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之死可以說清史的第一個大疑雲謎團,因為努爾哈赤幾個弟弟,只有他沒有傳記,清朝皇帝對他的排擠打壓和刻意無視幾乎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而清朝早年的文檔,比如《滿文老檔》《滿洲實錄》裏少數對舒爾哈齊的記載,幾乎全部是詆毀貶低之詞,似乎舒爾哈齊一無是處。

其實舒爾哈齊之死就是歷代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常見案例,後金政權建立後,努爾哈赤為了獲得絕對的唯我獨尊的地位,不免和位高權重的弟弟舒爾哈齊激化了矛盾,最終努爾哈赤鎮壓了自己的同胞弟弟舒爾哈齊,並利用自己的權勢還有後代清朝皇帝為先祖諱的優勢,幹擾了歷史記載的客觀公正,導致舒爾哈齊的一生真相雲山霧繞難見完整真相。

舒爾哈齊是清顯祖塔克世的第三子,努爾哈赤一母同胞的親弟弟,兩人同為喜塔臘氏所生。舒爾哈齊生於明嘉靖四十三年,死於萬曆三十九年,年僅四十八歲,此時正是女真國極力擴張之時,他生前曾受封達爾罕巴圖魯的英勇嘉號。

但是《滿文老檔》裏卻說舒爾哈齊「向無殊功」,「未進一善見」、「全無才能」,榮譽地位全部靠努爾哈赤施捨,似乎是個無德無才、一無是處又忘恩負義的小人。但是,通過同時期明朝和朝鮮的史料,可以看得出清朝史書對舒爾哈齊的評價是非常片面的。

當時女真部落社會還沒進化到專制集權的帝制模式,部落統治往往廣泛存在"兩頭政長"制,即一部之中同時存在著兩位權力基本相等的首領,也就是所謂的「兄弟共國,分部別居」。努爾哈赤和弟弟舒爾哈齊就是典型的「兩頭政長」制,舒爾哈齊和哥哥努爾哈赤並尊並富,兩人的政治地位、財富、國人、幕僚等相差無幾,朝鮮並稱他們兄弟為「都督」,舒爾哈齊也和努爾哈赤一樣是貝勒。

隨著女真統一大業的推進,努爾哈赤的地位越來越高,他從「女真國建州衛管束夷人之主」到「建州等處地方國王」,再到蒙古五部奉他為「昆都倫漢"("尊貴的汗")稱號,舒爾哈齊和哥哥的差別越來越大,他的內心也越來越不安。

因為舒爾哈齊的兵丁、地位、勢力強勢,僅次於努爾哈赤,而且他也不滿哥哥,想和哥哥爭個平等高低,這種舉動自然引起了努爾哈赤的妒忌和擔心,也就是說,努爾哈赤在女真族從部落制向國家制轉型的過程中,自然伴隨著權力的逐漸集中,打破了部落原來的權力平衡,這是兄弟倆不和的真正原因,既引起了舒爾哈齊的怨恨,也導致了努爾哈赤對弟弟舒爾哈齊的排斥打壓甚至迫害。

舒爾哈齊曾經想率部出走另立門戶,由於他的特殊地位和權勢,此舉顯然會削弱女真力量。努爾哈赤為了阻止他,痛下殺手,他沒收了舒爾哈齊的財產,而且把舒爾哈齊的兩個兒子阿爾通阿和扎薩克圖殺死。面對兄長的咄咄逼人,舒爾哈齊被迫返回建州。雖然清朝史書上說他是因病善終,但明朝不少書籍都記載舒爾哈齊被努爾哈赤殘忍殺害。


簡單一句話,努爾哈赤殺死弟弟舒爾哈齊,是為了保證女真族內部的統一。

萬曆二十九年,努爾哈赤被明朝授予龍虎將軍,二品武職;手下四十個牛錄,共一萬兵丁。無論從官職還是自身兵力,努爾哈赤已經高於女真其他部落的酋長。

但這是明朝不願意看到的。明朝的策略是平衡。如果有一個部落強大起來,就一定會遭到剿滅。可在這期間,因為經歷壬辰倭亂,明朝在東北的軍隊不多,沒有實力主動剿滅這個新興的一方霸主。所以只能採用分化瓦解的辦法,削弱努爾哈赤的實力。而舒爾哈齊就是最佳的突破口。

舒爾哈齊是努爾哈赤的同母弟。生母去世後,兩人遭受後母的虐待。不得已,寄居在外祖父家。誰知禍不單行,外祖父經常侵擾明朝,殺掉明朝將官。明朝報復,不僅殺了外祖父王杲,還把努爾哈赤兄弟俘虜。

兩兄弟從寄人籬下,變成了為明軍衝鋒陷陣的炮灰。但在戰爭中,二人有倖存活。並磨鍊了戰鬥意志。不過其中的悲慘,也只有兩個人知道。

在離開家鄉11年後,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和父親塔克世,在戰鬥中被殺。為了報仇,二人回到家鄉,用十三副遺甲起兵,徵討仇人尼堪外蘭。

