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公子

上篇我們講到如何招生,下篇我們講一講如何做用戶運營和留存。

生態圈延續:用戶/內容運營

k12領域的用戶運營,和其他領域不同,它需要對兩種人群進行精細運營:學生和家長。

學生是課程的體驗者,家長是課程的決策者,只要有一方說「No」,我們都會面臨用戶流失。針對K12領域的獨特性,在用戶上課動作的前後,除了學生和家長外,知識資源也是我們在這個階段運營的重點。

下面我將從學生、家長和知識資源這三個方面展開來說:

1. 學生端

在這個階段,運營要讓學生充分體驗到課程質量和服務差異性,主要集中在對提分有幫助,能幫助養成良好學習習慣,能及時得到學習幫助這三點。

對於規模較大的培訓機構,教研教學部門中應該包括老師組、助教組和班主任組:

老師組負責課程主講,主要解決的是傳道受業;

助教組負責課後學生作業的批改和課下答疑,主要解決的是解惑也;班主任組,則承擔了一個中間樞紐的作用,連接著老師、課堂、學生、家長四個重要節點,負責的事務會比較繁雜,主要集中在直播課催到、提醒交作業、及時反饋學習效果、續報提醒等。

在教學質量上,除了主講老師可以把控外,運營還要善用輔助手段,加碼老師在課程方面輸出的達到率。

一個很更重要的思考:如何通過運營手段,保證學員的出勤率?

稍微入門的運營同學可能一拍腦袋,馬上就回答:用遊戲玩法貫穿學習全過程,讓用戶快速獲得學習反饋。

可然後呢?要怎麼建立一套完整體系,且這個體系不是為了激勵而激勵,應該反過來反哺學習。

在這一方面,作業幫一課App就做的比較好。在作業幫一課中,學生完成相應學習任務就能得到學分獎勵,學分獎勵包括上課分、紅包分、互動分、作業分、評價分和每日一練分,場景布局在上課前、上課時和上課後,從學習態度和學習成果這兩個維度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估。

獲得的學分,可以在學分商城進行兌換。這裡的學分商城設計的也很巧妙,實物獎品兌換是不存在的,作業幫一課中只提供班課代金券、特權(包括課堂直播炫彩字和優先連麥)和頭像掛件這三種虛擬獎品兌換,目的很清晰了,一是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二是促進續報。

(圖為作業幫一課中的學分規則,和學分商城)

另外還想邀請大家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眾所周知,班課的口碑多由機構的尖子生創造,以前這個問題多是線下培訓機構考慮,但如今網課時代,尖子生帶來的裂變效應也不容小視。

尖子生是一波什麼樣的人?

他們喜歡競爭,喜歡跟和他們一樣,甚至比他們更強的人發起挑戰。有沒有可能建立這樣一個產品模塊,能滿足於尖子生競爭的需求,讓不同地區的尖子生互相PK成為可能,他們可以知道自己在全市、全省、甚至於全國的排位。

相信這樣的尖子生聚攏社群,不僅能激發培訓機構中尖子生的活躍度,更大的意義在於起到示範力量,讓在觀望購課的人產生「他們家尖子生好多,教學質量肯定好」的感覺,另外還能刺激機構的中上遊學生,力爭上遊,以進入尖子生社群為目標。

2. 家長端

在K12在線教育,特別是小低年級,有時候服務好家長更為重要。首先因為家長是最終購買決策者,其次這學段的孩子認知尚未建立,對於課程的質量尚未具備判斷力。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那麼多K12課程,會有很多家長參與的部分:

(圖為猿輔導的一年級英語短訓班課程大綱)

在課程第1節邀請家長和孩子一起參與,首先營造一種開學的儀式感,其次讓家長了解課程的主要難點和節奏,更重要的是讓家長和培訓機構建立情感聯繫,一種不是拉個微信群就能有的強關係。

每節課後,班主任要把孩子的學習狀況及時反饋給家長,並給出可行性意見,讓家長感覺到培訓機構的專業度。在孩子有進步的時候,機構更是要及時反饋給家長,並附上主講老師給孩子的評語,有助於進一步激發家長對於培訓機構的認同感。

現在很多在線網課,如作業幫和猿輔導,在孩子完成每節課後,系統會自動發送本節課孩子的學習報告至家長手機。學而思更是引進了AI臉部識別,在孩子聽課時能根據孩子面部表情的變化,在課後繪製專註度變化曲線。

對於家長群體的運營,個人不建議用微信群的方式。

首先,教育是一件非常私人化的事,每個學生的情況不同,需要班主任一對一溝通;其次,家長們其實是一個很容易被言論引導的群體,一旦有一個人在群里發表有損於培訓機構的言論,其他人可能即使稍有不滿,也可能不自覺把問題放大化,造成整個微信群環境的不可控。

3. 知識資源

在上課及課後,圍繞課程會沉澱大量的知識資源,有學科乾貨類、學習方法類、常見Q&A,親子問題類,甚至是上課的攻略(比如怎麼看直播,怎麼看回放,怎麼提交作業),我統一把這部分稱作「知識資源」的運營,當然你也可以理解是經常說的「內容運營」。

Feed流、專題打包文章、站內信提醒、配套課程資料包……這些是K12在線教育常用的內容組織及展現模式。

(圖為小猿搜題和作業幫的Feed)

