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唐沒李世民什麼事,扯不上關係.

後唐是公元923年—936年,由沙陀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已經是是五代十國時期了,定都在洛陽(今河南洛陽),從開創到終結只經歷了2世4帝,歷時14年。

就五代十國時期的各封建王國來說,後唐統治疆域最為遼闊,在這個時間段各帝國中影響力頗大。「五代領域,無盛於此者」。「時梁晉吳蜀四分天下,後唐以一滅二,天下四分已得三分」。

公元891年,河東節度使李克用被封晉王,割據河東稱為前晉, 公元907年朱全忠篡唐事件後,建立後梁,而晉國就是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公元909年李克用去世,他的兒子李存勖世襲即晉王位, 923年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南安陽)稱帝,改年號為同光,沿用「唐」國號,這沾染點唐的氣息,所以,沒有李世民的什麼事,

同年,李存勖滅了後梁,定都洛陽,史稱後唐;926年躊躇滿志的李存勖滅了前蜀王衍;以後南征北戰,開疆拓土,形成了一定的勢力,936年石敬瑭以燕雲十六州作抵押,借遼兵攻取洛陽,稱帝建立後晉,後唐滅亡。

又過了一年即公元 937年,李昪在江南建立了南唐王國,企望延續大唐正統,南唐也是十國當中版圖最大的王朝。五代十國天下大亂,中原五朝更迭,版圖變幻,但歷來皆以梁、唐、晉、漢、周為中華正統薪火相傳,一脈相承。


後唐建立者從血統上和李淵李世民沒有直接關係,從族別上是西域沙陀族,唐朝前期統一西域後,遷徙了很多西域部族到中原靠近邊塞地區重新安置,這也是安史之亂爆發的根源之一,安祿山史思明等人都是營州這樣地方出來的,同樣,後唐李氏李國昌、李克用、李存勖所在河東也是類似,所以原本李克用李存勖的封號是晉王,按理說他們建立政權該叫晉,就輪不到後面石敬瑭了。包括党項拓跋氏所居夏州當初也是,所以後面李繼遷為夏王,李元昊才建立西夏。

沙陀族今天推測屬於突厥進入中原後的分支,這可能只是一部分解釋。其實更可能屬於李世民攻滅薛延陀的一部分延續。薛延陀當年在西域有過一個政權,薛延陀被滅,一部分人被遷入中原,他們屬於鐵勒族,沙陀的解釋是居住沙漠,這個稱呼可能是傳說性質或者道聽途說。

但是,國號的延續和血統沒有直接關係。歷史上絕大部分國號擬定主要是根據分封地,這是為什麼認為古代是封建王朝的一個標誌。後唐之所以沒有叫晉而改叫唐,主要是李存勖佔據洛陽這個李唐舊都。其次他們祖上為唐朝效力比較受優待,以唐朝末年的維護者自居,打擊朱溫這種反叛者,舉起唐朝的正統旗號能夠很好的收攬民心。正如後唐被石敬瑭投靠契丹篡奪後唐以後,很快江南李升就在金陵又再建唐朝,是為南唐國。事實上之前李升和契丹來往很密切,契丹同樣很想入主中原,因此頻繁聯繫南方吳國對中原北部形成包圍態勢,哪知道契丹扶持了兒皇帝石敬瑭,李升對契丹改變態度不滿,所以再次主打唐朝正統延續的旗號,而李升是吳國徐家養子,同樣和李唐家族一點關係沒有,甚至唐這封號和南方地區也沒有關係,李家徐家在唐朝末年時甚至還不如李國昌李克用等外族人有功勞,但為了收攬民心發展勢力,都打出旗號,後來南唐相對南方十國,也算是最強盛的。


後唐跟大唐沒一毛錢關係,更談不上是唐朝的延續。後唐李氏是是沙陀人,李克用的父親叫朱邪赤心,被唐懿宗賜姓李,改名李國昌。跟李唐王朝沒有任何血緣關係。

一、後唐建國

天佑四年,李克用一生的死對頭朱溫滅唐,建立後梁政權。李克用始終不承認後梁,第二年李克用病逝。

同光元年四月,李克用的兒子李存勖稱帝,建立後唐政權,並於當年十二月,滅了朱梁,並定都洛陽。

李存勖登基後,追封戰神父親李克用為唐太祖。李存勖是個毀譽參半的皇帝,武功蓋世,但因為背信殺降、寵信伶人等不為人齒的行為,落下千古罵名。

二、李存勖定國號為「唐」的玄機

歷史上出現眾多國號重疊的狀況,並不是新朝廷懶得起名,而是想混淆視聽,以驗證其政權的合法性。

中國人講究法統問題,即一個政權的存在,必須是合法的,否則就有違天道,將得不到上天護佑,同是也會引起覬覦之心。

驗證政權合法性的手段通常有兩個:

  • 一是論證前朝的不合法,以天道輪迴的理論驗證。即所謂的「湯武革命」!
  • 二是以前朝政權的正常延續,來說明自己政權的正統性。

第一個方法比較繁瑣,而且容易有「鼓勵亂臣賊子」的嫌疑。第二種方法比較簡單,只要前朝是合法的,本朝延續就是合法的。

這就是為什麼出現一堆「漢」、「唐」、「周」等等的原因。李存勖就是借唐朝的合法性,扯虎皮拉大旗。這辦法確實很有欺騙性,手段很低劣,但很管用,很多人認為後唐就是唐朝的延續。

其實,按古代朝代更替法則,這個說法是行不通的,李存勖的後唐不但跟李唐王朝沒有血緣關係,在政治上也沒有任何傳承關係,甚至中間還有個後梁政權。李存勖的所謂延續,純粹驢頭不對馬嘴的騙人!