之後,兄弟二人不斷徵討其他部落,人馬逐漸壯大。在這個過程中,明朝的文書就已經將兄弟二人並稱為「二酋」。明朝邊軍也稱舒爾哈齊為「二都督」。舒爾哈齊儼然是與努爾哈赤並駕齊驅。

事實也確實如此,兄弟二人手下的兵丁,數量相當。

努爾哈赤在剛剛崛起時,確實需要這樣一個兄弟作為幫手。這樣發展出來的雙頭制,也靈活機動。

但舒爾哈齊自己卻慢慢開始膨脹了。主要有這麼幾點:

1、 與女真部各個部落結交。娶了十幾個福晉,來自女真十幾個部落。

2、 朝鮮使者同時分別拜見兄弟倆。兄弟倆也分別向朝鮮使者回禮。

3、 明朝有意抬高舒爾哈齊的地位。

4、 李成梁故意與舒爾哈齊交好,讓兒子李如柏娶了舒爾哈齊的女兒

5、 舒爾哈齊與烏拉部結親,在接收被烏拉部欺壓的蜚悠城人口時,故意袖手旁觀。

6、 被努爾哈赤解除兵權後,自己另立門戶,接收明朝冊封「建州右衛指揮」的職務

在黑扯木自立門戶之後,李成梁奏請朝廷,封舒爾哈齊為建州右衛指揮這樣的高官。凌駕於努爾哈赤之上。這是努爾哈赤不能忍受的。

努爾哈赤先是勸說舒爾哈齊迴心轉意。之後又採取雷霆手段殺掉了舒爾哈齊的長子和三子。舒爾哈齊沒想到哥哥能這麼狠。但他沒選擇投靠明朝,也沒引明朝的大軍進攻,而是乖乖的回去了。

之後舒爾哈齊便被囚禁起來,兩年後抑鬱而死。等於雖然不是直接殺掉的,也算死在了兄長努爾哈赤手裡。

在他回到建州前夜,應該想到了兄弟倆並肩作戰開疆擴土的時刻,想到了作為奴隸替明軍衝鋒的時刻,想到了幼年喪母被後母虐待的時刻。

但權力面前,已經沒有兄弟。


當然是因為權力之爭了。

在弩爾哈齊創業之處,弟弟舒爾哈齊是處於副手的位置,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在明國官書中,總是把兩兄弟並稱的。舒爾哈齊以建州衛都督的身份,多次去北京朝貢。

在朝鮮的史籍中,弩爾哈齊被稱為奴酋,舒爾哈齊被稱為小酋,比如申忠一到佛阿拉,繪製了建州首領住家圖,有二副,其一是《木柵內奴酋家圖》,其二就是《外城內小酋家圖》,申忠一說舒爾哈齊「體胖壯大,面白而方,耳穿銀環,服色與其兄一樣。」

通過申忠一的描寫,我們知道,舒爾哈齊和哥哥的地位不相上下,連服色都是一樣的。

比申忠一早一個月到達佛阿拉的朝鮮通事河世國,分別接受弩爾哈齊和舒爾哈齊的接見和宴賞。河世國稱弩爾哈齊為老乙可赤,稱舒爾哈齊為小乙可赤,兄弟倆先後宴請河世國,都說明瞭他倆曾經是親密的主副配合,相輔相成。

但是,等小有基業的時候,兄弟之間就開始出現嫌隙。兄弟倆的矛盾從萬曆二十三年(1595)就已見端倪。

申忠一見到舒爾哈齊家中的「凡百器具,不及其兄遠矣」,舒爾哈齊也對申忠一說,以後讓他送禮物,不能比他哥的禮物少。

這件事說明,隨著時間的推移,弩爾哈齊兄弟的關係已經沒有初期的同心協力,而是開始有主副區別了,因此,舒爾哈齊對已經獲得的權位和財富也開始不滿。

萬曆二十七年(1599)征伐哈達部的時候,弩爾哈齊就在哈達城下當眾怒斥舒爾哈齊,讓他們兄弟之間的裂痕更深。

萬曆三十五年(1607),因為舒爾哈齊作戰不力,弩爾哈齊要把他的二個大將常書,納奇布處死,舒爾哈齊向大哥懇求,才免死,罰常書銀百兩,奪納奇布所屬牛錄。

從那以後,弩爾哈齊就不讓舒爾哈齊領兵出戰,慢慢削其兵權。舒爾哈齊悶悶不樂,常出怨言,說活著還不如死了好。

弩爾哈齊又沒收弟弟的財產和奴隸,殺了他的兒子阿布希,還將他的大將武爾昆吊在樹上燒死。

萬曆三十九年(1611)八月十九,舒爾哈齊死。

據明人黃石齋的《建夷考》記載說舒爾哈齊是被哥哥腰斬死的。《三朝遼事實錄》說舒爾哈齊是被弩爾哈齊設計殺死。

弩爾哈齊為人猜厲威暴,誰要是稍微違逆一點,就殺之,沒有人不怕他的,為了強化汗權,幽禁殺害胞弟,是很正常的。

就是這樣。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舒爾哈齊有沒有被殺死終究是一個迷,對於他的下場外界有兩個聲音,一個聲音是「舒爾哈齊在後來被努爾哈赤祕密處死了」,而另一個聲音便是「舒爾哈齊被哥哥一直幽靜在牢中,沒有將他放出來」。究竟舒爾哈齊在後來有沒有被哥哥殺死,在後來一直是一個迷,並不為人所知,但唯一能夠知道的是,努爾哈赤曾經對自己的這個弟弟很是喜愛,也很是寵溺,如果不是後期他的這個弟弟對於哥哥的地位有所威脅,我想他怎麼也不會對自己的弟弟進行迫害。

