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步在《项羽真相》中详细分析《史记》中巨鹿之战的疑点后说,找出事件的所有疑点,把这些疑点联系起来,我们就离最终揭开谜团的光明彼岸不远了。

第一,王离和章邯是两支不同的秦军。在这两支军队中,王离军阶高,又是正规军;章邯官职低,甚至没有军阶。因此,是王离命令章邯,而不是章邯命令王离。

第二,王离不缺粮草,反倒是巨鹿城中的赵王歇兵少粮绝,面临灭亡。所以,赵王歇和张耳数次派人催促巨鹿城北的陈余赶紧前来救援,而陈余按兵不动。

第三,王离以十倍于巨鹿城内的兵力包围巨鹿,却没有将巨鹿城围死,而是给赵王歇留有至少一条通往城北的通道。这才使的张耳的使者可以往来联络。

第四,王离面对先后到达巨鹿城附近的诸侯援军,没有实施打击。双方没有发生冲突。

第五,没有史料记载王离有明确的攻城行为。也没有史料记载在攻城中双方有所伤亡。

第六,张耳的部将张黡、陈泽从陈余处借来五千人马,向王离发动进攻,被强大的王离不动声色地彻底消灭。王离军与五千来犯者的战斗,在军阵上甚至没有任何波澜,以至于后来陈余告诉张耳,张黡、陈泽带领五千人马被王离消灭,张耳死活不信,以至于两人反目。

第七,王离突然向巨鹿城中的赵王歇投降,事先没有一点征兆,以至于几公里外的章邯来不及救援,或者更准确地说,来不及制止。

第八,章邯军驻扎在巨鹿城的南面,面对项羽的数次进攻,虽然数次将其击败,但却没有实施围歼的军事行动。击败项羽后便退回漳水以北。双方在漳水两岸成对峙态势。

第九,章邯在王离投降之后,才开始南渡漳水,向项羽发动追击进攻。同时,章邯开始派人与项羽联络,商量会盟事宜。

第十,在项羽最后同意会盟时,章邯军已经推进到项羽杀宋义的地点安阳城附近,两军最后在安阳城西面的殷墟会盟。

排除司马迁主观倾向的干扰,把上述十个问题连接起来,我们便得到了巨鹿之战正确的答案。

有研究者说:巨鹿无战事,项羽是虚拟的盖世英雄,果真如此吗?

(1)王离怠工,11个月驻军不前

秦二世元年九月,惊慌失措的秦二世胡亥,在派出章邯统领骊山民工去抵御周文的造反军之后,应当会有清醒的大臣建议,抽调驻扎在塞外的正规军,南下参与平叛。于是,秦二世命令驻扎在上郡的王离,统率大军东渡黄河,向发生叛乱的赵、燕、魏故地进军。王离的军事行动,显然没有章邯积极迅速。

王离大约是从光狼城东渡黄河,在吕梁山脉和太行山脉的崎岖小路上盘桓了很长时间,两个月后才向东推进了不到 400公里,经过太原到达井陉。

到达井陉后,王离没有急于向东推进,而是在井陉驻扎下来,静观事态变化。这个时候,赵王武臣的部将李良奉命率军向西推进,兵至石邑的时候,正好遇到王离的大军在井陉到石邑一带驻扎,李良自度实力不济,难以通过,便依险驻扎,自己带领少数人马回邯郸求援。王离面对不远的李良军,也没有发起进攻将其消灭,而是依然故我,驻军不前。

不久,赵国内部发生内讧,李良杀死赵王武臣,占领邯郸。武臣的宰相张耳逃到信都,立赵歇为赵王。这之后,王离或许也收到朝廷督战的圣谕,于是他领兵离开驻扎了11个月之久的井陉,向东攻打信都的赵王歇。王离轻而易举地击败赵王歇。赵王向东逃进巨鹿城,王离跟进,将巨鹿城包围,时间是秦二世二年后九月。

显然,王离是在变相地拒绝执行秦二世的圣谕。

(2)围而不打,以实力求会盟

王离包围巨鹿一个月后,刚刚消灭了项梁的章邯北上占领邯郸。章邯在邯郸驻扎下来,迁徙邯郸百姓去河内郡,并拆毁了邯郸城墙。(9)

