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紐西蘭主流報紙對穆斯林社會的報道從總數上看並不少,但主要以有偏向性的國際新聞為主。

王菁/政見團隊成員

寫在前面

紐西蘭基督城恐怖襲擊之後,訴諸極端暴力的襲擊者和紐西蘭的穆斯林社區,都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政見團隊刊發系列文章,闡述紐西蘭穆斯林社區的歷史,介紹紐西蘭主流新聞對穆斯林和伊斯蘭教的報道狀況,以及紐西蘭的多元文化政策對穆斯林社區的影響。

昨天我們的文章介紹了紐西蘭的穆斯林移民史(點擊閱讀)。今天的文章主要介紹紐西蘭主流新聞媒體對穆斯林和伊斯蘭教的報道狀況,闡述媒體和輿論對人們觀點的影響。

對穆斯林的印象主要來自媒體

在基督城慘案發生之前,襲擊者通過網路發布了一份長達74頁的宣言。

正文開頭的三行文字彷彿將所有矛頭都指向一個源頭——「這全和生育率有關!這全和生育率有關!這全和生育率有關!」(It』s all about birthrates! It』s all about birthdates! It』s all about birthrates!)

在這份聲明中,襲擊者顯然認為,主流歐洲社會正在受到嚴重威脅,而其中最核心的問題在於外來穆斯林移民。首先,他們的生育率比大部分中產階級白人高,這不僅是人口統計學上的問題,也會佔有更多社會福利資源。而且,在襲擊者看來,越來越高的穆斯林信徒比重,會從文化和宗教上深刻威脅到以基督/天主教為基石的主流歐洲社會,使得歐洲「伊斯蘭化」。

面對這樣的伊斯蘭恐懼症,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發問。「生育率」真是如襲擊者所說的威脅核心嗎?還是右翼政黨為了影響選舉而採取的一種民粹主義競選策略?究竟是歐洲被伊斯蘭化,還是大量穆斯林移民正在不同程度融入歐洲社會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使得歐洲文化更為豐富多樣?

從歷史角度出發,我們還可以問,這種對於外來者/他者的恐懼,在歐洲社會上只是孤例嗎?還是歷史上不同形式種族主義的變體,從中世紀到十字軍東徵到現代的反猶主義,我們如何理解目前的伊斯蘭恐懼症與過去的聯繫?

限於篇幅,我們無法在本文中一一探討上述的這些問題。不過,如果重新審視襲擊者的立場,或許會讓我們對這份聲明產生另一種疑問。

根據調查,慘案雖然發生在紐西蘭,但襲擊者包括澳大利亞裔和紐西蘭公民,且基本以年輕白人為主。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這些定居殖民國家(settler colonialist states)中,穆斯林人口佔比其實並不高,也不像歐洲那樣面臨數量龐大的穆斯林移民人口。這也就意味著:襲擊者大多通過新聞和社交媒體大量接觸與仇恨言論相關的信息,在線下對於穆斯林社區或伊斯蘭教本身瞭解甚少。

報道以國際新聞為主

早在2012年,研究者Shah Kabir和Michael Bourk就意識到了媒體的深遠影響。他們做了一系列量化和質性研究,分析了紐西蘭主流媒體如何報道穆斯林社會,以及報道對於人們的影響。

研究者選取了三家主要紙媒——《紐西蘭先驅報》、《社報》和《奧塔哥日報》。前兩份報紙均隸屬於紐西蘭最有影響力的兩家媒體公司——APN新聞媒體報業集團和Fairfax股份有限公司。《紐西蘭先驅報》隸屬APN,是紐西蘭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其總部位於奧克蘭區。《社報》屬於Fairfax,發行總部位於基督城,也是紐西蘭南島上現存最久的報紙。《奧塔哥日報》則是一份獨立的本地報業公司,總部位於奧塔哥區首府達尼丁城,算是南島上發行最早的日報。

該研究選取的時間為2005年10月至2006年9月,分析了以上三份報紙中有關穆斯林的主題報道,尤其關注各報對國際時事的新聞報道和社論。在這期間主要報道的新聞包括巴釐島爆炸案、倫敦希思羅機場的炸彈恐慌、中東地區衝突和伊朗核問題。

