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不是個文化人,但在家族管理上,卻給兒孫們出了一個難題,就是起名字。

首先,他打破了家族統一輩分字的習慣,為二十六個兒子的後代都分別規定了一套輩分字。這是一項很大的文字工程,如:

長子 太子家: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

四子 燕王家: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十八子 岷王家:徽音膺彥譽,定幹企禋雍,崇禮原諮訪,寬鎔喜賁從。

二十三子 唐王家:瓊芝彌宇宙,碩器聿琳琚,啟齡蒙頌體,嘉歷協銘圖。

其次,上面這些字只是名字的第一個字,第二個字還有規定,必須以五行「金木水火土」為部首。朱元璋兒子們的名字都是「木」邊,之後的順序是 「火土金水木」並依次循環。

根據這兩個原則,對照分析一下「朱允炆」、「朱高熾」就清楚了,兩人屬於同一輩分,第三個字都是火字邊。

又如明武宗時,寧王朱宸濠造反,但很快就被那位牛人王陽明給滅了。看他的名字,就是朱元璋的十七子寧獻王朱權的孫子的孫子。

南明的幾個皇帝。弘光帝朱由崧是明神宗萬曆皇帝的孫子,他爹就是被李自成點了天燈的福王朱常洵。永曆帝朱由榔也是萬曆皇帝的孫子,父親是桂端王朱常灜。他們都是燕王世系。號稱朱三太子的朱慈炯,也是按此輩分。而隆武政權的唐王朱聿鍵,是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的八世孫,祖父是唐端王朱碩熿,父為唐端王之子朱器墭。

再看第十八子岷王家,以第十九代為例(朱元璋算第一代)。輩份字是「鎔」字,按五行規律另一個字需要帶「土」字,比如「基」。連起來讀***。


說到這個話題,我們來捋一捋朱元璋為後代制定的取名規則。

朱元璋是少數幾個泥腿子出身而奪取天下的皇帝之一,未成為皇帝之前,他的族人不多,取名也比較隨意,比如他自己,就叫朱重八。

成為皇帝之後,這個狀況就不一樣了,他有能力網羅天下女子,也就意味著他將子孫繁盛。

在朱元璋自己這裡,狀況還比較好控制,不過皇族終將一代代繁衍壯大,取名問題就不是小事了。

好歹是皇族,一、二、三、四這種,再放在名字裡面取巧可不大合適,他們的取名不但應該有內涵,還不能重複。

為了盡量避免重複,朱元璋可謂是煞費苦心,從孫輩開始,每一府他都親自擬定字輩,除此之外,名字中第三字還要依照「金木水火土」的取名規則。

我們來看看朱允炆和朱高熾。

首先是朱允炆。朱允炆是朱標的兒子,朱標一房,是這二十個字: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

那麼作為朱標的兒子,第一代字輩試驗品,允字自然就在其中。

從第三字來講,朱元璋的孫輩並沒有從「金」開始排,也沒有從父輩的「木」往後排,而是取「火」。

「炆」字帶「火」,朱允炆這個名字,也就合情合理了。

再來看朱高熾。朱高熾是朱棣的兒子,跟朱允炆一樣,是第三代皇族成員,他的「熾」字也帶火,從這方面來說,他的名字跟朱允炆並不是完全沒有共同點。

朱棣一房,字輩是這二十個字: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同樣作為第一代試驗品,「高」字當仁不讓,成為了朱棣兒子名中的固定角色。

朱高熾這個名字,也就在這樣的規則之下應運而生。

這麼看來,朱允炆和朱高熾名字不同,也就很好理解了,其實不單單是他倆,朱元璋26個兒子,所有的第三代成員中,各府名字都不一樣。

比如秦王之子朱尚炳、晉王之子朱濟熺、周王之子朱有燉、楚王之子朱孟烷……

有意思的是,朱允炆和朱高熾這倆,命運中還是有不少共同點的,比如他們都做過儲君,他們在位時間都很短……

朱元璋這個取名規則,也一定程度上給他的子孫帶來了禍患,明末天下大亂,李自成、張獻忠也好,滿清也罷,他們只需要拿著這個字輩去找人,一找一個準。

明皇室子孫號稱百萬,在這種屠殺之下,處處屍積如山,只有極少數皇族倖存了下來,而他們也都不敢再用舊譜,一個個紛紛改名。

相比之下,漢唐之子孫則要幸福許多,他們雖然也遭遇禍患,但論及屠殺之盛,朱家還是無出其右。


朱元璋不是同一個兒子所生的孫子,輩字都不一樣,朱允炆和朱高熾自然輩字不會相同。

大概洪武中期,朱元璋考慮到自己子孫眾多,為了未來不讓名字重複,給每個兒子的後代起名都指定了一份二十字的字輩表,後世子孫可以一直按這個規則起名,用完以後可以循環使用。

