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中和四年(884年)黃巢之亂結束後,唐朝名義上還存在二十餘年。但朝廷威權這時更加衰微,新舊藩鎮林立,戰爭不休,國家分裂的傾向日益明顯。

那時,羅紹威據魏博,王鎔據鎮冀,劉仁恭據盧龍,諸葛爽據河陽和洛陽,孟方立據邢、洺,李克用據太原、上黨,朱溫據汴、滑,秦宗權據許、蔡,時溥據徐、泗,朱瑄據鄆(yùn)、曹、齊、濮,王敬武據淄、青,李茂貞據鳳翔,高駢、楊行密先後據淮南,秦彥據宣、歙,劉漢宏、董昌據浙東,錢鏐據浙西,王建據兩川,王潮、王審知兄弟據福建,馬殷據湖南,劉隱、劉巖兄弟據嶺南。

他們都力圖擴大實力。經過多年的相互兼併,逐漸形成了幾支較大的勢力。在北方,主要是以汴州爲據點的朱溫和以太原爲中心的李克用。天祐四年(907年),朱溫滅唐稱帝,是爲後梁太祖,國號樑,史稱後梁,改元開平。五代時期自此正式開始。

朱溫本是黃巢之大將。降唐後,受封爲宣武節度使,據汴州。此後,他逐漸攻佔了蔡、徐、鄆、曹、齊、濮等州,掃除了今華北許多割據勢力。天覆三年(903年),又戰敗稱霸秦隴,挾持唐昭宗的李茂貞,消滅了長期掌握朝廷軍政大權的宦官集團。中唐以來的強藩魏博、成德也因戰敗歸附朱溫。後梁建國以後,除今山西大部和河北北部外,基本統一了黃河中下游地區。

乾化二年(912年),朱溫被次子朱友珪所殺。次年,朱溫的第三子朱友貞平亂後,即帝位。此後,後梁連年用兵,徵斂苛重,國勢日衰。

唐中葉後,遷居今山西境內的沙陀部酋長李克用參加鎮壓黃巢起義,被任命爲河東節度使。他控制了今山西中部和北部地區,唐昭宗封他爲晉王。朱溫滅唐以後,他以擁護唐朝爲名,與後梁交戰不休 。

後來,他的兒子李存勖乘後梁內亂之機攻取河北,累敗樑軍,徹底消滅了中唐以來長期跋扈的河北三鎮。龍德三年(923年),存勖在魏州即位,是爲莊宗,改元同光,國號唐,史稱後唐。同年,他派兵南下,攻佔開封,樑末帝朱友貞自殺,後梁亡。後唐統一了華北地區。不久,後唐遷都洛陽。同光三年(925年),後唐又派兵六萬攻滅前蜀。

但存勖寵任伶官、宦官,朝政不修,又任用租庸使孔謙敲剝百姓,統治出現了危機。次年(926年),魏州驕兵發動叛亂,後唐莊宗李存勖在一片混亂兵變聲中被殺。

李克用養子李嗣源繼位,是爲明宗。他誅殺孔謙,廢除苛斂,均減田稅,允許民間自鑄農器。李嗣源在位八年,戰事稍息,農業生產凋敝的局面有所改觀,是五代少有的小康之世。長興四年(933年)明宗病,子從榮企圖發動政變,奪取皇位,未成。明宗死後,子從厚繼位。次年,明宗養子從珂起兵奪取了皇位,國內陷入混亂狀態。

河東節度使石敬瑭是明宗的女婿。他乘後唐內亂,於清泰三年(936年)夏向契丹稱臣,並認契丹主耶律德光爲父,以幽薊十六州爲代價換取契丹援助。十一月,契丹主耶律德光冊立石敬瑭爲帝於太原,是爲後晉高祖,改元天福,國號晉,史稱後晉。閏十一月,石敬瑭攻入洛陽,後唐亡。天福二年(937年),後晉遷都汴州,三年升爲東京開封府。

石敬瑭除割地外,還歲貢絹三十萬匹和其他玩好珍異之物。七年(942年),石敬瑭死,侄石重貴繼位(史稱出帝或少帝)。他在主戰的景延廣等人影響下,對契丹頗不恭順。耶律德光便在降將趙延壽等人協助下,與後晉交戰五年。開運三年(946年)十二月,契丹軍攻下開封,俘虜石重貴,將其北遷,後晉滅亡。

次年,德光稱帝於開封,國號遼。遼帝佔領中原以後,不給騎兵糧草,縱使他們四出掠取,稱爲“打草谷”,中原民衆羣起反抗。同年,遼帝被迫引衆北還。

劉知遠是後晉的河東節度使。當後晉與契丹交戰時,他廣募士卒,有步騎五萬人,聲言防備契丹,但卻按兵不動。待遼帝將出帝遷往北方後,他於開運四年(947年)二月在太原稱帝,是爲後漢高祖,仍用天福年號。隨後,他統兵南下,定都開封,改國號爲漢,史稱後漢。

那時中原因契丹擄掠而殘破不堪,公私困竭。劉知遠死後,護國、永興、鳳翔三節度使連衡抗命。後漢雖出兵討平,朝廷內部的將相沖突又趨激化。乾祐三年(950年)冬,隱帝劉承祐不甘受將相所制,殺楊邠、史弘肇、王章等權臣,又派人去謀害鄴都留守郭威。

郭威當時出鎮鄴都,督撫諸將,北御遼國。隱帝殺他未成,郭威遂引兵南下,攻入開封,隱帝被亂兵所殺,後漢亡。廣順元年(951年)正月,郭威即帝位,是爲後周太祖,改國號爲周,史稱後周,仍都開封。

後周從政治、經濟和軍事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開始改變中國北方的殘破局面。顯德二年(955年),後周世宗柴榮出兵擊敗後蜀,收復秦、鳳、成、階四州此後,又親徵南唐,得淮南、江北十四州六年(959年),又收復了遼佔領的莫、瀛、易三州。同年,柴榮病死。次年,趙匡胤(宋太祖)取代後周,建立北宋。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