Kabir和Bourk指出,首先,911事件之後,西方媒體整體上都傾向於將伊斯蘭世界與恐怖主義聯繫在一起,並且在受眾中強化穆斯林作為他者的認識。

其次,紐西蘭這三家主流媒體均深刻受到國際報道的影響。從信源而言,美聯社、路透社和法新社這三大通訊社提供了最多國際報道。這些新聞社對於報道什麼、如何報道起著決定性作用。甚至有其他研究者認為,這三大通訊社從根本上影響了紐西蘭「新聞」的概念本身。

從數量上看,從2005到2006年,《紐西蘭先驅報》、《社報》和《奧塔哥日報》上共有3310則報道兼社論於穆斯林社會有關,但其中只有265則(8%)來自紐西蘭本地社會,92%的新聞都來自於國際社會。

從地區偏向性看,在所有國際報道中,有關中東的報道超過了總數的一半(1761則),其中就包括對於伊朗核問題的報道(206則)。雖然全球有58個以穆斯林為主的國家,但被報道過的穆斯林國家只有39個。

從話題而言,大約75.4%(2492則)報道都聚焦於恐怖主義和衝突事件。這也就意味著,受眾對於國際穆斯林社會的認識基本停留在這些話題所限制的範圍之內。

換言之,雖然紐西蘭主流報紙對穆斯林社會的報道從總數上看並不少,但主要以有偏向性的國際新聞為主,且從某種程度上,加深了對穆斯林社會已有的刻板偏見。面對國內4萬多穆斯林人口,與他們相關的報道依然遠遠不足,且深度和廣度均有所欠缺。

新聞報道和社論的差異

不過,Kabir和Bourk也發現,在紐西蘭,新聞報道和社論之間存在差異——新聞傾向於使用東方主義話語,加深對穆斯林的刻板印象,而社論則偏向於採用一種多元主義的解讀方式。

以新聞報道最多的中東新聞為例。在新聞報道中,美國在伊拉克的軍事行動基本被報道為正義事件。美國部隊被塑造為伊拉克本地平民的保護者和解放者,而伊拉克人則被指責為自相殘殺、導致中東局勢不穩的罪魁禍首。同樣的,在巴以問題上,以色列的立場通常被塑造成是「親西方的」,且「樂於」為巴勒斯坦提供和平解決方案,而巴勒斯坦的「激進分子」則一意孤行,「阻撓」和平進程。

相比於新聞,社論的關注焦點則在伊拉克和美國布希政府的政策上。所有《紐西蘭先驅報》和《奧塔哥日報》的社論都反對美國的伊拉克政策,也都譴責美國的全球反恐戰略。社論指出,布希的政策十分「愚蠢」,美國政府的決定體現了他們的「傲慢無知」。在虐囚問題上,《紐西蘭先驅報》質問美國政府祕密虐待囚犯,並且暗示西方以及紐西蘭的大眾都在默許這種行為。總體上看,社報整體傾向於認為,美國對伊拉克的侵略並未使世界更加和平,反而使全球更為動蕩不安。

不過,並非所有社論均如此。總部位於基督城的《社報》社論就公開支持布希政府的政策,認為美國在伊拉克的軍事行動是成功的,「美國軍隊極為成功地抵達巴格達」,並推翻了薩達姆政權,其反恐戰爭也是恰當的。

但即便有一些相對客觀的分析,相關社論在實際數量上只有65則,佔文章總數的2%。從整體上看,社論遠遠不足以撼動主體新聞報道的地位,也無法從根本上改變普通受眾對於穆斯林社會的刻板認識。

從這一研究中,我們不難發現,國際新聞深刻影響了一國受眾對本地穆斯林社會的認識,甚至是誤解。媒體從某種意義上成為了紐西蘭主流社會瞭解穆斯林的主要渠道,而一國內部的社會輿論和新聞報道對於國際穆斯林社會和伊斯蘭教的報道,也會在不同程度上塑造本國受眾對穆斯林的認識,並持續影響國內社會各階層、各族羣之間的關係。

在基督城慘案之後,紐西蘭政府迅速作出反應,總理宣佈禁止半自動步槍,杜絕後患。然而,我們必須認識到,控制槍支等法律手段固然重要,創造一個更為包容的社會輿論環境同樣重要,而且仍然任重道遠。

推薦網站:

紐西蘭先驅報(中文版):

chinesenzherald.co.nz/

參考文獻:

Kabir, Shah Nister, and Michael Bourk. "Representing Islam and Muslims in New Zealand Newspapers." Journal of Muslim Minority Affairs 32, no. 3 (2012): 324-338.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