章邯在邯郸忙于拆墙和徙民的时候,宋义和项羽率领楚军抵达漳水河南岸的安阳。面对漳水河北岸聚集的30多万秦军,宋义明智地选择了驻守。

一个月后,章邯完成邯郸的工作,北上抵达巨鹿。一路顺风的章邯自认为消灭巨鹿不在话下。然而,他却意外地接到官职和爵位都远远高于自己的王离的军令:驻守棘原,负责粮草供应。其余事宜,不得插手。如果章邯探问究竟,王离便以军机与圣谕相搪塞。章邯自出兵以来,第一次遇到了来自秦帝国内部的挫败。章邯郁闷地回到棘原,漫长地,莫名其妙地巨鹿之战,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王离围困巨鹿前后将近5个月,围而不打,困而不死。巨鹿城与外界诸侯军的联络始终畅通。王离始终不向巨鹿城发动致命的一击。5个月王离都在干什么?利用自己军事上的优势,与巨鹿城内的赵王歇和巨鹿城北的陈余谈判。名为会盟,实为投降。王离、赵王歇、陈余的使者,往来穿梭于三军之间。

陈余主张促成与王离的会盟,因为他冷静地判断,假如与秦军开战,城外是王离的10万大军,城南是章邯的20万大军,那是死路一条。

巨鹿城内有同意会盟的,也有坚决反对的。不知军事的张耳也许坚决反对。他以当时与武臣摧枯拉朽便席卷赵地的胜利成果来判断,秦军不过是一些草囊饭袋,不难击破。于是他力主陈余从城外发动进攻,城内里应外合,消灭王离,以此在造反军中建立威信,从而称霸诸侯。

张黡、陈泽二人支持张耳的观点。于是他们自告奋勇出城游说陈余。在遭到拒绝后,二人为了证明自己的主张正确,便带领陈余给的五千人马,向王离发起进攻。

为了消灭巨鹿城中主战派的幻想,显示自己会盟的实力,王离指挥秦军,彻底地消灭了张黡、陈泽和他们带领的五千人马。

关于会盟问题,王离军中也不是铁板一块。当事情在秘密进行时,没有问题;可是,随着张黡、陈泽和他们带领的五千人马被消灭,赵王歇和张耳同意会盟,事情就必须拿到桌面上征求诸将的意见了。有人支持,有人反对。

坚决反对者有将军苏角,结果被杀身亡。

不愿背叛朝廷,又不忍背弃武城侯王离,将军涉间选择了自焚。

其余愿意跟随王离会盟的秦军将士,便随王离在围困巨鹿5个月后,向巨鹿城中的赵王歇投降了。巨鹿大战,就这样兵不血刃地结束了。

王离包围巨鹿,围而不打以求会盟,蒙恬的被杀是内因,陈余的劝降是外因。内外结合,王离主动投降实属必然。

(3)蒙恬身死,王离心死

蒙恬和王离,都是秦始皇的老臣。

论功劳,蒙恬参与平定六国,又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功劳远在王离之上。

论官职,蒙恬是30万塞外秦军的主帅,和太子扶苏关系密切,王离只是副将,蒙恬的官职也远在王离之上。

论家世背景,虽然二人的祖父都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臣,但蒙恬的祖父蒙骜要更胜一筹。蒙骜在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时代,就官至上卿,前后侍奉过秦昭王,秦孝文王,秦庄王,和秦始皇。是四世老臣。蒙骜还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的第一功臣。虽然他在秦始皇七年就病故了,但是,他提出的巧妙战略,帮助秦始皇顺利击败诸侯六国,完成统一大业。

王离的祖父王翦、父亲王贲虽然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战役中出力最多,功劳最大,但毕竟是按照蒙骜的总体战略行事,功绩无法与蒙氏家族相提并论。如果论起蒙、王两家的渊源,蒙骜没准还对王翦有保荐之恩。蒙骜早在秦昭王时期就官至上卿,而王翦一直到秦始皇继位都默默无闻。直到蒙骜在秦始皇七年去世,王翦才一跃成为秦始皇手下的第一大将,接替蒙骜的职务,按照蒙骜的战略,继续推进统一中国的军事计划。这里面难保没有蒙骜死前的极力推荐在起作用。