雖然這種形式在K12學習產品里很主流,但我不得不吐槽它:內容太分散、和課程沒有強關聯性、缺乏社區的討論氛圍。

在這裡,我想舉一個似乎不是很合適的例子:得到App,它雖然不是K12在線產品,但在知識資源的運營策略上堪稱絕妙,值得所有K12產品學習。

(用戶可以對某一課程進行筆記標註)

在新版本中,得到下線了「學習小組」功能,升級了筆記功能,並加入「知識城邦」模塊,支持用戶對某一課程的某個知識點做筆記,並支持用戶間的關注、評論、點贊、轉載等。在這裡,不僅能看到和你學同一門課用戶的感悟,還能看到其他用戶對其他課程的筆記,如果對他的筆記感興趣,還可以點擊下方的對應課程,報名學習。

(用戶間支持關注和評論)

下線「學習小組」功能,打破了用戶間的區隔,讓報名不同課程的用戶都可以互相查看學習筆記,從而引發對某一知識的深入討論,對整個知識社區的氛圍打造非常有益。其次對於付費知識產品,用戶是有決策成本的,通過查看該課程下方的用戶筆記,可以從一個嶄新的維度去了解課程,降低用戶消費決策,間接起到促進購買的作用。

得到「知識城邦」的設計,在我看來承載了知識資源運營、導流新課、提升用戶留存率三大目標,且三大目標高度統一,完全以用戶體驗為優先出發點。

生態圈閉環:提升續報率

范冰老師在他的《增長黑客》一書中,明確指出「發展一名新用戶的成本是挽留一名老用戶成本的3-10倍」。所以提高用戶留存率才是保持產品健康發展的基石,放在在線教育,則重點體現在「續報率」這個指標上。

圍繞提升續報率,運營同學的重點應該聚焦在教學產品的設計、續報策略的制定、情感因素的誘導這三方面。

1. 教學產品的設計

這部分的工作,是在教學產品研發階段,和主講老師和班主任溝通,制定科學的階梯式教學大綱,從根本上實現教育內容的連貫性。

比如:在這個暑假,xdf和xes都採用了這個策略。

xdf在售賣暑期班的頁面,加入對秋季課的宣傳,並從教學層面定義暑假班是「輸入課程」階段,重點在於培養學生對新學期新內容的預習和掌握,而秋季班是「輸出階段」,重點在於教會學生如何把輸入的知識熟練運用和遷移,言簡意賅就是舉一反三。

家長在做消費決策的時候,出於教育連貫性的考慮,可能就選擇「暑秋聯報」了,分擔了機構在秋季招生的壓力。

相比之下,xes像是下了一盤大棋,把全年都「安排了一下」:

xes從孩子的暑假,即準備進入新年級到整個學年的結束,制定了一整年的學習計劃和目標,加之學而思長達數年的品牌影響力和業內口碑,購買決策人極有可能聯報一整個學年,從而免去了為孩子再找培訓機構的時間和精力,對於家長和機構來說,都是雙贏。

2. 續報策略制定

在結束即將課程前,機構通常會給老生髮放優惠券刺激續報,按照班型可分為假期班續報和同步班續報兩種。

由於涉及到時間跨度和運營行為,我做成圖片形式,方便大家理解:

(1)假期班續報策略

以暑假為例:

(2)同步班續報策略

以秋季為例:

這裡要說明一下,給老生髮放一組優惠券是為了刺激聯報和擴科,在折扣期1,領到券的老用戶可以享受續報和聯報優惠,同時可以使用之前領到的優惠券,享受折上折。

折扣期2,老生和新生都可以參與,折扣相同,但是老生可以使用領到的優惠券,比新生價格更低。

在K12在線教育領域,家長對於價格敏感度較低,我觀察了30多家培訓機構的折扣策略,通常在9.2~9.5期間,優惠券發放設置階梯使用門檻,且一張不會超過20元。(該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具體制定還視各機構具體情況而定)

3. 情感因素的誘導

這個因素被很多K12教培機構嚴重忽略,我甚至覺得如果能在這方面做到極致,很有可能會誕生一個可以抗衡xes和xdf的第三巨頭。

在以往運營班課的過程中,我發現,如果一個班老師和學生的關係特別好,那接下來這位老師的續報率就會偏高,同理,如果一個班學生和學生能形成類似在校的同學關係,那麼這個班的學生續報率也會偏高。

xdf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老師們在上課時各個都是「單口相聲表演藝術家」,通過幽默的上課方式,拉近與學生的關係,不僅培養了明星老師,增加學生粉絲,更重要的是這位老師在後期開設其他班課,喜歡他的學生會追隨報班。

如何在老師和學生間,學生和學生間建立優質的社交關係,這也是我最近在工作中思考的問題,希望能和同行運營小夥伴一起討論。

入坑在線教育那麼長時間,我獲得了一個心法,可以借用我崇敬的運營大神黃有璨老師在《運營之光2.0》的一番話:

「做運營,尤其是想要成為一個真的可以連接產品和用戶的好運營,我覺得你是需要相信些東西的。」

對於我來說,我相信我和使用產品的家長和孩子們是可以成為朋友的,我可以通過對課程質量的打磨和一連串「價值創造」式的努力,構建產品—運營—用戶三者之間的默契關係。

無論做什麼行業,運營始終的都是人心,這個顛撲不破的心法,希望你我都銘記在心。

來源:獨孤運營

更多與運營有關的乾貨,請到獨孤傷的運營幹貨鋪-知乎專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