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國家的人們到底是怎樣生活的呢?和我們想像中的一樣嗎?

穆斯林國家電影不屬於主流電影,卻有它特有的細膩和溫情,給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你一定不要錯過。

小鞋子

豆瓣評分:9.2

90年代的伊朗,家境貧寒的男孩幫妹妹取修補好的鞋子時,不慎將鞋子弄丟。

為了不被父母責罰,他央求妹妹暫時保密,說兩人可以替換著穿他的鞋子上學,並答應一定會幫她買雙新鞋子。

哥哥原本指望和父親進城打工掙錢,幫妹妹買雙新鞋,但父親意外受傷打消了他的美夢。看到全市長跑比賽季軍的獎品是一雙運動鞋時,哥哥決定參加比賽。

哥哥在比賽中傾盡全力去得到那雙鞋子,卻一不留神得了第一名。得了第一名的小哥哥在鏡頭前哭成了個淚人,他真正傷心的原因居然是他沒有得到第三。

沒有一點刻意造作的影片,普通百姓平凡樸實的生活,尤其是孩子純真簡單的願望,那麼觸動人心,孩子真摯的眼神讓人久久不能釋懷。

佛在恥辱中倒塌

豆瓣評分:8.2

影片背景是美軍佔領阿富汗後的巴米揚峽谷,也就是阿富汗巨石佛像的所在地。故事主角芭緹是一個住在巨石佛像旁的貧窮小女孩,而附近的巨石大佛早已經被塔利班政權炸成一地的碎石塊。

影片的故事主要由兩個事件組成,一個事件是芭緹為了去上學、為了能找到學校,而經歷的各種艱辛與困境,另一個事件是一羣阿富汗小男孩模仿他們所看到戰爭場面,欺負芭緹的故事。

阿富汗的貧窮與破落、阿富汗人的冷漠與麻木盡顯無餘。造成阿富汗今日悲哀的過去與未來、原因和結果,也相互映襯。

阿富汗貧窮且缺乏資源,歷史上戰亂頻仍,原因無他,只是因地處中亞的核心,佔有重要的地理位置,是所謂的「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本片榮獲柏林電影節水晶熊獎/和平獎,導演拍攝此片時僅僅19歲。

最後小孩說「你只有死去,才能得到自由」,讓人心碎。

醉馬時刻

豆瓣評分:8.2

影片以簡約的風格展現了該地的生活狀態,庫爾德族少年阿尤一家生活在兩伊邊界,他每天帶著年幼的妹妹,以及罹患侏儒症的哥哥到混亂的人力市場討零工補貼家用。

某日,他們的父親誤觸地雷身亡,哥哥的病已不能再拖下去,妹妹上學又需要練習薄,悲痛的阿尤不得不更加賣力地掙錢。

於是他向叔叔借來了騾子,每天在冰天雪地裏運貨,叔叔擅自主張將他姐姐嫁給了有錢人當小媳婦,以此換得聘金給哥哥做手術,下嫁當天對方卻反悔,只給了一頭騾子。

一天在運貨途中突遇埋伏,所有同行匆忙拉著騾子向回撤,阿尤一個人背著哥哥,面對著眼前醉倒在雪地上的騾子毫無辦法,而遠處劫匪們正在慢慢逼近。

此片榮獲第53屆「夏納電影節金攝影機獎」及「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拍攝手法冷峻客觀,沒有任何抒情甚至背景音樂。一切都像是生活一樣,平緩而冷酷。

庫爾德人民的苦難,通過一個孩子的眼睛折射出來。

追風箏的人

豆瓣評分:8.2

在1978年阿富汗喀布爾,阿米爾是富家少爺,僕人的兒子哈桑是他忠實的跟班和玩伴。二人參加一場傳統的鬥風箏比賽,為了讓少爺獲勝,哈桑不幸被大孩子們強暴,阿米爾親眼目睹這一切,卻懦弱地逃跑。

阿米爾想要獲勝是為了贏得父親的認同,因為父親一直偏愛哈桑,然而他不知道的是哈桑是父親和僕人妻子所生的孩子。

為了驅走自己心底的不安,他設計趕走了哈桑父子,隨著阿富汗戰爭的爆發,阿米爾和父親移民到美國,過上了新的生活,而哈桑父子音訊全無。

二十年後,一通電話將阿米爾又帶回了阿富汗,這時的故鄉已經滿目瘡痍。

一部關於愛和救贖的電影,也讓我們瞭解到阿富汗原來曾經是一個如此美麗有活力的國家。

本片是在中國新疆喀什老城拍攝的,因為「這裡最像曾經美麗的喀布爾,當然那裡已被塔利班毀壞殆盡....」

一場別離

豆瓣評分:8.7

又名《伊朗式分居》,納德和西敏所組成的中產階級家庭,是伊朗社會的精英階層。

這個中產家庭正遭遇到的解體危機,西敏拿到了出國的簽證,因為她不願女兒在這種環境中成長,而納德不願離開患有老年癡呆的父親。

無暇顧及的納德不得不給父親請了護工,但是父親如廁洗澡等問題始終困擾護工瑞茨,依據《古蘭經》教義,瑞茨感到禁忌重重。

一次納德發現父親被綁在牀上,他憤怒地推了護工一把,也因此導致她流產,瑞茨丈夫將納德告上法庭,真相卻出人意料。

導演所說的「分離」是多方面的,既有階級階層的分離,也有宗教和現實的分離,童年時代和成人世界的分離,各種「分離」全都交織在一個故事中,且渾然天成,這正是見導演功力之處。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註:

微信公眾號「空刻」

微博「空刻視頻」

B站「空刻視頻」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