朱元璋的孫子中,只有太子朱標早早夭折的長子朱雄英不是按朱元璋指定的字輩表,因為朱雄英出生於朱元璋指定字輩表之前。

朱元璋為朱標後裔指定的20字的字輩表是「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朱標的兒子這代用的允,朱允炆起名也是按照這個規則。

朱棣後裔的字輩表是「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朱高熾這一代自然是用高。朱棣之後的明朝皇帝都是朱棣後裔,崇禎皇帝朱由檢用的是由字輩,只用了一半。

(朱棣)

明朝時期,所有朱元璋後代起名,都嚴格遵循朱元璋制定的這個字輩表。只要知道一位明朝宗室的名字,就可以知道他是朱元璋哪個兒子的第幾代後裔,十分方便快捷。

即使明朝滅亡後,逃過滿清屠殺的朱元璋後裔,大體上也都還繼續遵循朱元璋制定的字輩。朱元璋為第十七子岷王朱楩後裔制定的字輩是「徽音膺彥譽,定干企禋雍,崇理原咨訪,寬鎔喜賁從」,我們都知道當代有位名人是岷王朱楩後裔,起名也是遵循了字輩順序的,直到他的下一代才沒有按岷王系字輩起名。


一、明朝不僅皇室貴族修譜,民間尋常百姓也修譜。朱元璋兒子中有後代繁衍的各藩王都有各自大支系的族譜。何謂族譜?族譜有一大特色就是,本支族群擬訂的世次字輩,發展到人口眾多,時間跨越幾百年,後裔繁衍幾十代後,仍可以依先祖擬定的分輩命名用字規則,認祖尋宗,找到自己根和源。遵循擴散思維,家譜隸屬房說,房譜隸屬干族譜,族譜隸屬干宗譜,宗譜彙集干本姓氏天下譜,中華各姓氏天下譜再匯總於炎帝、黃帝名下。

二、每個人生活中,出於生存環境需要的考慮,可能改姓化名,但修譜續譜時,譜系名一般按族譜中的輩分命名用字規則,其他的曾用名(包括字,號,乳名、化名)寫到譜錄里。如今,我們發現明朝皇室宗親各藩王族譜分輩用字各不相干,但仔細推敲,是可以發現其中的玄妙。如果現在朱元璋後裔嚴格按祖上的要求起名,我們就能品判出這個人是哪個藩王的後裔,屬第幾代人物。

二、明初朱元璋身邊的文人劉伯溫,據傳對五行和風水很有研究,不免應用蓋房、修譜之類民間盛行的民俗中,尤其是把」五行」中相生的用字知識應用干修譜輩份或命名取字中。

三、以開國皇帝朱元璋為開宗始祖,以他的封王的兒子為開族始祖,祈求未來發展為龐大的宗族群體。在各支系族譜中,後裔命名取字,可以發現一些與」五行相生」有關的奧妙,彰顯皇家宗譜昭穆分明,嫡庶有別的治國安天下的宗法理念。如五行相生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如此循環不止,寓世代相承,香火綿延,家族興旺諸多美好祈盼和願望。朱元璋兒子朱標、朱棣,標和棣都依」木」旁。朱元璋孫子輩,朱允炆、朱高熾,允和高表示各藩王族譜所用的字輩不同不同,但第三字」炆」與」熾」都依」火」旁,從中我們能悟出朱允炆和朱高熾是同輩關係。

四、以朱元璋第四子燕王(稱帝後叫明成祖或永樂帝)為開族始祖的族譜為例,第一世明成祖永樂帝朱棣,棣屬木字旁;第二世明仁宗元熙帝朱高熾,熾屬火字旁;第三世明宣宗宣德帝朱瞻基,基屬土字底;第四世明英宗正統帝或天順帝朱祁鎮和景泰帝朱祁鈺,鎮和鈺都屬火字旁:第五世明憲宗成化帝朱見深,深屬三點水,第一輪五行相生從尾字可以辨出笫一世、第二世、第三世、第四世、第五世。第二輪五行相生採用尾字情況:第六世明孝宗弘治帝朱佑樘,樘屬木字旁;第七世明武宗正德帝朱厚煚和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煚和熜屬火部;第八世明穆宗隆慶帝朱載垕,垕屬土字底:第九世明神宗萬曆帝朱翊鈞,鈞屬金字旁:第十世明光宗泰昌帝朱常洛,洛屬三點水。第三輪五行相生規則姓名末尾用字情況:明熹宗天啟帝朱由校、明思宗崇禎帝朱由檢、明弘光帝朱由松、明永曆帝朱由榔,校、檢、松、榔,均屬木字旁。