这之后,不仅王翦,他的儿子王贲也受到了秦始皇的重用。王翦在平定赵国的战役中,用诈围邯郸的计策,一举消灭赵国。王翦的儿子王贲在父亲穿插分割的基础上,水淹大梁消灭魏国。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始皇,秦始皇命令王翦攻燕。王翦、王贲父子又一举平定燕国。

秦将李信攻楚失败,秦始皇又起用老将王翦,命其与蒙恬的父亲蒙武一起攻打楚国。结果王翦、蒙武顺利消灭楚国。

最后一个诸侯国齐国,也是王贲和蒙恬共同率军予以平定。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命蒙恬为主将,王离为副将,统帅秦帝国的30万正规军,北逐匈奴,修筑长城。

所以说,王、蒙两家在秦帝国有着无法割断的渊源。蒙恬和王离,有着无法割断的家族和仕途的渊源。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与王离有着千丝万缕渊源的蒙恬,就是这样一个三代忠心耿耿战功显赫的家族,就是这样一个对秦帝国绝无二心忠臣良将,却无故被秦二世杀死。秦始皇在位37年,除了嫪毐叛乱,没有杀过一位将军大臣。这已经不是先主秦始皇那个明法度,讲忠信,论功行赏,公平开明的秦帝国了。

有研究者说:巨鹿无战事,项羽是虚拟的盖世英雄,果真如此吗?

蒙恬身死,王离心死。

(4)陈余来信劝降

陈余是赵王歇的将军。王离围巨鹿的时候,陈余侥幸没有被包围在巨鹿城中,而是带领几万人驻扎在巨鹿城北。

陈余曾经写了一封信给章邯劝降,这封信《史记•项羽本纪》有记载。

包围巨鹿城的是王离。对赵王歇和陈余自己威胁最大、最直接的是王离。因此我们推断,陈余既然给章邯去信劝降,同样的信也一定会给王离。

结合王离围巨鹿而不围死,留有口子让巨鹿城内的赵王歇和陈余能够方便联络,我们是不是可以推断,同样的联络,王离和陈余之间一直也在进行。而陈余写给章邯的信中,句句切中要害的事实,一定也在王离心里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陈余在给章邯的信中写道:

“白起身为秦将,向南攻陷了楚都的鄢郢,向北消灭了赵括的军队,攻占的城池,夺取的土地,数不胜数,最后还是惨遭赐死。蒙恬为秦将,向北驱逐匈奴,在榆中开辟了几千里的土地,最终也被杀于阳周。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战功太多,朝廷无以封赏。如今将军你做秦将已三年了,士卒伤亡以十万计,而各地反叛的诸侯却越来越多。赵高一向阿庚奉承,如今形势危急,他也害怕秦二世杀他,所以必然要找借口杀将军来推卸罪责。将军你在外时间长久,朝廷里跟你有嫌隙的人就多,有功也是被杀,无功也是被杀,你难逃一死。现在上天要灭秦,不论智者、愚者,谁都能看得明白。现在将军你在内不能直言进谏,在外已成亡国之将,孤自一人却想支撑危局,难道不可悲吗?将军你现在的最佳选择是,率兵与诸侯联合,订立和约一起攻秦,共分秦地,各自为王。这样的结果,跟身受刑诛,妻儿被杀相比,哪个好呢?”

陈余的这封信,同样的内容王离会比章邯触动更大。

章邯作为少府,仕途还有远大的前程,心气正往上走。此次受朝廷重用,率兵平定叛乱,正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一路战事又是连连告捷,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

而王离,爵位已至列侯,军阶是30万正规军的统帅,可以说是到头了,再有什么功劳也不会有新的封赏,得到的结果只能是功高震主。如同陈余信中所列举的那样,结局就是白起、蒙恬的下场。

章邯是秦帝国政权中的少壮派,赵高杀蒙恬,虽然于公理上章邯等人会有所抵触,但于个人利益考虑,只有这些老家伙被铲除了,新一代少壮派才能有施展的空间。赵高除掉了一班老臣,必然提拔和倚重章邯这样的少壮派。