早年的難兄難弟

在嘉靖三十八年、四十三年的時候,也就是在十六世紀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的時候,他們兄弟二人相繼出生在了遼東地區。其實就按照道理來說,他們的父親官至指揮使,母親也是建州指揮使的女兒,他們哥兩的命運應該是大富大貴的「官二代」啊!但後來母親因為疾病離開了人世,使得父親又娶了一位妻子,也就是他們哥兩的後媽,這位後母對於兄弟倆很是刻薄,這使得幼年的努爾哈赤和弟弟舒爾哈齊不得不離開了家,來到了深山野林中打獵。雖然當時的努爾哈赤年齡很小,但是由於他從小便接受了滿人軍事化的訓練,所以在野外生存,攝取野果以及獵取獵物上並不是什麼難事。在獲得了這些後,他們便將「野味」運到市場上去販賣,想要以此來補貼家用,以及獲得後母的喜愛。可能是這位後母鐵了心的想要將他們趕出家中,在他們做了這些事後,她不僅沒有感動,還繼續以刻薄相待。出於無奈,努爾哈赤便帶著自己的弟弟來到了自己的外祖父家裡居住。

在萬曆年間的時候,李成梁率領著部隊大破了努爾哈赤外祖父的古勒寨,並將努爾哈赤二兄弟俘虜了。於是他們便成為了李成梁麾下的兵士。當時出於對女真部落的壓制,所以在明軍對外打仗的時候,都喜歡讓女真的俘虜衝鋒,雖然當時的努爾哈赤兄弟還很年幼,沒有過什麼戰鬥的經驗,可卻在後來活了下去,也正是在這裡,讓他們兄弟二人練就了過人的膽識和武藝。

在後來的時候,努爾哈赤和舒爾哈齊的祖父和父親都死在了明軍的手中,使得他們對於明軍從心底裏有一股厭惡之情。在父親和祖父都死了後,他們二人很是傷心,並且嘗到了人生中的「苦澀」,在一番思想鬥爭後,二人決定離開這裡,回到家鄉。

在回到家中後,出於深仇大恨,也出於心中的抱負,二人決定拿著祖父遺留的盔甲起兵。

於是,在他們的努力爭取下,逐漸拉攏出來了一支百餘人的軍隊,正是這十三副盔甲,這百餘人隊伍,成為了他們開創大清王朝的基石和基奠。

經過兄弟二人的努力,他們統一了女真部落,建立了屬於愛新覺羅的政權,也正是在這時,使得他們兄弟二人反目。

兄弟反目

權力能夠使得父子相殘,同樣也能夠使得兄弟反目成仇,正是當舒爾哈齊看到了兄長的成就後,使得他漸漸的從羨慕到眼紅,他覺得自己如果當初沒有哥哥,一樣可以建立起這樣的政權,這樣的勢力,於是在後來一次又一次的試探哥哥的底線,一次又一次的挑戰哥哥的耐心。在被弟弟多次觸及底線後,出於對後方的安定和大業的統一,努爾哈赤便將弟弟幽禁了起來。


清太祖努爾哈赤和舒爾哈齊本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但最終努爾哈赤卻把舒爾哈齊幽禁致死,還殺死了舒爾哈齊的兩個兒子。

到底是什麼仇、什麼怨讓努爾哈赤如此對待自己的弟弟和侄兒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舒爾哈齊和努爾哈赤地位相當,對努爾哈赤的成就帝業有極大的威脅。

努爾哈赤和舒爾哈齊在當時可是以「老哈赤」和「小哈赤」著稱,他們兩人都非常有實力,而且都野心勃勃。

而舒爾哈齊和明朝邊將的關係特殊,他的女兒是李成梁兒子(遼東總兵李如柏)的妾,還生了一個兒子。

當時甚至還有「奴酋女婿作鎮守,未知遼東落誰手」的民謠廣泛流傳。這足以說明舒爾哈齊對努爾哈赤的威脅之大。

一、對烏喇和布佔泰的態度不同

布佔泰是舒爾哈齊兩個女兒的女婿,所以蘇爾哈齊因親情的緣故,並沒有把他當做敵人,在萬曆35年作戰的時候還袒護他,所以努爾哈赤直接奪了舒爾哈齊的兵權。

舒爾哈齊當然不高興了,據《清史稿》記載,他對兩個兒子(第一子阿爾通阿和第三子札薩克圖)說:

"吾豈以衣食受羈於人哉?"

