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接到很多通记者的来电,
主要是因为消基会提了台湾的鲜乳售价过高
大概是国外的3倍左右
(btw,某评论网竟下标题『利润比欧美高六倍』是唯恐天下不乱吗?)
有趣的是这很明显的是消基会的误会,
但是大厂为什么都不敢跳出来说明呢?
每次鲜乳遇到误解,都是酪农自己急得跳脚,这到底是什么怪现象?
是不是有什么隐性的考量我就不说了。
 
台湾鲜乳昂贵的原因一:生乳收购价比国外高
生乳目前在台湾的大厂的收购价格大约是30元左右
对照国外的生乳收购价而言,高了好几倍。
生乳收购价就已经比国外终端售价高了,当然是国内鲜乳贵的主因
会有这个状况主要原因是台湾的气候和土地
有很多重要的原物料都仰赖进口
包括干草(百慕达,苜蓿草,燕麦等等)以及玉米大豆等等原物料
乳牛的饲养成本高出很多
另外在台湾的气候湿热,对于乳牛相对不易饲养
在畜舍的建置上面需要花更多设备费用
在低纬度的国家乳牛的平均乳产量也会较低
所以相对饲养成本就会高出许多
像是日本和台湾都是海岛型国家,原物料都靠进口
不过因为环境温度不同,日本的饲养效率就比台湾高了许多
但两国的生乳收购价却差不多
所以换算下来,其实台湾的生乳收购价并不高
甚至有酪农在这样的收购价上根本是没办法生存的
国内人均所得,和饲养成本是没什么关联的事情
全世界原物料的进口价格,并不会因为你国家贫穷就卖你便宜
也因为台湾这样精致的饲养模式
台湾的鲜乳品质对照全世界而言是非常好的
且我们本土鲜乳对于国人而言又有新鲜在地的优势
绝对值得我们支持
 
台湾鲜乳成本二:加工,检验,运输费用
而『生乳』和『鲜乳』的差异
正在于『检验,灭菌,装瓶』还有生乳运输费用,
这些让『具有风险』的生乳,成为『可以安心饮用』的鲜乳
这些过程大约占了10~20元不等
一瓶鲜乳已经有50元的成本
接下来的25元呢? 
 
被消基会刻意忽略的台湾鲜乳最大成本:通路费用比例
消基会的这次论述有一个极大的谬论
就是『通路成本』的刻意极小化
至于德国通路上架费用多少?朱槿梵表示他并不清楚,但他认为是台币1─2元。』
这是完全不合理的事情
以台湾现在的通路状况而言
通路的抽成比例20~50%不等
意思是你买到一瓶产品,大约30%是通路商拿走的
这合不合理呢?我想通路商有他们的管销压力
且鲜乳保存期限短,容易腐坏的特性,也造成通路管理成本相对高昂
对于很多商品而言,没有上通路根本没有地方销售
我们在市面上买到的所有东西都是经由通路商以及经销商抽成之后
才会把价格垫高,但他们所提供的是『服务』与『便利』
至少也已经是都市化的消费者无法抗拒的购买模式
一瓶鲜乳,可能有超过25元是通路费用
举个例子而言,一瓶25元的瓶装水,大家觉得价格怎么分配?
瓶子大概两元,水可能不到一元。通路拿走一半,剩下的都是利润?
这种『实际内容物』几乎没有成本的东西,不就是因为有大盘,中盘,小盘和通路要抽成吗?
请问消基会要怎么解释,为何不好好探讨呢?
 
所以,台湾本土鲜乳其实不贵
在此做个总结,本土鲜乳的末端售价其实不算高
一大部分都是在通路费用上面被拿走
若是这部分不合理,那是否全台湾所有的商品都不合理呢?
或是说,通路的抽成费用才真正是消基会要去了解的吧!
不过有趣的是,为何大厂不敢跳出来说明解释,而要酪农自己承受这罪名
 
另外离题来讨论鲜乳坊,
我们也在一开始尽量不以通路为考量
这样才能够把更多的利润回馈给酪农
毕竟饲养管理用心的酪农,在牛只采食的成本
以及畜舍建置等等设备花费都更高昂
原始的收购价格并无法让饲养水准高的酪农有优势
造成品质不同,价格相同,而会有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
好的品质值得合理的利润回馈是当初的想法
品质有明确差异性,当然价格为何会有差异的主要原因
就像一瓶红酒,价差可能有十倍以上,酿制和原料的不同就是原因
 
另外为了要做『单一牧场』这件事情
必须在生乳运输上面独立,管线充填上面独立,检验独立
这样的生产成本都会比一般大厂混合乳的成本更高
最后也把部分利润成立医疗团队,让产业永续发展
 
更直接的还有『规模经济』的问题
当各种酪农品牌的鲜乳是小众的时候,
所有的营运费用,管销费用,物流费用都是好几倍的高
所以在市面上看到格比大厂高是必然的
也希望有一天,能够让更多消费者认识,更多酪农加入
相信会能再更降低末端售价让大家享用。
而这一次,消基会,请你面对自己的错误吧!
一个在产业这么熟悉的前辈
会连通路的抽成费用都没有去了解,台湾的酪农
已经被污名化够多次了,是不是该还他们一个道歉?
 
相关连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