所以,蒙恬、蒙毅被杀,章邯等人的心理,应该是且悲且喜。

而王离则相反,老臣的被杀,在身为武城侯的老一班功臣来看,这也许是历朝历代诛杀功臣的开始。蒙恬、蒙毅不过是一个开端。新即位的秦二世当然不会喜欢这些德高望重,见多识广的老家伙。身无分寸之功的赵高,也不会喜欢他们这些谁也指使不动的老臣。杀蒙恬只是一个开始。连蒙恬这样的功劳、这样的忠心都能杀,还有什么人不能杀。

所以,蒙恬被杀,王离不仅仅是兔死狐悲,而应该是大难临头的恐慌,死之将至的绝望。

因此,从率军离开上郡的那一天起,王离可能就在盘算自己的退路。是迅雷不及掩耳地消灭叛军,然后回到朝廷莫名其妙地被杀,还是利用这次难得的将兵在外的机会,为自己谋一条生路?

但是,让王离立刻选择与造反军会盟,向秦帝国的朝廷开战,王离一时下不了决心,也看不见前途。所以,王离离开上郡后,东渡黄河到达井陉,便按兵不动,观察事态变化,反复斟酌出路。

井陉这个地方是一个非常难得的驻军犹豫的好地方。它是面对朝廷和造反军两面都能进可攻退可守的好地方。如果造反军来攻,井陉是背依山西朝廷增援,居高临下,高山险要。如果秦帝国的朝廷来攻,王离翻过身来便是山路崎岖,狭窄绵长的优势,而背后是广阔的冀中大平原。王离在这里驻扎了11个月,静观局势的变化。可能是章邯的不断胜利,使王离感到造反军即将被消灭。一旦战事结束,自己消极不前必然招致祸患。这期间也可能不断接到朝廷的催促,于是,王离率军离开井陉,下山攻占信都,随即将赵王歇包围在巨鹿。

然而,就在王离包围巨鹿围而不打的时候,秦帝国的朝廷又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大事,促使王离下了最后的决心。

(5)左丞相李斯被腰斩于咸阳

左丞相李斯被腰斩于咸阳

王离包围巨鹿城一个多月后,一个惊人的消息从秦帝国都城咸阳传来:秦帝国三个最高级别的官吏,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和将军冯劫,在没有任何过失的情况下,被同时下狱。

右丞相冯去疾和将军冯劫说,将相不能受此侮辱,都自杀身亡。李斯自恃能言善辩,希望能谏明秦二世,改变整个帝国岌岌可危的局面。

秦二世派赵高审理李斯的案子,赵高就将李斯的宾客和家族全部逮捕,又诬陷李斯的儿子李由谋反。赵高严刑拷打李斯一千多下,李斯不能忍受痛苦,屈打成招。

李斯之所以不自杀,是他自负能言善辩,又对秦国有大功。于是李斯在监狱中给秦二世写了一封信。李斯的信呈上之后,赵高让狱吏丢在一边而不上报,说:“囚犯怎能上书!”

赵高派他的门客十多人假扮成御史、谒者、侍中,轮流审问李斯。李斯以实对答时,赵高就让人拷打他。后来秦二世派人去验证李斯的口供,李斯以为还是赵高的阴谋,终不敢再改口供,在供词上承认了自己的罪状。

赵高把李斯的口供呈给秦二世,秦二世高兴地说:“没有 赵君,我几乎被丞相出卖了。”

不久,李斯被腰斩与咸阳,他的家人被夷灭三族。

左、右丞相和将军冯劫的死,尤其是李斯被以残酷的刑罚处死,家人被满门抄斩,彻底毁灭了王离心中的最后一线生机,也促使他下了艰难的决心。就赵高、秦二世铲除老臣的肆无忌惮,就自己在井陉11个月消极避战,如果消灭造反军回到朝廷,必死无疑。王离决定无条件向诸侯军投降。投降以后,他似乎也再没有复仇或荣华富贵的雄心,仕途的生死无常使他心灰意冷,或许就此选择了归隐山林,了此一生。