所以舒爾哈齊肯定是要和努爾哈赤對著乾的,他移居黑扯木,努爾哈赤非常憤怒,直接殺了舒爾哈齊的兩個兒子,還把舒爾哈齊給幽禁致死。

這舒爾哈齊既有功名和地位,還有實際的兵權,在外還有「援軍」,對待烏喇的態度又截然不同。這讓努爾哈赤非常忌憚,最終也上演了骨肉相殘的悲劇。

我是醉愛談歷史,分享有趣有料的原創歷史知識和觀點,歡迎點評和關注。


努爾哈赤有沒有殺死自己的親弟弟舒爾哈齊,歷史上一直有著種種爭論,有的說是努爾哈赤暗殺了舒爾哈齊,有的說是舒爾哈齊在禁所自殺身亡,也有的說舒爾哈齊是鬱鬱而終的。但是不管怎麼說,舒爾哈齊的死與努爾哈赤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而舒爾哈齊從建州女人「二號人物」的位置上的迅速隕落,也不僅讓人倍感唏噓。

曾幾何時,舒爾哈齊是與努爾哈赤是齊名的存在。

舒爾哈齊,明朝女真建州左衛指揮使塔克世第三子,努爾哈赤的弟弟。

舒爾哈齊與努爾哈赤一樣,自幼喪母,繼母對其與努爾哈赤是繼位刻薄,使得兄弟二人生活窘迫,嘗嘗食不果腹,萬般無奈之下只能結伴進入深山,靠採集山貨售賣為生。最終也是迫於無奈,努爾哈赤帶著舒爾哈齊寄居在了其外祖父王杲門下,之後兄弟二人也一同在李成梁的軍中效力。

明萬曆萬曆十一年(1583年),努爾哈赤和舒爾哈齊共同經歷了人生中的重大變故。

由於尼堪外蘭的出賣,努爾哈赤和舒爾哈齊的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被明軍誤殺,至此兄弟兩人徹底失去了依靠。

而也正是經歷了此次變故,兄弟二人兩人決定為死去的親人報仇,依靠著祖父遺留下來的十三副鎧甲起兵,開始了南征北戰。

此時的舒爾哈齊是努爾哈赤最為得力的助手,也是他最為信任的夥伴,兩人同起兵、共成長,同戰鬥、共患難,幾年時間就打下了自己的一片基業。

而舒爾哈齊也一直是公認的建州女真中的「二號人物」,與努爾哈赤「一字並肩」,平起平坐,同受朝拜,努爾哈赤也將自己的的弟弟舒爾哈齊作為了自己的接班人。

然而,伴隨著建州女真勢力的不斷壯大,舒爾哈齊對於當前自己的位置也有了諸多的不滿。

俗話說「共患難易,共享樂難」,這句話用在努爾哈赤和舒爾哈齊兄弟二人身上,也是非常合適的。

伴隨著時間的推移,兄弟二人的關係出現了裂隙,並且在一些問題的看法上,出現了巨大的分歧。

首先是在對待蒙古科爾沁部的態度上。

努爾哈赤曾三次徵討蒙古科爾沁部落,皆大敗而歸,之後,努爾哈赤採用聯姻的方式與科爾沁蒙古結成聯盟,不僅僅是努爾哈赤,包括努爾哈赤的子侄也紛紛迎娶了科爾沁的女子,這就包括了皇太極後來的正宮皇后哲哲。

努爾哈赤與科爾沁部講和的舉動可以說這極大的刺激了舒爾哈齊的自尊心,他是堅決反對與科爾沁蒙古的同盟,並且強烈建議與其戰鬥到底。

於是,兄弟二人就此開始在戰略上出現了分歧,並且矛盾越來越尖銳。

其次就是在對待明朝的態度上。

在與明朝的接觸中,舒爾哈齊對於明朝的文化和制度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與認同,而這就又一次的與一貫對明朝及漢族人士抱有敵對態度的努爾哈赤產生了分歧。

很明顯,舒爾哈齊的態度要更加的溫和,而努爾哈赤是在李成梁在世的時候表現出了陽奉陰違,等到李成梁一過世,馬上揭竿而起,可見,對於明朝的仇視和敵對,是埋藏在努爾哈赤心中的。

而就在兄弟二人之間的裂隙愈發明顯,矛盾愈發尖銳的時候,明朝上下的一系列舉動則是徹底摧垮了兄弟二人之間的關係。

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和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舒爾哈齊先後兩次前往北京朝貢,明朝皆宜部落首領的禮儀接待了舒爾哈爾,這使得舒爾哈齊體會到了身為部落首領的榮耀,這進一步滋生了舒爾哈齊心中的野心。

到了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李成梁重新被明朝啟用,他看到了努爾哈赤和舒爾哈齊兄弟二人之間的矛盾,於是決定對二人實施分化策略,並且是極力的拉攏舒爾哈齊,方式便繼續用對待部落首領的方式給予舒爾哈齊極大的尊重。在這之後,李成梁還讓自己的兒子迎娶了舒爾哈齊的女兒為妾,雙方成為了兒女親家,關係更加的密切。

