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皮满两岁时皮爸就想让他去学音乐,当时第一个想到的是朱宗庆,不过朱宗庆最小只收到三岁,美育奥福则有两岁亲子班,我们就去美育一连上了四期,本来想直接在美育升三岁班,但后来想想多接触不同的教学系统也不错,于是就报名了朱宗庆的课比较看看。

我们报的是内湖分校,教室位于商业大楼内,小小的空间里摆满了各种打击乐器,因为打击乐声音比较大,所以教室的门有两层,隔音很好,站在门口什么都听不到,只能透过小窗看上课情形。

E76274A1-237A-4ADE-B862-459EE96E5522

有些乐器的体积很大,为了保护孩子的脚丫,上课时规定小孩要穿室内鞋,大人著袜即可。

01B8A184-C91E-46B7-B98B-93F7106975E2

三岁的乐乐班一期11堂课,需由一名家长陪同,课程不能试上,报名前只能参观场地、了解课程内容、看学生的上课影片

报名后会拿到的教具包含:一本课本、一片CD、一本击事本(联络簿)、两支玩具槌。

IMG_2306.jpg

 

课本里有8个主题情境:

运动会、农场、餐厅、动物园1、动物园2、游乐园、玩具店、圣诞节

(我们上的是秋季班,所以这是秋季课程的主题)

每堂课一开始会先放主题音乐带动跳,然后坐下来听故事,主角是三个豆荚宝宝DoDo、ReRe和 MiMi,课本里没有文字只有图像,一个跨页就是一个故事,乍看会不太懂到底在演什么,经过老师的说明再搭配音乐才会懂。

听完故事之后排队领乐器,在老师的引导下作动作,跟著豆荚宝宝进入不同的情境中玩乐器。

 

以下图的<玩具店>为例,玩具店老板发现店里有老鼠,就派士兵拿著机关枪和大砲赶走老鼠,士兵们敲打著小鼓前进、听到大鼓声就发射砲弹攻击。IMG_2281.jpg

 

可能三岁的孩子对动物比较有感觉,所以蛮常出现动物和乐器的对应

例如下图的<动物园>中 马=马蹄板、青蛙=刮胡...让每个孩子轮流扮演不同动物感受各种乐器的声音。

IMG_2282.jpg

 

还有听<动物狂欢节>的片段,猜是什么动物,Youtube有很多版本的影片,大家可以在家放给孩子听,我找了一个给大家参考:

动物狂欢节(法文:Le carnival des animaux)是法国作曲家卡米尔.圣桑所作的一系列室内乐组曲,由十四首小品组成。以各种乐器生动地描写许多动物而闻名 。


在每一堂课的最后,老师都会介绍一种打击乐器,让孩子认识它的名字、听听它的声音(每种乐器都会出现在当周的击事本中)

IMG_1188.jpg

圣诞节孩子们依照老师指定的位置摆放乐器,排成一颗圣诞树跟全班合照留念

朱宗庆合照-保护模糊.jpg

其中一堂课有DIY自制手响板,利用厚纸板+两枚铜板+橡皮筋,由老师指导父母和孩子共同完成,回家后再让孩子自由装饰。

IMG_2307.jpg

 

因为只有最后一堂课有开放拍照和录影,所以我就卯起来拍,跟大家分享三段影片—

1.教孩子分辨不同材质的乐器,包括:金属乐器、木头乐器、皮革乐器,分组练习轮奏和齐奏:

2.用弹簧狗的长短搭配三角铁来认识长音和短音:

3.让孩子们扮演不同的动物(大象=邦哥鼓  狮子=铃鼓  斑马=手响板  兔子=玩具槌)

台下小朋友拿出每个动物的代表乐器敲打说:「欢迎~欢迎~」

 

前面提到的击事本也就是联络簿,家长可以参考里面的内容陪孩子玩音乐,然后写下跟孩子玩了什么音乐、还有参加什么艺文活动,目的是鼓励父母多跟孩子互动。

课堂的最后会花大约10分钟让每个孩子轮流到台前跟大家分享击事本内容,但大多都是孩子坐在老师旁边由老师念,所以我个人是比较希望能把这段时间拿来让孩子多接触乐器,才不会觉得玩乐器的时间咻一下就没了。

IMG_2284.jpg


上完了一期跟美育奥福做了比较:

朱宗庆的教学特色是利用故事图像连结各种乐器和节奏,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受音乐,孩子也可以从中认识许多打击乐器、练习节奏感、培养耳朵的想像力。

美育奥福的教学特色则是透过故事结合乐器和丰富的道具,让孩子在音乐中玩耍,同时把音乐融入生活和与人的情感,除了音乐之外还能从不同故事中学习新知。

两者各有特色,端看每个人对于孩子学习音乐的期待去选择啰!

 

 

 

最后顺便帮我的美育课程分享文章打个广告,有兴趣可以参考 (这绝对不是业配文)

 

春季班课程纪录 http://ppma.pixnet.net/blog/post/214086073

夏季班课程纪录  http://ppma.pixnet.net/blog/post/216540689

秋季班课程纪录http://ppma.pixnet.net/blog/post/212228110

冬季班课程纪录 http://ppma.pixnet.net/blog/post/21408603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