朱元璋繼位後,考慮隨著子孫繁衍,可能會名字重複,於是親自為子孫們制定了取名命字的原則和方法。他為24個兒子的後代世系,各擬定了20個字,每個字為一世。

朱元璋是個「多產」的皇帝,一共有26個兒子、16個女兒。26個兒子中,除第九子朱杞和第二十六子朱楠早夭,第八子朱梓因涉及明初四血案之一的丞相胡惟庸案而自焚絕後外,其餘23個兒子,都得以封王。

几子孫初生,由宗人府依據世次順序取雙名,雙名中的前一個字即太祖所取,後個字則必須是一個以五行做偏旁的字,五行則以「火、土、金、水、木」為順序,如「火」為朱元璋孫子輩命名所用偏旁。

朱元璋的子嗣中,每一代作為父親給下一代起名時,三個字中,朱元璋就確定了兩個半,自己只能給兒子確定半個字,即「火土金水木」旁邊的半個字,是不是有些霸道。

在朱元璋為24房子孫所取派語中,長房東宮懿文太子朱標的後裔世系派字是:「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第四房燕王府也即後來成為明朝帝系的朱棣後裔世系派字是:「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促,簡靖迪先。」如建文帝朱允炆,即是朱元璋長房「允」字輩,「火」行。又如最後一個皇帝崇禎朱由檢,即第四房第十代,屬「由」字輩,「木」行。

其實這樣的規定倒也是有好處的,如果兩個王爺見面不知道誰喊誰為叔叔,那直接報上大名,查一查族譜就能確定,而且還不用去避諱皇帝而改字,也有麻煩的,就是論輩分要好好的差。

附帶朱元璋26房子孫的輩分:

1長子懿文太子朱標家族(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

2子秦王朱樉家族(尚志公誠秉,惟懷敬誼存,輔嗣資廉直,匡時永信敦。)

3子晉王朱棡家族(濟美鍾奇表,知新慎敏求,審心咸景慕,述學繼前修。)

4子燕王朱棣家族(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促,簡靖迪先。)

5子周王朱橚家族(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肅恭,紹倫敷惠潤,昭格廣登庸。)

6子楚王朱楨家族(孟季均榮顯,英華蘊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土立全功。)

7子齊王朱榑家族(賢能長可慶,睿智實堪宗,養性期淵雅,寅思復會通。)

10子魯王朱檀家族(肇泰陽當健,觀頤壽以弘,振舉希兼達,康莊遇本寧。)

11子蜀王朱椿家族(悅友申賓讓,承宣奉至平,懋進深滋益,端居務穆清。)

13子代王朱桂家族(遜仕成聰俊,充廷鼐鼎彝,傳貽連秀郁,炳耀壯洪基。)

14子肅王朱楧家族(瞻祿貢真弼,縉紳識烈忠,曦暉躋當運,凱諫處恆隆。)

15子遼王朱植家族(貴豪恩寵致,憲術儼尊儒,雲仍祺保合,操翰而龍輿。)

16子慶王朱栴家族(秩邃寘台鼒,倪伸帥倬奇,適完因巨衎,騭眷發需昆。)

18子岷王朱楩家族(徽音膺彥譽,定幹個禋雍,崇理原諮訪,寬鎔喜賁從。)

(朱鎔基即是岷王后裔)

19子谷王朱橞家族(賦質僖雄敞,叢興闡福昌,篤諧恂怪豫,擴霽昱禎祥。)

20韓王朱松家族(沖范征偕旭,融謨朗璟逵,亶韶愉灝慥,令緒價蕃維。)

21子沈王朱模家族(佶幼詮勛胤,恬珵效回瑝,湜源諲皙暐 ,圭璧澈澄昂。)

23子唐王朱桱家族(瓊芝彌宇宙,碩器聿琳琚,啟齡蒙頌體,嘉歷協銘圖。)

25子伊王朱(木彝)家族(顒勉諟訏典,褒珂采鳳琛,應疇頒胄選,昆玉冠泉金。)