此時的舒爾哈齊自覺背後有明朝和李成梁的支持,也想著和努爾哈赤扳一扳手腕了。

最終,舒爾哈齊還是敗給了努爾哈赤,自己也落得一個悲慘的結局。

舒爾哈齊一面是和李成梁打得火熱,而另一面則是與努爾哈赤之間的關係不斷惡化,甚至還被剝奪了權力,地位更是一落千丈,處處受到了努爾哈赤兒子們的牽制。

於是乎,舒爾哈齊選擇了鋌而走險,帶著自己的兩個兒子阿爾通阿和扎薩克圖自立門戶,與努爾哈赤分庭抗爭。

而這時的李成梁繼續挑撥兩人之間的關係,主動請旨讓舒爾哈齊擔任建州女真的首領,於是努爾哈赤對舒爾哈齊採取了報復性的行動。憤怒的努爾哈赤先是殺掉了阿爾通阿和扎薩克圖,隨後也準備殺掉阿敏,幸得皇太極等人的極力勸諫,才保全了性命。

最終在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知道胳膊拗不過大腿的舒爾哈齊回到了努爾哈赤的營帳,選擇了向他的兄長低頭,而努爾哈赤也選擇了最為決絕的方式來懲罰他的兄弟。

他將舒爾哈齊關在了不見天日的牢籠之中,僅留兩個小口遞送水和實物,更是在鎖眼之中灌滿了鐵水,以示「永不開啟」決心。

就這樣,歷經了一年多的囚禁,舒爾哈齊在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在獄中去世了。

而究竟舒爾哈齊是怎麼去世的,是不是真的為努爾哈赤所殺,也成為了歷史的謎團,不管是以什麼樣的方式走向了終結,舒爾哈齊終究是為他挑戰最高權力的行為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有其父必有其子」,二十年後的阿敏又一次步了他父親的後塵。

阿敏沒有受到父親舒爾哈齊的牽連,可以說是從努爾哈赤的盛怒中撿回了一條命,而他後來也受到了努爾哈赤的重用,成為了「四大貝勒」之二貝勒,同時統領著八旗中實力排名第二的鑲藍旗。

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繼位後金大汗,此時是「四大貝勒共治國政」時期,而阿敏也開始仗著自己兄長貝勒的身份開始「作死」挑戰皇太極的汗權。

他先是在徵朝鮮期間,企圖佔領朝鮮謀求自立,後來更是在寧錦大戰中公然反對皇太極的決策,之後又是不顧皇太極的安排怯戰棄城,臨行是還燒殺搶掠一番,影響極為惡劣。

最終在後金天命五年(1631年),皇太極以十六大罪狀將阿敏拿下,並將其監禁了起來,至此阿敏開始了他十年的牢獄生涯,並也是死在了獄中。其財產和鑲藍旗的統領權通通由舒爾哈齊的第六子,阿敏的弟弟濟爾哈朗繼承。

由此可見,舒爾哈齊和阿敏,都是因為將自己看的太重,主動挑戰最高權威,而這種「自不量力」的行為最終也為這對父子帶來了相同的悲劇式的結局。


努爾哈赤依靠十三副鎧甲起兵,之所以能統一女真各部,創建強大的後金(清)政權,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便是身邊聚集了一大批能徵善戰的名將。在這些人當中,最讓他信任的,莫過於親弟弟舒爾哈齊。但讓人想不到的是,舒爾哈齊最終卻背叛了兄長,並被努爾哈赤幽禁至死,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舒爾哈齊是建州女真左衛部首領塔克世第三子(當時,女真分建州、海西、東海三大部),生母為建州右衛都指揮使王杲的長女額穆齊,是努爾哈赤的親弟弟,雅爾哈齊的同母兄。舒爾哈齊年幼喪母,因不堪忍受繼母納喇氏的虐待,在十歲時跟隨哥哥投奔外祖父王杲。

王杲雖然接受明朝的冊封,但卻屢次侵犯後者在遼東的據點,屠殺明朝官員,令明廷震恐不已。名將李成梁奉命討伐王杲,並在萬曆二年(1574年)攻破古勒寨,俘獲寄居在此地的努爾哈赤兄弟。李成梁不清楚二人的身份,便把他們強行充作幼丁隨軍,每當跟女真人作戰時,必然驅使他們打頭陣。

說來也怪,大小數十場戰事下來,大部分的女真俘虜都戰死沙場,唯有努爾哈赤兄弟僥倖活了下來,不僅練就了一身健壯的體魄、精湛的武藝,還無師自通地學會了打仗的本領。次年(1575年),李成梁俘獲王杲,並送往北京處死,努爾哈赤兄弟失去「靠山」,便只好在明軍中繼續服役。

努爾哈赤兄弟本想在明軍中建功立業,以便謀得一官半職,然而9年後的一場「意外」無情地擊碎了他們的夢想。原來在萬曆十一年(1583年),李成梁率軍進攻古埒城,意圖消滅在此頑抗的王杲之子阿臺,塔克世聞訊後,與父親覺昌安趕赴古埒城勸降,並與李成梁達成協議,一旦阿臺主動投降,將保障他和城中百姓的生命安全。

