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写过一篇关于终身学习的文章,解释了我对终身学习的思考,也坚定了这个观念。欢迎来踩踩:

王师傅:在终身学习的路上,我还只是个宝宝?

zhuanlan.zhihu.com图标

全文如下:

最近读到一本好书叫《学习之道》,在豆瓣评分8.0。

《学习之道》

这本书由美国工程学教授芭芭拉?奥利克所著。书的英文名是A Mind For Numbers,这是一本运用当代的心理学,脑科学,教你如何学习,尤其是如何学习理科的书。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指出了几种学习方法上的误区,例如:

  1. 明明没有吃透学习材料,却自欺欺人地以为明白了一切
  2. 一遍又一遍地阅读书本和笔记,却没达到理想的记忆、理解效果

书中说的误区,王师傅在初高中就遇到过,当时不以为然,但等到真遇到问题,会苦恼于自己为什么没学明白。读完这本书,王师傅觉得自己在学习方面自己最大的问题就是:

  • 没有掌握正确的自我学习方法。

虽然从小学一直念到硕士,顺利拿到了毕业证书,但是提到终身学习,即:一辈子都能持续不断地吸收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话,我还像个不太会走路的婴儿。

自己对学习的误区,主要有以下两点:

  1. 过分拼时间,却忽略了是否真正理解和吸收知识。
  2. 没有系统地学习知识,零散被动,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学习。

形成学习上的思维误区,和自己的成长、学习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拼时间的习惯源于应试教育时代。初高中的时候,大家都拚命地加班加点学习,为的只是在考场上那区区几个小时出色发挥,进入更好的高中或者大学。

那个时候,老师告诉我们:

「为了考试,功利地学习是可以的,考试考好了,兴趣就上去了。」

所以和千千万万的中高考大军一样,王师傅为了考试放弃休息睡眠,拚命死记知识。那时候,刻苦是学生时代的主流价值观。想来也是可笑,中学时候,同级学生会互相比谁睡得更晚,睡得早反而会被鄙视嘲笑。

从短期看,我们可能会因为突击,死记硬背,取得更高的分数,但是如果把时间的跨度拉到十年,二十年会的话,考试还能有效激励人保持学习的动力吗,我深表怀疑。

现代社会,很多人希望一夜暴富,分分钟上亿,但是最后落实到行动往往是考取几本证书,这还是在用应试思维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非常僵化。

个人获得财富的主要合法手段,是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即用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One for All, All for One)的心态去做事。而这本身和考试并没有太大关系。

考试真正的益处,是产生良好的反馈,让被测试者能意识到自己知识点的不足。学生通过有目的地学习,练习,测试,再针对自己不擅长的地方反复练习,才会逐渐巩固,掌握,并应用知识,这才完成了测试的目的。(用这两年的流行语来说,就是刻意练习。)

缺乏系统思维的重要原因源于文理分科。现代教育系统人为地将学科分成两大类:

  1. 社会人文科学
  2. 自然科学

就是通常所说的文科,理科。这种分法让我们把人也一分为二:文科生,理科生;而感性,抒情,富于想像会被说是文科生思维,一讲逻辑就被说是理科生思维,学科分类其实潜移默化地影响著我们的思维。

然而实际的社会生活是复杂多变的,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单靠文科或者理科知识都是不够的,文理不分家才是王道。

以日常工作中制作PPT为例,想做出优秀的演示文档到底需要哪些知识,技能呢。我想至少需要三方面知识:

  1. 计算机知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PPT基本操作,快捷键操作等;
  2. 设计学:设计基本原则(统一性,重复性等),配色原理等;
  3. 语文:结构化的写作。

区区PPT,这样去分析也许是小题大做

但是对于每天伏案在电脑前的白领而言,这就是生活:能不能更高效地交出美观又无需返工的PPT,有什么快捷键能让Excel处理数据再容易一些。简单的工作里恰恰包含了无穷的学问。

正如佛说: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只有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掌握多种工具,技能,才能在工作生活中游刃有余,这或许是现代教育需要反思的,也希望各位读者能博览群书,避开我在学习上遇到的误区。


《学习之道》 芭芭拉·奥克利(Barbara Oakley), 教育无边界字幕组 书评 简介 电子书下载 Kindle电子书?

amzn.to图标

以前没有这样的观念,就这两年才有,因为工作(创业)需要,新的行业需要学习太多的东西。一开始逼著自己学,后来就慢慢的觉得学习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现在都是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学习,没有兴趣是坚持不下去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身边太多比自己学识高、见解远的人。无论哪个行业。自己都要时刻警醒才是一生坚定学习的动力。感谢身边出现的「老师们」


初中时候,班主任给讲过一个关于一个圆的故事:

一张纸代表著世界上所有的知识,上面一开始空空如也,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先天性学习,后天性教育)了解一些知识,我们知道的知识慢慢化成第一个小圆的阴影,小圆的外面我们或多或少有它一个周长的无知。

再后来或者是经过几十年我们从事自己的事业,知识变得相对丰盈,涵盖了第二个圆里的知识,可是我们对那些不所知以及不是很了解的知识更为多延深到第二个圆的周长。

我们学到的越多,对外界的无知越多。

即使是终身学习我们也难以填补这张纸上所有的空白


每个人都应该终身学习,那么学什么呢,只要是正能量的,对自身有益处的都可以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让自己升华,比如练字,唱歌,跳舞,钢琴,授课,交际好多好多,你懂的多,所以也就更加自信,更加对世界有所了解,当然你要看正确的信息,并且试著去探索,他们是对的吗,你自己想法是什么样子的等等


战胜衰老,不停的学习


这个好像是天生的,似乎就是学习型的人,有的人则是娱乐型的人


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明白了学习的魅力,体会到了学习给生活带来的改变。

先去学,多看书,一旦投入进去,不用刻意,自然而然就会坚持学习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