26侄子靖江王朱守謙家(贊佐相規約,經邦任履亨,若依純一行,遠得襲芳名。)


一般來說,一個家族的輩分都是統一的。但是到了朱元璋這裡,情況就不一樣了。朱元璋雖然是和尚出身,文化水平可能不算太高。不過在家族後代名字的管理上還是很有一套的。

首先朱元璋給自己每個兒子的後代都制定了一套輩分排行,朱明子孫的輩名都必須嚴格按照要求來。比如說太子朱標家和燕王朱棣家的輩名分別就是允文遵祖訓和高瞻祁見佑(詳情見下圖)。所以一看到朱明後代名字的第二個字,便能知道出自哪一派。朱允炆是太子朱標的兒子,輩名用允;朱高熾是燕王朱棣的兒子,輩名用高。

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朱元璋規定朱明子孫後代名字的第三個字必須帶有五行,而且同輩之間五行必須一樣,依次輪迴。比如說同輩的朱允炆和朱高熾,都是五行帶火。

當然了,朱元璋殫精竭慮的想了這麼多,大明王朝傳到朱由檢這代還是不可避免的走向了滅亡。而朱明後代這個獨特的取名規則,則成了滿清屠殺朱元璋後代的最好工具。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赤貧,加之蒙元的制度原因,加入紅巾軍之前連個正經名字都沒有,叫什麼大家都知道,就是著名的朱重八。直到參加紅巾軍之後,才有了現在大家熟知的朱元璋這個名字。

朱元璋正式開元建國,建立大明王朝之後,一下子成了暴發戶,什麼都要比別人多,就連子孫的字輩也是如此。平常人家一個輩分一個字輩,可朱元璋並不按常理出牌,給二十多個兒子每家排了一套字輩。如嫡長房朱標係為「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燕藩、也就是後來的帝係為「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不僅如此,除了每個兒子家一套字輩,朱元璋還規定,後世子孫名字第三個字的偏旁部首必須遵循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的選擇。以後來的帝係為例,明成祖朱棣的棣為木旁,屬木,按照五行之說,木生火。因此,朱棣的兒子明仁宗朱高熾的熾為火旁,屬火。同樣,按照五行之說,火生土。因此,朱高熾的兒子明宣宗朱瞻基的基為土旁,屬土。換句話說,父子之名的偏旁部首必須是相生的,而不能相剋。如父親的名字為金旁,兒子的名字就只能是水旁,而不能為木旁,因為金生水、克木,反之亦然。而且,只能是老子生兒子,不能是兒子生老子,如父親是金旁,則兒子必須是水旁,而不能是土旁,因為金生水而土生金。總之是相當複雜,以至於朱元璋的後世子孫取名時無成字可取,不得不生搬硬套,造出來許多原本不存在的字,以滿足偏旁部首的要求。

此外,靖江藩作為老朱家嫡長房南昌王朱興隆(重五)系,並非朱元璋直系後裔。因此,朱元璋當初編這套「元素周期表」時,並沒有算上這一支。但是,靖江藩依然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字輩,只是第三個字沒有強行要求符合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而已。

前面說朱元璋此舉是暴發戶心態、什麼都要比別人多當然只是說說而已。實際上,朱元璋此舉更多的還是意在強調嫡長子繼承製。嫡長房字輩與其他各房字輩都不同,一目了然。而皇位繼承權只屬於嫡長房,不擁有嫡長房字輩的後代,是無權染指皇位的。當然,由於「靖難」的發生,實際上燕藩成為了後來的帝系,但這個大原則並沒有改變。直到明亡,除了南明時期的隆武帝朱聿鍵等,明朝作為中央政權的二百餘年,無一例外。

同時,這套「元素周期表」還有一個好處,雖然各藩字輩不同,但是,從偏旁部首很容易就能看出大致的輩分,並不會因為字輩過多而導致不查玉牒就搞不清輩分的情況。如建庶人朱文圭和明宣宗朱瞻基,字輩不同,但都是土旁。因此,一眼就能看出,他們倆是平輩的。當然,這只是大致,畢竟五個一循環,加之各房年齡差距,同樣的偏旁部首隔著好幾代,理論上也是可能出現的,但這類情況只是少部分,並不佔大多數。


這涉及到皇子起名問題,因為皇族在政治上收到特殊的優待,人口繁衍很快,皇族起名就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尤其是皇子命名,要求獨一無二,所以明清兩朝都考慮採取措施避免皇子及其後裔名字重複。