然而李成梁食言自肥,在塔克世勸降之際,竟率軍猛攻古埒城,並在攻陷後下令屠城,由此導致覺昌安、塔克世均死在明軍的刀下。努爾哈赤兄弟聞訊後痛不欲生,就此脫離明軍回家,並發誓替祖父、父親報仇。當年,努爾哈赤兄弟依靠祖父遺留下來的十三副鎧甲起兵,自此走上統一女真、創建後金(清)的道路。

創業之初,舒爾哈齊緊密追隨兄長,在攻滅圖倫城主尼堪外蘭(引導李成梁攻陷古埒城、殺害覺昌安父子的幫兇)以及征服渾河、董鄂、蘇克素滸等部的戰事中立功極多,幫助努爾哈赤艱難地統一了建州女真。隨後,舒爾哈齊又跟隨兄長徵討海西女真、東海女真,在擴張本方勢力的活動中立下赫赫戰功。

作為努爾哈赤的親弟弟和創業進程中最得力的幫手,舒爾哈齊獲得了崇高的地位,在權力結構中僅次於努爾哈赤,被明朝的邊將稱呼為「二都督」(努爾哈赤曾被明朝冊封為建州左衛都督)。然而隨著權勢和地位的不斷攀升,尤其是作為貢使兩度出使明朝(1595年、1597年)的見聞,竟讓舒爾哈齊滋生非分之想,意圖取代兄長做建州女真的統治者。

明朝敏銳地察覺到舒爾哈齊的心理變化,便對他進行刻意的拉攏、利誘,並不斷地製造並激化舒爾哈齊與兄長的矛盾。舒爾哈齊的內心被權力欲矇蔽,果然便中了明朝精心設計的圈套,在積極發展同明朝、朝鮮的關係外,還通過聯姻的形式加強與女真其他各部的聯繫,意在擴大實力和影響力,以便有朝一日取代兄長。

舒爾哈齊既然與兄長離心離德,便利用各種場合挑戰他的權威,經常在重要會議上對其發難,屢屢讓努爾哈赤難堪、憤怒。不僅如此,在烏碣巖戰役中(1607年),舒爾哈齊坐視侄兒褚英、代善與烏拉部大軍拚死搏殺,竟然不肯施以援手,行為令人髮指。事後,努爾哈赤為懲罰舒爾哈齊,便剝奪了他的兵權。

但舒爾哈齊卻不知悔改,竟然帶著部眾跑到鐵嶺附近的黑扯木,依靠明軍和烏拉部的支援(舒爾哈齊既是烏拉部貝勒布佔泰的岳父,同時又是他的妹夫),並接受明朝冊封的建州右衛都督職務,公開與努爾哈赤為敵(「舒爾哈齊居恆鬱鬱...移居黑扯木。上怒,誅其二子舒爾哈齊乃復還。」見《清史稿·卷二百十五》)。

努爾哈赤為懲罰弟弟的叛變行徑,便下令誅殺他的長子阿爾通阿、三子扎薩克圖及大將武爾坤,同時猛攻烏拉部並嚮明朝施壓。在這種情況下,舒爾哈齊局面極度窘迫,自知無力對抗兄長,便只好在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重新回歸,反叛事業就此以失敗告終。舒爾哈赤投降後,被努爾哈赤關進囚牢,兩年後鬱鬱而終,終年48歲。

史料來源:《清史稿》、《清太祖實錄》、《清實錄》


對於這個一奶同胞的親弟弟,努爾哈赤為什麼非得要軟禁致死呢?

正史沒有提供更多的理由。即使是在攻打哈達的戰鬥中,舒爾哈齊「按兵不戰」;即使是在攻打烏拉的戰鬥中,舒爾哈齊率兵「止山下」,舒爾哈齊也沒有犯必死的罪。

《滿文老檔》提供的理由是有一定說服力的,那就是前面提到的舒爾哈齊另立山頭的嚴重錯誤。細查《建州紀程圖記》,還能發現一些在建州初期舒爾哈齊心懷異志的蛛絲馬跡。

《建州紀程圖記》是一部帶有政治、經濟、社會、軍事情報性質的遊記。作者是朝鮮人申忠一。

1595年(明萬曆二十三年)12月22日,為瞭解決朝鮮和建州兩國的邊界糾紛,朝鮮派遣使臣申忠一來到建州都城費阿拉城。

到翌年正月初五日,由原路回國。來回一共15天。他將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所觀所感,繪圖記事,成就了一部難得的圖文並茂的遊記。因為此遊記是為了向朝鮮國王彙報用的,建州國的人看不到這部遊記,所以其所記內容就十分可觀而真實。細查這部遊記,能夠看出舒爾哈齊當時的地位和心志。其記載如下:

