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个人认为不要完全把《断背山》当作一个同性电影来看,电影并没有多大篇幅来讲他们两个人男人的相爱惹来多大的社会麻烦和偏见,农场主发现他们两个的事情之后并没有做出什么反应,只是表示出淡淡的反对以及不再让他们一起搭伙,而且后来恩尼斯结婚后,他的妻子发现他不正常的交往之后,只是像一个正常的丈夫出轨的妻子一样,默默隐忍著,当然会比正常的出轨要更震惊更不可接受,但是除此之外并无过多的描写,其余也是通过两人在山上的约会侧面描写,因而这部电影其实除了同性恋的题材之外,讲的就是一段普通通的每个人都会有的一段恋爱,一段不能被别人发现的艰苦的爱情,两个人想死死维护但却又迫于世俗压力不得不放弃,也许就是所谓的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吧,越是这样就月想要在一起。因而电影更多的是展现两个主角的心理活动,他们在山上对话的那段应该是突显电影主题的一段,杰克是比较勇敢的那一个,而恩尼斯一直畏惧于世俗也愧对于妻子,就像婚后出轨一样,电影结局杰克意外死亡,恩尼斯却最终放弃了他的妻子,看起来似乎一切已经为时已晚,但是正是在杰克死了之后恩尼斯才彻底明白自己的心意,特别是发现结课珍藏著自己带著血迹的衬衫时候,于是他选择住在一个能望著断背山的屋子孤独终老。每个人心里都有那样一座断背山,寓意一段不想对外人述说的却最委刻骨铭心的感情。不止是同性恋那么简单。


美国牛仔文化

《断背山》从原著故事的背景到影片中的所有元素都以牛仔为骨干。美国观众对于《断背山》的各种评价也主要是围绕牛仔。虽然当代美国人真正体验过牛仔生活的少之又少,可是世人从上个世纪开始已经把牛仔和美国划上了等号。牛仔属于美国,而美国从许多层面来看也的确在世界舞台上扮演著牛仔。牛仔雄壮、傲骨、迎风散发、不畏强权、好打不平,这些形象不只在政治和各方面的标志上能找到。可《断背山》却述说了牛仔和牛仔之间的同性爱情,毫不留情地展示了他们的龙阳之癖 。(《信息时报》评)

美国电影杰作

用一个词来概括《断臂山》的话,不妨说是「哀歌」。稀少而意味深长的台词,内心丰富、不善言辞的男人之间最原始的身体互动,还有薄荷色天空与褐红山脉的强烈视觉对比,细致再现了两个孤独的人如何承受著压力和煎熬,如何迸发出那种不顾一切、不可磨灭的感情。为观众打开一扇窗,留下充分的思索和体验空间,不妨再重申一下这个事实:《断臂山》是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美国电影杰作 。(《外滩画报》评)

画面唯美

虽然《断背山》是西部牛仔片,但导演李安从未拿任何美国西部片来做参考。影片里写实呈现的美国西部生活与悠然宁静的画面构图,也开创了西部片的新拍摄手法。《断背山》是如此令人舒服,每幅画面都可以单拿出来做明信片,恩尼斯与家人去游乐场背后是烟花的画面简直是男版《他比烟花寂寞》,控制和冷静使这部影片达到唯美的极致 。(光明网评)

爱情阐述

影片《断臂山》将同性关系的纠结描述得淋漓尽致,但是李安则认为这部电影不是为同性恋权利呼喊,也不是对同性恋保守的观察。他自己是一个戏剧家,对李安来说的底线是爱情故事。由此可见,李安看重的恰恰是一种可以大力宣扬并万无一失的普世价值理念:爱是可以超越文化差异的,当爱降临时异性之爱与同性之爱是毫无差别的 。(《深圳晚报网》)


说老实话,第一次看的时候,并没有太认真,但还是很震撼。因为刚好有时间,刚好有另一部片子没看完,于是就把《断背山》又看了一遍。

电影,一定要拍的温暖诚意。

无论什么题材,都要温暖动人。

题材不重要,技术不重要,态度重要。

看了断背山,更坚信了一个电影的人文力量。

另一种人生的折服力和影响力。

这些感动完全和什么狗屁电影技法无关。

电影不是不需要创新,而是无论怎样创,都必须尊重一个人的情感轨迹,都必须使得情感浓度不被稀释。

无论平静,还是翻江倒海。

一个人的才气到底应该体现在哪里?是对人心的把握。

拍电影,你会在意什么?

在意人。

《断背山》的成功在于痛苦。

在于透彻的悲情,渗进骨头的悲伤。

断背山,

每个人都很沉著迷离。

连牧羊犬演的都很自然沉著。

还有那些黄乎乎的羊,我在想,如果是张艺谋,会不会把羊都涂的白一点,然后羊群里一定要再有一支黑山羊。符合色彩配置学。结果呢。抢戏了。

这些李安想不到吗?不愿意打扰真实和平静而已。

摄影,是为人服务的,不是抢戏的。

绝不煞有介事。

只有李安才可能亲自把自己的片子叫做《断背山》。

一座山。

让人伤感了一辈子的山。

被一种异样的感情压断了背的一座山。

始终透不过气的一座山。

只有李安,才敢这么拍,并且拍的如此震撼。

平静的震撼,温情的力量。

就像周润发的沧桑和玉树临风。他的不动。他的忧郁。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断背山。

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对断背山有一份自己的感动。

一种真诚的对待。

就是说,《断背山》,是李安的感动。

这话看似平常,实则很深。

能把那份感动拍出来,电影就成了。

一个电影,还要想怎样呢?

想的多了,还化不开,就成了《无极》。

想的太少,还很固执,就成了《十面埋伏》。

电影需要温暖。需要动人。

需要把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断背山拍出来。

不管用什么办法,拍什么题材。

我不爱看一个导演或作家的早期作品。至今李安的《喜宴》我都没看过。不忍去看。怕那种青涩坏了自己的崇敬,直接就把他当神。不问出处。

一直对李安很崇拜,不是因为他的断背山或别的,是这个人,是他的淡定和执著。似乎和谁都没仇,一片祥和,除了和自己过不去之外。

断定李安一直生活在后晋时代。

有一天如能见到他,首先送他菊花和酒。

是那种黄酒。

李安肯定顶烦别人称他为大师 丫在想,这帮孙子,想干什么啊?


只能说百看不厌,不想答。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