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KindergartenThroughGrade12)在國內是指從小學到高中的12年基礎教育階段。這一階段覆蓋時間長,用戶規模大且屬於剛性需求。

於是,在教育科技興起之後,K12成為了創新公司最為密集的賽道;各種商業模式不斷被探索,「熱點」幾乎以半年為一周期「更迭」。

然而,K12也是最為辛苦的一條賽道,周期長、影響因素多等原因,使各創新公司在這條賽道上走的「跌跌撞撞」。經過5年發展,市場不斷洗牌,不少公司因找不到方向慘遭淘汰;資本市場也由狂熱回歸理性,進入所謂「寒冬」。

對於已經「跑出來」的公司,目前都有哪些玩法?K12賽道都會涉及哪些因素?本文將圍繞這些問題進行定性分析。

三大因素催生優質賽道

政策、技術和用戶屬性使K12成為了教育領域最為優質的賽道。

政策方面,首先,國家教育投入在整體上不斷增加,K12階段投入佔比超過50%。第二,相關法律政策為教育科技帶來利好,公立學校會越來越多的與企業進行合作,去年11月通過的民促法修正案也將加速教育資產證券化。第三,二胎政策的落實將增加適齡學生人數,2016年全國K12階段在校學生數量超過1.8億,這一人數還將逐漸增加。

技術方面,互聯網及多媒體技術普及,使教育科技得以快速發展,而大數據、雲計算和AI技術的興起,使個性化學習成為可能。另外,傳統線下教育效率較低,資源發配不均等問題,也可以通過技術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解決。

用戶方面,由於應試的壓力,K12階段用戶的剛需性更強,且持續時間較長。其次,80後將逐漸成為K12階段家長的主體,這一部分群體的受教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對子女在教育方面的經濟投入也會增加。再次,國內中產階級的收入和佔比均逐漸增加,消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而且用戶習慣正在養成,更容易接受創新的教育產品。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