朱元璋共有26子,其中九子、二十六子早夭。洪武二十八年十月初三,朱元璋考慮到自己的兒子本來就很多,然後不但繁衍,子孫日眾,這樣起名字就會出現很多重複,所以考慮將東宮以及諸王世系各擬二十字,每一字為一世,也就是二十世,即現在所說的字輩,並且規定「至二十世後復擬緒增」,如果二十個字輩用完了,再繼續增加。

朱元璋實際只為二十三個兒子擬定了字輩,加上其侄子一派,其第八子潭王朱梓已於洪武二十三年自焚而死,無子國除。朱元璋以後,又有幾個兒子去世之後無子,如十二子湘王朱柏、二十二子安王朱楹、二十四子郢王朱棟均無子。

朱允炆是朱元璋長子朱標之子,屬長子支系,字輩為「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而朱高熾為朱元璋四子朱棣之子,屬四子支系,字輩為「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所以二人字輩不一樣。

與朱元璋為每一個兒子確立一套字輩不同,清代皇族只有一套字輩,但是逐漸縮小字輩的使用範圍。

清代從康熙朝開始皇子有字輩,隨後因為皇族人口增多,乾隆朝,確定近支宗室才能使用字輩。乾隆朝確立「近支宗室」的範圍為康熙皇帝直系子孫,至嘉慶朝又確立雍正皇帝直系子孫為「近支宗室」,道光、咸豐兩朝,確定嘉慶皇帝直系子孫為「近支宗室」,此後因為皇族乏嗣,這一範圍並未再變。也就是說,清代通過縮小近支宗室的範圍來避免重名。


輩分是一樣的,朱允炆與朱高熾,不都是「火」字輩嗎?呵呵,朱元璋雖然沒有什麼大文化,但是周邊能人還是輩出的,譬如劉伯溫,一部「燒餅歌」,多少代仍然參不透是吧。

朱元璋給後代取名時候,打破了傳統上的輩分原則,以五行生剋作為取名的主體,進行了相應的延伸,兒子這輩兒是「木」字旁,木生火,所以孫子這輩兒就都是「火」字旁,火生土,所以重孫這輩兒就是「土」字了,然後是土生金,金生水,水又生木,如此往複循環,生生不息,也意味著大明江山的永駐。

同時,作為皇朝,為了避免出現子孫後代取名時可能重名的問題,朱皇帝還親自給幾個孩子劃定了姓名延續的姓名譜,老大太子家的孩子,取名以: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老二秦王家:尚志公誠秉,惟懷敬誼存,輔嗣資廉直,匡時永信敦。老三晉王家:濟美鍾奇表,知新慎敏求,審心咸景慕,述學繼前修。老四燕王家: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一直到第二十六子(侄子)靖江王家:贊佐相規約,經邦任履亨,若依純一行,遠得襲芳名。

從這個也可以看出,朱允炆是太子朱標的家所以,為「允」,「火」字旁的「炆」;朱高熾是燕王朱棣家的孩子,所以為「高」,同樣「火」字旁的「熾」。

當然,五行生剋的起名規則,也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望吧,盛極必衰,分分合合,歷朝歷代也都是如此。大明王朝從朱元璋開始到朱由檢結束,共12世,276年。

說明:本文原創老麥,圖片來源於網路,本文首發今日頭條,如需 轉載請聯繫老麥。敬請關註:老麥說說,與老麥一起去探尋那些未知的人和事。


朱元璋共有26個兒子,為了防止將來子孫後代有重名,他給每個兒子都定了一個輩分表,每個表都是20字,至於為什麼只有20字呢,想必朱元璋心裡也清楚沒有萬世永存的王朝,傳20代足矣了,而朱允炆是朱元璋長子朱標一脈,朱高熾是朱元璋四子朱棣一脈,兩個人只是堂兄弟,輩字肯定不一樣。

太子朱標一脈輩分表為: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

四子朱棣一脈輩分表為: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朱允炆為明朝第二位皇帝,懿文太子朱標次子,朱標英年早逝以後,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朱元璋駕崩後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後因削藩燕王朱棣起「靖難之役」,逆襲成功,朱允炆不知所蹤,帝系轉移到燕王朱棣一脈。

朱高熾為明朝第四位皇帝,與朱允炆同輩,為堂兄弟,是朱棣長子,燕王朱棣逆襲成功以後成為明朝第三位皇帝,是為明成祖,朱棣駕崩後,朱高熾繼位,是為明仁宗。

謝謝觀看,更多精彩動動小手點個關注~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