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圣归来》,到《白蛇:缘起》,再到《哪吒之魔童降临》《姜子牙》《西游记之再世妖王》《新封神之哪吒重生》,我在看到这些作品后产生了这个疑问。


我挺喜欢中国风题材的,尤其是武侠、玄幻这种,我不知道题主口中的「消费」是什么意思,但我们中国有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不去挖掘反而四处鹦鹉学舌、亦步亦趋总感觉哪里不对吧。

目前来说,《大圣归来》《大鱼海棠》《风语咒》《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这几部都不错,分别与《西游记》《逍遥游》、「四凶」、《白蛇传》《封神演义》等息息相关。

其实我觉得,以后还可以发掘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比如《山海经》《八仙全传》《搜神记》《聊斋志异》等等,以及上述作品中还有很多故事值得继续发掘、创新。

当然,还可以像《霹雳布袋戏》《金光布袋戏》《秦时明月》《天行九歌》等作品那样,结合对诸子百家和儒道佛的理解,进行进一步的创新。总之我很期待这样的国漫,加油!


我觉得看题主怎么理解了,我就认为这是中国动漫扬长避短的方式,是中国风格,再说美国早期不就是拍白雪公主,小马王之类的发家的吗?

莫非让中国去学漫威烧钱还是不三不四?然后继续被吐槽中国大片不行?

还是去学日本拍那种纯爱被各种吐槽?娇柔做作太假?

这是中国自己的道路,如果说美国动画风格是善恶二元对立,魔法奇迹,日本是漫画——动画——周边的运营模式,那么中国就是类似于欧美艺术动画的生产模式——小公司制作,商艺两开花(手动滑稽),匠人工艺。再加上中国动画的风格——写意

动作的写意,情节的写意——参照北京电影学院动画概论一书。

最后我的结论是:题主应该觉得肯定,因为中国动画找到并且一直按自己的路子来走。

兄弟想想,我们文化深,不卖卖什么,美国有钱,不砸砸什么?

皆是扬长避短!不做傻瓜


是的,但是不能入宝山而空手归


不是,我就问一句,不然呢?不然拍啥?

建国后不许成精啊。

那就得看古籍,看里面有啥好玩的有趣的。

山海经有《非人哉》

先秦《秦时明月》《天行九歌》

《三国》有。

唐末《画江湖不良人》

明《少年锦衣卫》

清朝蛮多的。

民国也有《中国唱诗班》。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贯穿中国古代史。

《那年那兔那些事》承包中国近代史。

对吧。这么一看,其实留给电影的空间比较小,它只能选一个小主题,然后。。。

如果电影拍《窅娘》之类偏一些的人物,大众又觉得不熟悉,不买票。

so。消费神话也无妨,神话挺有趣的。

我们中国人该了解自己的传奇故事,该知道中国有三足金乌,好比西方的阿波罗。知道中国有共工,相当于波塞冬。知道中国有燧人氏钻木取火,相当于普罗米修斯。。。


巧了,最近刚看了一本书,里面有一段话,或者能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参考——

「神话蕴含了文明共通的理想和向往,而艺术家依循这些熟知的故事创作,成为在缩短已知和未知之间距离的精神探索者。这些风格化的传统与原型故事,鼓励观众参与有关当代的基本信念、恐惧和焦虑的仪式。」

——摘自《认识电影》

这段话,可能是我能想到的,关于一系列中国神话宇宙动画电影的,最好注脚。从《大圣归来》中,褪去「齐天大圣」光环,被束缚被压抑,却因为守护而重新「融石为甲,挥焰成袍」的孙大圣;到《哪吒之魔童降世》里,不再是灵珠子转世,与父亲剑拔弩张,而成为背负沉重命运成见与枷锁,却在父母的爱与感化下,化魔为仙,高喊「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哪吒;再有《姜子牙》里,那个被贬下凡,失去法力,面临信仰崩塌与重构「中年危机」,痛定思痛后,重拾信心,「用你自己的方式,成为一个真正的神」,笃定「是神,是妖,是人,不可欺,不可操控,不可不救」的太公姜子牙。每一个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神与英雄,却承载当代的解读与重塑。

「当运用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形态来创作时,创作者可抓住其主要特色,然后在类型的传统和个人的创新间,耳熟能详和原创思维间,一般和特定间,创造无比的张力」(摘自《认识电影》),这张力,是改编的魅力,也是电影的乐趣与感动之一。也是一代一代的人,热衷于在神话当中找寻题材,开发故事的原因。

除此之外,请不要忘记,中国的动漫仍然在一个从低谷慢慢回升,并稳步向前的阶段当中,每年所拥有的票房体量都十分有限,且波动很大(要么就亏死,要么突然出了个爆款),发展地很不均衡。这时候运用我们所熟悉的神话体系来讲故事,可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确实是一种讨巧的方式,也是商业市场的必然选择。回避风险,确保收益,才可能良性发展,仅拼热情,不讲商业,最后大家都会饿死。尊重市场,尊重规矩,尊重创作。虽然原创不易,但也并不意味著优质的翻拍和改编就很简单,所谓「英雄不问出处」,原创与翻拍改编之间不存在鄙视链,形式没有高低,但内容和质量却有好坏。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