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這纔是與衆不同的地方。

有的人浪跡天涯,把世界當成家;有的人鍾情家庭的溫暖,生活莫過於一盞爲你等待的燈;有的人,嚮往把生活過成喜歡,有春風冬雪煮新茶。

一百種生活,便有一百種美好。

海倫·凱勒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寫到:“有時我會想,也許最好的生活方式便是將每一天當做自己的末日。用這樣的態度去生活,生命的價值方可以得以彰顯。我們本應純良知恩、滿懷激情地過好每一天,然而一日循着一日,一月接着一月,一年更似一年,這些品質往往被時間沖淡。”

那麼你所期待的最好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呢?

本期選讀

文/馬德

最好三餐就簡。這樣,偶爾饕餮一頓,吃起來才格外香甜。最好衣着樸素,這樣,纔會對櫃子裏那件華服格外珍惜。人若沒有哪樣飯是想吃的,沒有哪件衣服是十分珍愛的,基本上也就完了。把日子過到膩歪的最大壞處是,對身邊的人也會厭煩。

最好是能早起。看看夏天早晨三四點路上的行人,看看冬日五六點掛在西天的朗月。可以到公園散步,可以爬爬近處的矮山,也可以臨清流而呆坐。選擇空氣好的地方,富氧讓人心境開闊,容易看得開世事人心。什麼是幸福?心情好就是幸福。

最好手頭有一部喜歡的書,身邊有一把偎進去微胖身材的藤椅,然後有一杯龍井在手,讀幾頁也好,讀幾行也罷,甚至大段時間眺望遠山也都是好的。心閒就是大自在。

最好能有一些愛好。有愛好的人,才顯得有意思有趣味。讀書,看球賽,拉小提琴,聽音樂會,唱戲,烹飪,侍弄花草都很不錯。一個沒有愛好的人,無聊的時候,會愈發顯得無聊。忙的時候,愛好是生命的一種補充。退休了,愛好就是生命的全部。

最好是能有幾個知己。但再好的知己,也要善待。不要你心裏想什麼,就要對方爲你做到什麼。畢竟他們是別人,不是你,不可能時時處處都與你相合。最好是學會體諒,這樣才能長久地留住朋友。與人交不是買東西,不要以爲下一個是最好的。實踐證明,你錯過的,往往是最合適的。

話少比話多好。話多了,會讓人煩,也會失去別人的尊重。再激憤,也不要說過頭話。過頭話容易傷人,也容易貽人口實。話在出口的時候,最好先在腦子裏過一遍,晚一分鐘說出口,也許比早一分鐘說出口聽起來更穩妥。說話難聽會被人記住,說話好聽也會被人記住。也就是說,你的猙獰和柔和,會留在別人心底。

最好是在相宜的季節,遇上相宜的人。最好是猝不及防,對方的降臨帶着幾分天意。最好見面有林黛玉賈寶玉的隔世相認感,然後舉杯狂歡,喝到相擁而醉。人生有此一遇,也算不白來一遭。

最好身邊有懂得欣賞和感恩的人。他們未必坐在路邊爲你鼓掌,但肯定不會等着看你的笑話。善良分好多個級別,不惡就是小善。一個完整的世界,惡是必然的組成部分。所以,苛求消盡惡是沒有意義的。等到自我生命變得強大後,沒有了畏懼,事實上在你的心底,也就沒了惡。

朗讀者 張瑤

天津文藝廣播主持人

撰稿丨祁慧

音頻丨祁慧

製作丨張悅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