断裂。而这样的局面,与投资公司不无关系。在我们接洽、尽调的过程中,投资方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就是会马上投资我们,还鼓励我们提前透支,引发了公司现金流危机。

公司原准备在2016年底发布两款新品,投资方在尽调过程中,知道这个消息后,鼓励我们提前至年中发布,抢占市场,而且最好开一个大型发布会,场面越大越好。他们说,你们团队的核心成员我都见过了,产品我们也很认可,目前物联网智能门锁在国内市场刚刚起步,前景广阔,你们就放心大胆地做吧,如果现金流不够的话,我们可以出面借钱给你们。在这样的鼓励下,我们调动整个公司的力量,筹备大型产品发布会。其实那时公司账面资金并不充裕,在还没有拿到投资的时候就做这样的大型发布会,超出了我们的经济承受能力。但是那个时候投资方给我的印象就是百分百地会投资我们,我就勇往直前地向前推进了。

我当时预定了酒店场地、并把活动外包给活动策划公司,由他们负责场地布置、海报设计等,前期筹备就投入了三十万,最后由于投资谈崩了,大型发布会自然就取消了,之前投入的钱全部打了水漂,定金没能收回来。不仅如此,产品计划的提前,导致我们提前向供应商订购零部件、新产品模具制作提前,一系列计划全部打乱,造成当时产生了380万元的现金流缺口,那时每天面临的是物业公司催缴房租、供应商催收货款、员工每天在打听什么时候能拿到拖欠的薪水---公司迅速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死里逃生

融资失败也给了团队致命的打击。虽然融资是公司高层的事情,但团队成员其实都很关注融资的进展。对他们而言,如果能得到投资公司认可,就表明公司是有远大前景的,工作积极性就会很高,盼望能够与公司共同发展,成为一项伟大事业的成员;但当融资失败的时候,表明外部市场根本不看好公司,公司未来发展是不确定的,那么员工心态就会发生变化。再加上当时我们公司已经发不出来工资了,每天我被人追着讨债,员工会担心薪水泡汤,不如早点离开还可以拿到一些补偿。于是,融资失败后,我们公司的氛围急转直下,团队四分五裂,大量员工流失,原来三十多人的团队最后仅剩下九人。可以说,这次失败的融资带给我的打击是毁灭性的。我当时已经做好了公司关门的准备。

那段时间,我咬紧牙关,四处借钱,想尽一切办法度过难关。还好,朋友在关键的时刻给我提供了周转资金,加上我狠抓销售,短期内搞定了几个大客户,大约两个月后,公司的资金困境得以解决,算是死里逃生了。

几点反思

在经历了这次融资失败后我总结了几点教训。

我认为一定不能凭借交流过程中的感觉来判断能否融资成功。我的第一次融资,跟投资方见面交流的感觉就很不好,对方拼命打击我,我都快放弃了,最后对方很干脆地投资了。第二次融资,交流过程感觉特别好,处处为我们设身处地考虑问题,但实际上是一种套路,让我陷入越来越深的被动之中。

第二是不要在缺钱的时候谈融资,投资公司一做尽调,就会发现公司缺钱,那时候估值就很被动;我无疑犯了这个错误,使原来5000万的估值蒸发了1500万。

此外,要对投资人内部的架构有所了解,了解对方的资金来源。在融资过程中把握投资人的秉性,了解投资人的投资节奏和投资策略。

最后,一定要把公司的基本面做好,把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做到位,只要把公司的基本面做好了,投资人自然会主动上门。不要过分的依赖于投资方,即使在公司最困难的时候也要让投资人觉得我们处境良好,即使他们不愿意投资也无所谓。

众说纷纭

@草原奇狼 奇朵新媒体创始人 融资市场挺乱的,我自己融资过程中就遇到同样的事情,基本情节都差不多,开始满口答应,后来让我们大笔花钱,再后来就翻脸大幅砍估值,不知道现在是不是都成了投资圈的套路了。我现在融资非常小心,除非朋友介绍,主动找过来的投资人一律不接触。

@朱健 彬复资本创始合伙人:绝大多数公司发展可能都会遇到资金的问题,如果你需要机构投资人,那么最好的方法是平时多积累一些机构投资人的朋友,多问一问大概就知道在行业里是什么样的口碑。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CEO都是全才,但是作为CEO一定要有资源获取的能力。

@陈洪道 储融检测董事长:创业者落到窘迫的境地,第一是这个公司现金流没有规划好,非常缺钱,;第二是投资者通过一些技巧让企业创始人丧失了选择的余地,在开始融资的时候不能只吊在一棵树上,要多考察一些投资人,多一些选择。

@杨腾霄 纽盾科技创始人:作为创业者,我们方方面面都需要懂一点,但是我们绝对不专业,所以在一些大节点上,一定要找一些专业的人员来看看,或许是律师或许是投资人,或许是华创这样的平台,都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

创业不易,如何防止掉入投资人的套路呢?请关注头条号“突围书社”,即将推出下期文章:如何识别靠谱投资人。

【实录】不知道投资人的这些套路,你就危险了

本故事内容节选自中信1月新书《创业突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