王离投降,章邯失措

一直奉命担任王离军粮草供应的章邯,虽然对王离包围巨鹿5个月,却不奋力攻城的举动疑惑不解,但是,毕竟王离位至武城侯,爵位远在自己之上;王离又是正规军的名正言顺的统帅,王离手中或许还有秦二世的圣谕,章邯尽管疑惑,不解,不满,但也无能为力,只能听命。

章邯20万大军驻扎在巨鹿城的南面,每天无所事事,不许向造反军发起进攻,不许包围一小股援军将其吃掉,也不许帮助王离军攻城。甚至对北上救援的项羽军,得到的军令也是:阻击,将其挡在漳水河的南岸。不准出击,不准围歼。章邯感到,这仗打得从来没有过的窝囊。

这时候,一无所知的项羽,带领几万人豪情万丈地向章邯发动进攻。

黥布和蒲将军首先带领两万人渡过漳水河,遇到了章邯强大的秦军,本以为自己会遭到灭顶之灾,没想到秦军没精打采,并不主动出击。遇见进攻,也只将项羽军击溃了之。

几番小战之后,黥布等人的胆子大了起来。于是黥布派人告知项羽,秦军没有什么可怕的,请上将军渡河,我们合力一举消灭章邯。

于是项羽率领所有楚军渡过漳水,向章邯军的一部发起猛烈攻击。

章邯军受到打击,开始还击。秦军轻而易举地就将项羽击溃。慌乱之中,楚军赶紧登船或涉水逃过漳水河,秦军并不追赶,立刻鸣金收兵。

本来恼怒于黥布的情报不实,以为要遭受灭顶之灾的项羽,回头见秦军并没有掩杀过来,庆幸之余不免疑惑:秦军怎么了?他们一定是有什么短处,所以不敢追击。尽管如此,项羽再也没敢再贸然进攻,而是在漳水河的南岸驻扎下来。

一晃一个多月过去了,就在陈余等人不断向王离和章邯诱降的时候,突然有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秦帝国的左、右丞相和将军都毫无罪名地下狱处死!紧接着,巨鹿城下,秦帝国德高望重的武城侯王离,竟然率领十万正规军向赵王歇投降!锯鹿之围不战而解!真是惊天动地,惊心动魄。

漳水河北岸,章邯死也不能相信的事情,就这样真真切切地发生在眼前。章邯目瞪口呆,手足无措。

没有人以膝盖前行拜见项羽

巨鹿解围后,《张耳陈余列传》记载:赵王歇和张耳离开巨鹿城,酬谢各路造反军(于是赵王歇、张耳乃得出巨鹿,谢诸侯)。注意,不是谢项羽。

为什么不是谢项羽?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不是说:“项羽在巨鹿之战打败秦军后召见诸侯将领。当这些将领进入军门时,都不敢站立行走,一个个都趴在地上,跪着用膝盖向前走,没有谁敢擡头仰视。”如果是这样的话,赵王歇和张耳首先应该跪在地上爬过去,抱着项羽的脚感激涕零,怎么跑去谢那些“作壁上观”的诸侯去了?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的文学描写忽悠了读者。项羽这个时候远在漳水河南岸,距巨鹿有100多公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进一步佐证了这一点:

紧接着,张耳与陈余发生争吵。张耳、陈余过去行同父子。起事之前,陈余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张耳。现在张耳见到陈余,就责备他不救巨鹿,并向他索要张黡、陈泽二将。陈余说二将战死了,张耳认定被陈余杀了。两人因此发生争执。陈余一怒之下,解印而去。张耳本来打算挽留陈余,身旁有人劝道:“天与不取,反受其咎。”

于是张耳就把陈余的将印挂在自己脖子上,收陈余兵自己统帅。

如果真如司马迁描写的那样,诸侯都跪在地上不敢擡头,项羽真正成了诸侯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隶属于他。那张耳、陈余怎么敢当着项羽的面争吵?发生了争执为什么不请项羽裁断?陈余掷印而去他的军队应该归项羽统辖,至少也应该得到项羽的同意,张耳才敢“佩其印,收其兵”。

《张耳陈余列传》的记载是对的。项羽这个时候根本没有到达巨鹿,他被章邯阻击在了漳水南岸。赵王歇和张耳谢的是作壁上观诸侯,而不是项羽。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说:“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只是在用贬低他人的办法塑造英雄人物。现实生活中叫打击别人,擡高自己。

