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O賣得不錯 卻是大眾槽點最多的車

來自專欄汽車森林

一說到德國車,那自然最熟悉的就是大眾。那說到大眾就能想到它嚴謹的造車態度和品質,不過它也有被人吐槽的地方:燒機油,漏機油,這也是眾人知曉的大眾通病,但是這麼多年來這些小毛病好像也並沒有影響大眾的銷量,隨著其他各方面技術的提升大眾反而在國內的勢頭相比以前是有過之無不及。不過上汽大眾旗下的POLO卻是一個例外,就算是經過了40多年的生命周期,它依然還是彰顯了大眾買車送車標的「傳統美德」。

飛度才是同級動力之王 POLO只能吃灰

POLO作為一輛入門級的小型兩廂轎車,尺寸比本田飛度還小,2016的老款車型動力搭載的是1.4L和1.6L發動機,看起來倒是挺符合POLO這樣一輛小車的,不過實際體驗就真的只能用弱雞來形容它了。大部分車主都表示,無論是1.4L還是1.6L的車型只要滿載,夏天就不能開空調,一旦開了空調,那感覺就像是身體被掏空,跑起來只聽到聲嘶力竭的嘶吼,不見速度的提升,旁邊開麵包車的人都要嫌棄。只能默默的看看POLO時尚運動的「小坦克」外形安慰自己:靠臉吃飯就行,才華那些慢慢來。當然被這樣吐槽大眾自己也是不能容忍的,2018款POLO便換了全新的1.5L發動機,功率和老款1.6L的持平,扭矩比1.4L略有提升,這樣一看倒是應該不錯,但是這款發動機依然是採用的歧管噴射技術,而比起本田飛度的地球夢1.5L缸內直噴來說就相形見絀了,新POLO的百公里加速仍然在12秒開外,在飛度面前只能是跟在後面吃灰了。不過大眾旗下也有很好的1.4T發動機,為什麼不給POLO早一點加上呢?至少可以多一個選擇。

POLO空間小 還減配

國內消費者買車最看重的除了外觀,還要大空間和高配置。但是POLO真是全面的避開了後面這兩點。每一次POLO出新款,一定是先在海外上市,後才引進國內。這樣倒不足為奇,關鍵是一國產,配置和海外版的差太多,這也是大眾的一貫作風。POLO作為大眾品牌在小型車領域的一位領航者,但是國內版後輪依然採用的是鼓剎,鼓式剎車的缺點大家也都比較清楚,由於散熱能力的原因,剎車效果和盤式剎車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再是POLO中低配車型的輪轂居然也不是鋁合金,其餘的很多海外標配配置到了國內也變成了選裝,大眾真的是能掙錢的地方都摳得不能再摳了。再說POLO的空間,這裡又要提到本田飛度,飛度可以說是這個級別的空間「魔術師」,而POLO就是空間的「摳圖師」,用一個真實現象可以解釋:去4S店裡看POLO,基本上看到的都是小孩子在POLO上玩,或者身材嬌小的女生在試車。那實際一般成年人坐進去是什麼感受?那就是大夥最熟悉的一個詞:壓抑。既然尺寸和飛度相差並不大,那為什麼POLO的空間會小這麼多?不難猜測,可能大眾的設計師在開發POLO的時候根本沒有考慮空間的問題,也可能是廠家要求就裝個兄弟車型高爾夫的臉來拉低售價多掙錢而已。

做工用料差 同價位甚至比不上國產

POLO作為一輛大眾旗下最便宜的一款小型兩廂轎車,但是售價卻和國產的A+級轎車持平。在這個價位新的國產車系裡,很多車型在中控台上都用上了軟性包裹,也有皮質座椅,皮質方向盤等,反正你能碰到摸到的地方都可能是軟的,而且做工也是沒得說。但是POLO純粹就是以大眾的最低標準而來的,在中低配車型中,所有你能摸到的地方基本上就是硬塑料,就算有最高標準也就是織布,即使如此,新車的味道還是比較大,這就更不難證明POLO的用料確實是不敢恭維。至於做工,嚴謹細緻的大眾功力就完全沒有體現出了,和一般的國產車差距並不大,也可能是因為用料太差的原因吧。如今的國產汽車是越做越好了,做工用料也都趕上甚至超過了合資車。雖然有著大眾的車標,有著幾十年的積澱,現在看來POLO的競爭力依然很強,但是做工用料卻非常廉價,口碑也在漸漸下滑。對於越來越挑剔的國內消費者來說,如果大眾POLO不在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地方加把勁,也可能也會慢慢淪落到這個級別的邊緣去。

總結

大眾POLO在曾經的國內汽車市場絕對是一款精品化的產品,但是隨著競爭對手和國內汽車品牌的崛起,POLO的一些缺點在這個級別里暴露無遺。目前POLO銷量表現還好的原因絕大部分因素是因為很多年輕人還不懂車,盲目信仰大眾,所以才撐起了POLO如今的市場。而新一代POLO也將來臨,如果POLO這次不能夠把自己買車送標的標籤除去,相信很多的潛在消費者也會隨之離去,情懷也將被消耗殆盡。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