二十八日未時,行抵奴酋家,直到其木柵內所謂客廳。

ニ十九日,小請臣相見後,令佟羊オ設小酌以慰之。

丙中正月初一日已時,馬臣、歪乃將奴話言,來請臣參宴……

初二日,小酋送馬三匹,來請臣等騎往參宴。凡百器具,不及其兄遠矣。

初四日,小酋送佟羊才,請臣曰:「軍官不但為兄而來,我亦當接待。」奴兒哈赤、小兒哈赤同母,毛兒哈赤(穆爾哈齊)異母雲。小酋體胖壯大,面白而方。耳穿銀環,服色與其兄一樣矣。

奴酋諸將一百五十餘,小酋諸將四十餘,皆以各部首長為之,而率居於城中。

小首言「日後你僉使,若有送禮,則不可高下於我兄弟」雲

1595年奴酋努爾哈赤36歲,小曲舒爾哈齊31歲。從朝鮮使臣申忠一的記載來看,當時奴酋與小酋在外界看來,兩人之間雖然有差別,但不是很大。很多時候,奴酋與小酋並提。宴請使者,前一天奴酋宴請,後一天就小酋宴請。

甚至小酋還對使臣申忠一說道:「軍官不但為兄而來,我亦當接待。」這種說法,實際是在使臣面前突出小酋個人。

小酋在穿戴上也向其兄努爾哈赤靠攏,「服色與其兄一樣矣」。

最後,甚至向朝鮮使臣申忠一說道:「日後你出使,若有送禮,則不可高下於我兄弟。」如果送禮的話送給我的與送給哥哥努爾哈赤的應該一樣,不分高下。

舒爾哈齊對申忠一說了兩句關鍵的話。一句是:「軍官不但為兄而來,我亦當接待。」一句是:「日後你金使,若有送禮,則不可高下於我兄弟。」話雖不多,但言為心聲對申忠一說的這兩句話,充分暴露了舒爾哈齊心懷異志,圖謀不軌。

《建州紀程圖記》不經意間,暴露了舒爾哈齊陰暗的內心世界。

由於舒爾哈齊心理陰暗,因此看什麼都不順眼,弟貝勒舒爾哈齊在口頭上常說「這樣活著有什麼意思,還不如死了。」同時,上前線打仗時就不敢勇猛衝殺,一味保命。而且,注意維抑小集團的利益,庇護他的犯了錯誤的部下。

最後,發展到了率領部眾,脫離中央,另立山頭,大鬧獨立。這是分裂建州國的嚴重罪行。直到這時,忍無可忍的努爾哈赤才下令軟禁了舒爾哈齊。舒爾哈齊死在軟禁之中。

至於在軟禁中是他殺、自殺或病死,則正史無記載。《清史稿》說是「薨」,《滿文老檔》說是「卒」,看起來,都不是努爾哈赤下令誅殺的。自殺的可能性也很小,最大的可能是病死。從努爾哈赤平等地對待舒爾哈齊的六個兒子來看,也可以印證舒爾哈齊是病死的。

對於努爾哈赤處理舒爾哈齊,歷史上有不少猜測性的記載,其實是沒有根據的誤判。

如沈國元的《皇明從信錄》記道:

「奴兒哈赤(努爾哈赤)殺其弟速兒哈赤(舒爾哈齊),並其兵。」

王在晉的《三朝遼事實錄》記道:萬曆三十九年,「奴酋忌弟速兒哈赤兵強,計殺之」。

張猜的《遼夷略》記道:「奴之祖日佟教場(黨昌安),建州衛左都督金事也。生佟他失(塔克世),有二子,曰奴兒哈赤、速兒哈赤……速兒為兄奴兒囚殺。

」彭孫貽的《山中聞見錄?建州》記道:萬曆三十九年,「太祖(努爾哈赤)忌其弟速兒哈赤兵強,計殺之」。

黃道周的《博物典匯》之《建夷考》,敘述較為詳細,該書寫道:「酋(努爾哈赤)疑弟有二心,佯營壯第一區,落成置酒,招弟飲食,入於寢室,鋃鐺之。注鐵鍵其戶,僅容穴,通飲食,出便溺。弟有二名裨,以勇聞,酋恨其佐弟,假弟令召入宅,腰斬之。

他們認為,是努爾哈赤疑忌舒爾哈齊「兵強」「疑弟有二心」,因此,將舒爾哈齊囚禁致死。事實是,舒爾哈齊已經率領臣子和軍隊出走了。不是努爾哈赤疑心大,是舒爾哈齊確實「有二心」了。

當時努爾哈赤掌握實權,處治舒爾哈齊不必用什麼計策,只要正式下達命令就可以了。這裡沒有陰謀詭計,是正大光明的。以上的猜測性記載,是沒有根據的。

努爾哈赤果所地幽禁舒爾哈齊,避免了女真國的分裂。努爾哈赤對舒爾哈齊的處治是應該肯定的。考慮到舒爾哈齊生前曾經立下不少戰功,同時他的兒子也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舒爾哈齊在順治十年(1653年)被追贈為親王,謚曰莊,是謂莊親王。順治帝為他恢複名譽,平反昭雪。