这个时候,项羽正在漳水河南岸。王离突然向巨鹿城中的赵王歇投降,也震惊了项羽。为了赶到巨鹿分得王离投降的战果,项羽决定发动第二次进攻。

项羽率军从远离巨鹿和棘原的邯郸南面渡过漳水,试图占领三户从西面向章邯军发起进攻。然而,项羽的军事意图没有实现。驻守在三户附近的章邯军一部,对于项羽的进攻予以迎击,并将项羽击败。

当项羽军败退回漳水河南岸时,统帅这部秦军的将领命令秦军追击。秦军渡过漳水河,追击楚军,两军在漳水河南岸发生了较为激烈的战斗。由于有不许追击的军令,秦军击败项羽后,便从容渡河回到漳水北岸。在秦军三户部追击项羽时,章邯没有指挥大军对项羽进行包抄与合围。项羽又侥幸逃过了一劫。请参见图7,巨鹿之战项羽与章邯交战进退示意图。

有研究者说:巨鹿无战事,项羽是虚拟的盖世英雄,果真如此吗?

章邯是会盟而不是战败投降

就在项羽第二次进攻三户的军事行动失败后不久,章邯悄悄派出部将司马欣回咸阳面见秦二世皇帝,请示下一步对策。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司马欣到了咸阳后,却得不到朝廷的召见,被滞留在宫外的司马门呆了三天。身怀平定叛乱的头等军国大事,却见不到丞相和皇帝,司马欣自度已失去朝廷信任,于是不敢久留,赶快奔回棘原军中。离开咸阳的时候,司马欣没敢顺原路走,赵高果然派人追杀,结果没有追上。

司马欣回到军中,向章邯报告说:“赵高在朝中独揽大权,下面的人不可能有什么作为。如今仗能打胜,赵高必定嫉妒我们的战功;打不胜,我们更免不了一死。希望将军您认真考虑这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章邯向项羽发出了会盟的建议。

面对章邯的建议,“项羽许而击之。”项羽一面满口答应,一面整顿军队发动突然袭击,想乘章邯麻痹和沮丧的时候,一举击溃章邯。

项羽率军悄悄地向西绕道渡过漳水,又向北迂回渡过污水。当项羽正准备从西面向章邯发动进攻的时候,却遭到早有准备的秦军迎头痛击。憋了几个月窝囊气的章邯大怒,传下将领:打!狠狠地打!把几个月来不得追击,不得包抄,不得歼灭,只能像个农民工那样运送粮草的怨气,统统发泄到不知天高地厚,得寸进尺的项羽身上。

秦军突然爆发,锐不可当的凌厉攻势,立刻打得楚军溃不成军。与前两次不同,秦军没有就此罢手,而是穷追猛打。项羽军迅速被击溃,败退到污水南岸,不等他们在污水南岸组织起防御,章邯军已经迅速渡过污水,继续对项羽军穷追猛打。

无奈,战败的项羽军又败退到漳水河南岸。惊魂未定的项羽还没喘口气,部将来报,秦军十万人马,正在从东、西、中三个方向南渡漳水,并开始展开,有对楚军合围之势。项羽急命组织反击,想把秦军消灭在半渡之中。部将报告,根本不可能。集结起败兵需要时间,而秦军千军万马,势不可挡。已有先头部队早已渡过漳水,正向我军背后穿插。

万般无奈,项羽只得下令继续后撤,南渡洹水,在洹水南岸组织抵抗,再有后退者,格杀勿论。

项羽军大部败退过洹水,少部被杀。

章邯军占领了漳水和洹水北岸的广大地域后,便停止进攻。上述战事请参见图7,巨鹿之战项羽与章邯交战进退示意图。

在秦军痛打项羽之时,章邯已经拿定主意,效忠那个来路不明的二世皇帝,听命于那个胡作非为的赵高,已经毫无价值了。现在唯一的出路,就是与造反军会盟。即使不能推翻秦帝国,至少也可以几分天下,恢复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局面。

于是,在战场上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同时,章邯再次向项羽派出使臣,以战场上的胜利来协商会盟之事。