這種欺騙手段最成功的是劉秀和他的東漢政權,不過人家好在跟西漢有血緣關係,李存勖這個搞得太離奇了點。那又何妨,武則天當年繼承「周朝」不更是隔山打炮嗎!


不是李世民後人,不過認為是唐朝的延續也沒大毛病,後唐自認自己就是唐,是唐的延續,他們一段時間內一直用唐年號。這和拜占庭這個名字差不多,是歷史學家為了方便稱呼,有意區別開來的。難道歷史上真的有拜占庭?只有東羅馬罷了。

後唐是沙陀人集團發展而來的。唐朝自身奄奄一息只剩一口氣,朱溫把持著朝廷,相當於挾天子以令諸侯。後來朱溫殺了唐昭宗,各藩鎮諸侯組成了對抗朱溫的聯盟。

在和朱溫的拉鋸戰中,沙陀人逐漸佔據上風,並且吞了好幾個藩鎮,實力上有了王者之相。李存勖在天佑二十年稱帝,沿用「唐」為國號,又追贈父祖三代為皇帝,與唐高祖、唐太宗、唐懿宗、唐昭宗並列為七廟。就有了後唐。


後唐是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建立的,雖然都是姓李,但並非是李世民的後人。且李克用本姓朱邪氏,因功被唐主賜姓李。後唐也不能說是唐的延續。具體請看下文。

唐僖宗中和元年,李克用率沙陀軍南下,幫助唐廷鎮壓黃巢起義。中和二年,受敕勤王,迫使黃巢退出長安,在此戰中功勞最大,授河東節度使。中和四年,率河東軍鎮壓起義軍,迫使黃巢自殺。

乾寧二年,李茂貞的乾兒子閻圭想把唐昭宗劫到鳳翔。致使長安大亂,唐昭宗出逃來到石門。李克用的軍隊在河河中,於是唐昭宗派延王戒丕、王允兄兩人告知李克用長安的危急情況。於是李克用進軍渭橋,被委以邠寧四面行營都統。李克用擊破邠州,邠州刺史王行瑜逃到慶州後被殺,於是李克用收兵雲陽,上書請求討伐李茂貞。可昭宗卻慰勞李克用,讓他和李茂貞和解,授予李克用「忠正平難功臣」稱號,封為晉王。

天復元年,朱溫被唐朝加封為梁王。之後便是梁晉之爭。朱溫攻晉,佔領晉州、絳州、河中,此時,梁勢大,晉向梁發文書求和,朱溫不應,大舉進攻晉地,時遇大雨,梁軍撤退。後晉王與契丹結盟,共同抗梁,最後因晉大敗,契丹背晉與梁結好。李克用大怒,誓要雪恥。

可等到朱溫篡唐,建立後梁後的第二年李克用去世,臨終前囑咐其子李存勖說:定要打敗契丹、消滅朱溫和討伐劉仁恭。李存勖繼位後,以討伐梁賊,恢復唐室的名義與岐、吳聯盟對梁用兵。

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稱帝,仍用國號『唐』,後世為區別李淵建立的唐,史稱後唐。同年,晉滅梁。

由此知,後唐並不是李世民後人建立的,雖國號都是『唐』,但不會是唐的延續。只能說是相同國號的兩個國家。


後唐不是李世民後人創建的,開創後唐的是李克用,他是沙陀人,本命朱邪,作為唐末的節度使,鎮守一方。後來在鎮壓黃巢起義,幾次進京勤王的過程中屢次立下戰功,被唐僖宗賜姓為「李」。天佑四年,朱溫代唐稱帝,改國號為梁,李可用認為朱溫是挾持唐帝自立,並不是正統,所以仍舊延用唐朝天佑的年號。後來他的兒子李存勖建立後唐,追謚為武皇帝。因此,後唐不過是借用唐朝的一個殼而已,並不是唐朝的延續。


麻煩有個唐字就是李世民後代建立的嗎

不錯 在歷史上這種情況也不少見 不過大多都是冒認的 跟前朝沒有關係 比如皇子被封為秦王或齊王 一般都是太子 地方政權健立的朝庭在南方一般叫楚 吳 越 唐等等 這是習慣性的稱乎和前朝大多沒有關係


後唐李氏乃沙陀族人,晉王是唐朝皇帝封的。當李存勖打到開封,俘虜梁末帝時,他驕傲的很,晉滿足不了他的內心。他還派兵滅前蜀,建立起強大的帝國。又因為李唐王朝賜他家姓李,他覺得他能統一天下來延續唐朝,故又稱「後唐」了。


後唐君主跟李世民沒有半點血統關係,李克用原姓朱邪,是沙陀族首領,在唐朝任職。因多次鎮壓農民起義軍有功被唐皇賜姓李,朱溫篡唐立帝,後來被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所滅。然後李存勖稱帝,因感李唐恩德仍舊以唐為國號。


後唐唐朝沒半毛錢關係。一個異族政權,只不過披了件唐朝的馬甲而已。如同五胡十六國匈奴人劉淵建立的漢政權,也是個披了漢朝外衣的異族政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