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談到李漁,我知道大家要說這部聲名遠揚的大作:《肉蒲團》。但是今天咱聊李漁不聊這個,實際上呢,李漁也不是只寫了一部《肉蒲團》。

他本人的簡歷甩出來還是有點厲害的:

明清文人,超級雜家。他寫戲曲,且親自導演,組成家庭戲班各地演出;

他還是古代史第一個職業作家,靠寫作掙錢那種,小說詩詞歌賦無數,著作等身。

同時他兼任出版商,開設書鋪,編刻圖書,「芥子園」就是他開的;再同時呢,他一生浸泡在市井生活中,對於「如何生活」十分有研究,他親自造園,設計傢具,是一位「生活美學大師」。本文就著重談談李漁的「生活美學」。

先聊聊我們總談起得「生活美學」是什麼,這一概念由西方傳入,20世紀後半頁,經濟發展迅速,消費主義思潮盛行。於是大眾不再滿足於商品只擁有使用價值,而更期待其附加的美感,以及自身因擁有商品所建立的個人形象。

有時候可以問問自己,當我購買一件商品時,我到底是單純因為美被吸引,還是潛意識裡希望它可以標榜我的品位?而「品位」背後的心理因素更複雜,包含了階級、消費能力、功利,與慾望。

藝術與美成為被消費的對象,它很難保有純潔性。就算大眾以為自己在追求美,殊不知這個美已經悄悄被劃定了選擇範圍:北歐性冷淡,日系小清新,談英倫即復古,談中國便是古風。人類創造出如此多物質文明,這些物質文明被商家引入市場,在營銷與推廣中洗腦大眾,你看他談情懷,實際是賣商品。我們對美的感知越來越弱,個人的存在被抹去。

我們只是想要不被操控的自由審美。

這就是為什麼談論李漁,李漁所在的時期與當下有異曲同工之妙。時值明清鼎革之際,晚明商業發展迅速,社會經濟富裕,市民文化繁榮。同時社會動蕩劇烈,各階層進行著新一輪洗牌。在此情境下,暴發戶附庸風雅,舊文人標榜品位,平民喜俗,皇室要富貴,不同的審美潮流一輪一輪襲來,割韭菜一般戲弄著眾人,偏偏還被追逐熱捧。

這些李漁都看到了,60歲時,他出版了一本凝聚他一生審美精華的書:《閑情偶寄》。林語堂曾評價說:「專門研究生活樂趣,是中國人生活藝術的袖珍指南,從住室與庭院、室內裝飾、界壁分隔到婦女梳妝、美容、烹調的藝術和美食的系列。富人窮人尋求樂趣的方法,一年四季消愁解悶的途徑、性生活的節制、疾病的防治……」

在這本書里,李漁提出了一套新的審美視角,即不通過將高雅或低俗作為評判標準,看中每個人的「性情」,通過審美體驗的方式,來提升和美化我們普通的日常生活。

不喜雷同,好為嬌異

李漁十分注重創新,他主張通過一定的改變,打破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由新鮮感帶來審美吸引力。他認為富人階層造園大肆仿古,立戶開創,安廊置閣,都為了效仿名園,看似奠定了品位,實際是照葫蘆畫瓢,沒有絲毫新意。同時也反對像普通市民那樣一味跟風,追求奢靡,過於重視時尚潮流,盲目求新。

李漁的新,不是為新而新,而是在生活日常中運用自己的巧思,使之富有生活情趣。李漁設計居室內的便面窗,要在窗外上置板,不時更換板上之物,以求眼前新鮮感。同時還經常更換室內陳設,以改變心境,活潑心情。他將家中的香爐等古玩改換位子,希望造成它們的悲歡離合之感,實在是性情中人了。李漁希望通過製造變化,使得人們從習以為常的審美中解脫出來,因「新」而重新去審視對象,以便不斷地去感知生活周遭的事物。

經濟適用

李漁整部閑情偶寄,教人追求生活的快樂,但同時也清楚的表達,生活中的美與樂並不完全依賴於物質,不應因物質基礎的的欠缺而放棄自我審美。

譬如裝飾地板時,李漁主張鋪地磚,原因在於磚可以挪移,便於日後遷改。還設計了桌面下方的活板,以避免冬日圍爐時火氣上炎而使得桌面台心碎裂。李漁惜物,所以在設計時用盡巧思,以使物品使用更長久,而不造成浪費。

同時,將物品設計的更加生活化,首當其衝的是李漁設計的暖椅:將太師椅改良,前後置門,下設抽屜。即可收納文具,又可嵌硯暖身,置上香還能做熏籠使用。一物多用,再人性化的設計也不過如此。

李漁主張就地取材,將身邊物品的作用發揮到極致,夏日雨水淹死的梅樹,柴火都做不成,他卻拿來製成梅窗;木工的邊角料,他撿來塗上油漆,製成花瓶中固定花枝的花撒。你說他是經濟適用,然講求實用之人又怎麼還會考慮到固定花枝呢,李漁的經濟適用,是留意到生活,體味到生活趣味的經濟適用。

崇尚自然

李漁在書中提出了「貴自然」的觀點,以自然為美,順從自然的本性。造園時要借景營造,利用自然之景來裝飾園林和窗口的風景。庭院設計要因地制宜,尊重地塊的自然面貌,善加利用,高者造屋,卑者建樓,地處疊山,高出浚池。這些都是熱愛事物原本的模樣,順其自然而為之。李漁的眾多設計中,「暖椅」最顯露他的巧思,然而他偏偏將「梅窗」引為「生平製作之佳」。究其原因,應當是製作梅窗時,人為的干預最小吧。

他重視審美,但認為最美是天成,力求設計時減少人工痕迹,而顯現出天然之妙趣。在居室內器物的陳設上,他忌排偶,認為不成對的器物不要刻意相配,要尊重、順應其本身的特性,讓其自然而然。以此可見李漁在造物中對「自然」這一審美的推崇。

李漁希望大眾能在日常生活中追求美,從而提升他們的審美品格和生活品質。不得不說,不追逐潮流而儘可能感知身邊的事物,李漁實在是很會「生活」。而今天,我們這些生活在消費社會背景下,將日常生活審美化的當代人,不提效仿與借鑒李漁,只需要好好體味身邊事物,懷著真切的性情生活,便已足夠。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登錄【第二自然】官網,關注設計師品牌與創業,瀏覽設計精品 → d2ziran.com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