由于战场上受到了巨大的失败,这使项羽认识到,自己原来的北上举动是鲁莽的。如果章邯一开始就照污水这仗的打法,楚军怕是早就被秦军消灭了。于是项羽立刻召集众将商议,众将一致同意会盟。

不久,项羽和章邯在洹水南岸安阳西面的殷墟会盟。项羽在内心深处,对章邯充满感激。与章邯的会盟,挽回了项羽鲁莽北上所犯下的一切错误,帮助项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荣耀和名声。所以,项羽立刻满足了章邯的所有要求:秦军不用放下武器,军队建制不改变,军队仍有秦将统领。不仅如此,项羽同意章邯为雍王。

关于章邯是会盟还是投降?司马迁在《史记》中游离不定。一会儿写投降,一会儿写会盟。可以肯定的是,投降用词不当,会盟是当时情形的真实描述。何以见得?

第一,如果章邯是投降,秦军应该放下武器。而实际情况却是,秦军整建制存在,仍然由秦军原各级将领统帅。即使在今天,这也叫起义,而不能称作投降。何况项羽还不能向秦军派政委党代表什么的。

第二,项羽未杀章邯。章邯是谁?是杀死项羽叔父项梁的仇人,但是,项羽却没有杀章邯。杀坏人不眨眼的项羽,毫不犹豫手起刀落地杀死了会稽郡守殷通,杀死了自家上将军宋义,屠灭了敢于抵抗的襄城官兵和百姓,却为什么没有杀章邯?因为章邯救了项羽。

第三,章邯不降反升,被项羽尊为雍王。项羽自己还只是一个上将军,却把章邯尊为雍王。不仅如此,章邯的部将长史司马欣、都尉董翳后来也都被封王。司马欣为塞王,占据咸阳以东,一直到黄河西岸的土地,都城在栎阳。董翳为翟王,占据上郡土地,都城在高奴。章邯、司马欣和董翳三个人,几乎就占据了原来诸侯秦国的全部土地。由此可见章邯会盟时双方的尊卑高下。

巨鹿大战,章邯的会盟挽救了项羽。

楚怀王万万也想不到,他极力打压项羽,阻扰项羽率先入关建立功勋,派项羽去与秦帝国几十万大军作战,欲将项羽置之死地,却人算不如天算,反而成就了项羽。成就了项羽的威名,成就了项羽的实力。项羽在会盟了章邯的20万大军之后,从此做大于诸侯。

巨鹿大战,至此终于落下了它扑朔迷离的帷幕。

巨鹿大战,上天在帮助项羽,一个巨大的馅饼,掉在了项羽的嘴里。

然而,正如后人说的那样,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项羽成于章邯,也因为章邯而失败。其败并不是因为章邯后来没能守住三秦,而使刘邦得以东进与项羽争夺天下。项羽从来也没有想要得到天下,这可能也是项羽作为一个贵族子弟从小所受的教育使然。章邯给项羽带来的灾难,源于他的投降,使得项羽没有经过艰苦的努力,不是依靠自己的智慧,没有积累起足够的能力,就得到了不相称的成功和地位。这就如同那些并不懂经营的人却突然在乱世发了大财一样,这些人最终会因为自己的无知和失误,很快葬送自己的财富,不仅一贫如洗,更进而负债累累,除了铤而走险,便永世不得翻身。

巨鹿大战,对于项羽来说,本来是一个错误的开始,由于仇恨,项羽冒失地率军向章邯发动进攻,原本的结果应该是全军覆没,兵败身死。可是,上天弄人。错误的开始却得到了成功的结束。天上掉馅饼,项羽一下子得到了20万秦帝国正规军的加盟,使得他一下子位列诸侯盟主的地位。其他造反者不管是表面还是真心,都不得不对他臣服三份。

巨大的胜利使得项羽犯下了人生的第二个错误:从此心高气傲,藐视一切人,藐视一切困难。仇恨再加上傲慢,使得他从此再也经不起失败,再也不能屈居人下,而他的才智又不能使他保住已经到手的财富,并使它们不断扩大。

不能保住第一,又不肯屈居第二的傲慢,加上因仇恨而引发的复仇的固执,最后把他逼上了绝路。

有研究者说:巨鹿无战事,项羽是虚拟的盖世英雄,果真如此吗?

