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


因为侵蚀作用永远是滞后于地壳运动的。

打个比方,警察不可能消灭犯罪,因为警察是在犯罪发生之后,才去侦破案件,抓捕罪犯的。只有社会富足,安居乐业才有可能最终消灭犯罪。同样的,侵蚀不可能先于地壳运动形成高差之前发生,而且侵蚀速率通常都更为缓慢,需要长时间才能达到削高填低的效果。这就导致了你观察到的地表总是高低不平的(这和地球圆不圆并无关系)。

也就是说,只有地壳停止运动才有可能使地表高差最终趋于一致(仅仅是有可能,其实很多星球没有地壳运动也依然有显著高差)。

在不同地区和环境下的剥蚀,侵蚀速率可以相差很远。比如在喜马拉雅山这么高寒的地方,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基本不起作用,只有冰川物理风化剥蚀比较显著。其海拔高度更多的是受到山体本身承重和坡面稳定状况的制约,而不是侵蚀作用的制约。


地球半径6371km

珠穆朗玛峰8.844km

马里亚纳海沟11.034km

地球表面最大距离差对比地球半径

19.9km/6371km≈0.31%

地球最大凹凸差距也只有地球半径0.3%,不是不圆而是人类实在太渺小了。


高中地理:

地球形态由内力与外力共同影响,外力使地表趋于平整,内力使地表变得崎岖。(差不多这样吧)

具体就是板块的张裂与挤压。形成高山和裂谷咯。


上层的剥蚀使地面趋于平坦;而岩石圈下表面的剥蚀直接和间接造成的升降使表面不平坦;下表面的剥蚀比上表面更厉害。


单纯从凹凸程度来看,地球比你买的玻璃球还「圆」


不能只看见房山发生大规模的山体垮塌,还要看见整个北京西山都在缓慢抬升。

不能只看见恒河三角洲一天天长大,还要看见印度次大陆年复一年的撬起青藏高原。

不能因为侵蚀山体和抹平丘陵更接近人类生命的观察尺度,就忽视了远远超过人类观察尺度的地质运动。

你只看到了长期的侵蚀,忽视了「侵蚀」的孪生兄弟:「抬升/造山」。

然而,你却没有意识到,没有「抬升/造山」,「侵蚀」却几乎不会发生。


手头只有这份地质年代表,注意构造阶段那一列,从地质学研究的时间尺度上(百万年)来讲,从目前上溯至28亿年前,从陆核形成,至目前的喜山期,板块构造运动一直就没停过

其次风化剥蚀的速率是与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作用等密切相关的,不同海拔,不同植被覆盖,不同的降水等等因素都会造成同一地区风化剥蚀速率不同,且加之不同种类的岩石抗风化的能力又不同,因此自然界中的风化剥蚀并不都是均匀剥蚀的。

陨石撞击、火山喷发等能改变地貌的地质现象都暂时不列入讨论范围了。

综上,地表起伏不平才是正常哒。


没有内动力的持续构造抬升(运动),哪来的外动力的长期侵蚀作用?


著名的板块运动学术就能说明一切,看图:


削平是相对的吧。如果人类足够大,能看到地球是一个平滑的近球体,当然,如果像微生物那么小,在平滑都会看到坑洼。毕竟这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没有阻力的平面。


因为地球内部有一个造山的发动机:地球内部转动的热核。

核心的岩浆通过层层地幔向上传导热量,由此引发了地球的造山运动,而且它一直都没有停止。

这种造山运动几乎每隔一亿年就把地球的面貌彻底修改一次,最近的一次最大规模的造山运动发生在四千万年前,造就了世界上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脉和辽阔的青藏高原。

地球上的山脉和河流都是年轻的,生命的气候对于地球表面的磨损要求地球不停地去修复,保持地表永远的高低不平,从而使生命在使用陆地之后,还能享受陆地由河流贯穿后通往陆地深处的生命链。所以我们的地球在四十亿岁的高龄依然保持著沧海桑田的生机。

参考纪录片《宇宙与人》,个人特别喜欢的一部科教片,里面有讲解的,还说了火星和其他几个星球上面的山脉形成和磨损情况,有兴趣的话可以了解一下。


有句古话说得好,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你不能光看到外力侵蚀啊,球哥自身还有反抗呢。

不说人为因素了,偶尔来个火山爆发再偶尔来个板块挤压,你说说怎么平。

再者说了,一碗水很难端平的啊兄dei。暴雨来袭誓把大地抹平点,一阵暴风刮来,对左边地面做的功要大于右边。得,左边地面反而低了些。加上千万年蝴蝶效应的杠杆,你算去吧。

因为地球在被侵蚀的同时也在进行因板块的挤压拉伸而造成的活跃的造山运动。


从微观角度(也就是人自身的角度来看,确实不圆)

但是你要是离远一点看,那就很圆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