程步分析推理,看似有道理,实则经不起推敲:

王离肯定没有向赵王投降。蒙恬和扶苏镇守北部边疆时,长城军团兵力高达30万人,后来由于诸多原因兵力减少,但在其围困巨鹿时兵力也不会少于15万,而赵王率领的残兵败将也有7万余人,还有巨鹿城外围的至少10万诸侯军和陈余军的7万余人,如果王离军叛秦, 那么在章邯军追击项羽军之时,尤其是最后一次长距离追击项羽军,叛秦的王离为何没有与这些起义军,从背后向章邯军攻击,与项羽军形成前后夹击之势,以击败章邯军?

依我看,司马迁虽多有虚言大肆渲染项羽的英雄气概,但也有真实的影子。秦军在项羽军渡河之前,本应王离围城,章邯打援,但苦于诸侯军与巨鹿城有一定距离,而且那时诸侯营垒与巨鹿之间有山有水,秦军一出动,扎堆的诸侯军就提前撤退或曰逃遁,而当秦军退却后,诸侯军再返回,这种游戏弄得秦军也无奈。诸侯军惧怕秦军,不可能扎营在秦军轻而易举就能打击到的地方。

楚军屡屡袭击粮道,起初章邯军战备不足,楚军得手,章邯被迫分重兵防守粮道,当项羽率五万大军渡河后,两军在两河之间的粮道发生大战。楚军虽人数偏少,但战斗力强,战斗呈胶着状态。这是项羽与诸侯破秦军的战术安排。在章邯军与楚军苦战之时,巨鹿城的赵军与城外的诸侯军、陈余军里应外合打击王离军,王离军失败后,诸侯军准备从背后攻击章邯军,苦战的章邯军只得撤出战斗,返回棘原固守,以待援军,或整顿队伍,谋划破敌之策。

《资治通鉴》云:"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章邯引兵却。诸侯兵乃敢进击秦军,遂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自烧杀。"

这是不可能的,赵军龟缩在城中,诸侯军作壁上观,即使五万楚军包围王离至少10万军队,也会十分困难,须知王离军是正规部队,战斗力也是很强的,恶战不可避免,楚军还哪有力量与30万此前几乎屡战屡胜的章邯军作战,更不可能“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章邯引兵却”。

如果楚军分兵与王离军和章邯军作战,那只能被秦军分吃无遗。再者,即使章邯军撤出战斗,返回棘原闭门不战,但巨鹿与棘原相距仅几公里,章邯军岂会眼睁睁看着王离被歼灭?王离军被歼灭,章邯军的处境会更加艰难,这是常识,章邯岂会不懂?

楚军包围王离军之说荒谬之处还在于,楚军若想包围并歼灭王离军,首先要过章邯军这一关,如果章邯军不放水,楚军无法实现此意图。即使楚军绕过章邯军,与王离军作战,那楚军就面临着腹背受敌的苦境,失败不可挽回。项羽根本不可能出此下策。还会出现一种可能,王离军、章邯军与楚军、诸侯军、赵军展开一场大混战,但起义军也无绝对胜算。

其实,如果诸侯军真的作壁上观,那是王离军和章邯军消灭项羽军的绝好机会,章邯岂会放过?毕竟楚军仅5万人,而秦军至少30万人,秦军胜算的机率太大了。

有研究者说:巨鹿无战事,项羽是虚拟的盖世英雄,果真如此吗?

在项羽统领楚军、诸侯军后,章邯军消灭项羽军的机会和机率已不大,但项羽军也很难吃掉章邯军,不过长期耗下去明显对章邯军不利(粮道断绝)。后来由于朝廷有变,章邯派去朝廷请示军事行动或请求军事支援的使者返回军中后,给章邯带来的消息明显不利于章邯,朝廷已被赵高控制,“将军有功亦诛,无功亦诛”,也就是说章邯胜败都不会有好下场,而且,朝廷无增兵援助章邯军之意,章邯思想肯定会发生变化。当此之时,又有陈余那封打动人心的劝降信,最后无奈的章邯在得到项羽答应给予他优厚的条件后,投降于项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