在權力和財富面前,人性裏的骨肉親情往往顯得那麼蒼白無力。可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在事業初創階段,血濃於水,又少不了親情的支持。這種親情的轉化,內因在人性的貪婪和進取心。可沒有貪婪和進取,事業怎麼發展。隨著事業有成,出現了權力之爭。權力和財富(愛人)是親情轉化為政敵仇敵的外因。歷史上沒有幾人能跳出這條鐵律的羈絆。

努爾哈赤和弟弟舒爾哈齊是同母所生,相互親情很濃,都能捨命為對方,弟弟舒爾哈齊在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創建大金的初期功勛不差上下。可是,隨著事業發展,謀略主張分歧越來越多,到了女真各部快要被他們統一的時候,發展到了頂點。悲劇的發生是免不了的,因為權力巔峯在金字塔尖,只能有一個人說了算。《太祖祕史》劇裏,努爾哈赤曾經給足了弟弟面子,讓他當一把手,建州都督。弟弟表示不當,他知道自己當不長,但又不死心。最後終於走到分庭抗禮,分兵對抗的地步,就是要靠實力較量了。明朝遼東總兵李成梁對舒爾哈齊的拉攏作用不是主要原因。最高權力的獨佔性,決定了努爾哈赤處死弟弟的必然性。只是形式有不同,時間有早晚。在性格特點上,弟弟舒爾哈齊不如哥哥努爾哈赤,正像努爾哈赤說的那樣,欲取又舍,欲退又進,對女人是這樣,對權力也是這樣。不除掉他,女真大業就不能發展了。史料記載舒爾哈齊是坐牢而死。電視劇裏是努爾哈赤的大兒子褚英刺死了舒爾哈齊。褚英因此在努爾哈赤面前暴露了野心。

還有兩個女人,是引起他們哥倆矛盾的不可排除的原因之一。但還構不成殺死弟弟的決心。一個是東哥——葉赫部美女格格,另一個是那齊婭,尼堪外蘭的女兒。哥倆都是即愛江山也愛美女的情種。不要說誰先誰後,也不在誰先愛誰。都是由性格使然,弟弟同樣輸給了哥哥。

在我看來,舒爾哈齊雖然功勛不小於哥哥多少,但是,沒有哥哥領著弟弟幹,哪有弟弟建功立業的平臺,戰略決策都是哥哥定下來的。沒有哥哥,他不知道是否還得回中原,吹笛子謀生去。

不堅決不果斷,是舒爾哈齊性格的缺陷,像這種人,最好老實到底最好。


努爾哈赤和舒爾哈齊兩兄弟應該說感情基礎是非常好的。兩人不但是一母同胞,而且是患難兄弟,一起從荊棘叢中滾出,一起從死人堆裏爬出。俗話說:「兄弟同心,其利斷金。」這兩兄弟背負共同的家仇,攜手起兵,東拼西殺,南征北戰,從實現報仇的願望開始,到建立偌大的基業,可以說不愧「兄弟」二字。但是到了後來,兄弟倆開始心生嫌隙,以至於反目成仇,最終舒爾哈齊被努爾哈赤囚禁而死,令人感慨!這一切的轉變,要從頭說起。

(努爾哈赤像,圖片來源於百度)

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娶妻喜塔喇·厄墨氣,生了三個兒子:長為努爾哈赤,次為舒爾哈齊,幼為雅爾哈齊。雅爾哈齊生於1565年,死於1589年,沒有子嗣,也沒有相關事蹟記載。努爾哈赤是1583年起兵的。雅爾哈齊應該是一起參加了起兵,但是徵戰了幾年就死了。後來就是努爾哈赤和舒爾哈齊親哥倆並肩作戰了。這兩兄弟幼年就開始喫苦。他們的生母早亡,那年舒爾哈齊5歲,努爾哈赤也才10歲。繼母為人刻薄寡恩,兩兄弟倆不得不到深山老林中,採集松子、木耳、蘑菇等物,長大點後再獵取一些野物,然後將這些山裡的東西送往撫順的市場出售,以貼補家用。就這樣也不容於繼母,兩兄弟只好投奔外祖父王杲,寄居他門下。那年舒爾哈10歲,努爾哈赤15歲。

(努爾哈赤雕像,圖片來源於百度)

本想在外祖父家好好過日子,沒想到好景不長。沒過多久,明朝遼東總兵李成梁率軍攻破王杲的古勒寨,努爾哈赤和舒爾哈齊雙雙被俘,被李成梁充作幼丁,隨軍徵戰。明軍當然不會拿女真俘虜當人看,每次都讓女真俘虜打頭陣。打了幾仗,大部分女真俘虜都戰死了,努爾哈赤兄弟卻僥倖活了下來。這是倆兄弟最早的戰鬥經歷。老天沒有給他們循序漸進積累經驗的機會,一上場就是去拚命,九死一生。但是「禍兮福之所倚」,這倆兄弟通過殘酷的戰場搏殺練就了一身武藝,積累了戰鬥經驗。

(舒爾哈齊墓,圖片來源於百度)

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為報父、祖之仇,努爾哈赤起兵攻打尼堪外蘭。當時手下只有幾十個人,十三副甲冑,戰將更缺,舒爾哈齊成為了兄長努爾哈赤的得力助手和主要戰將。明萬曆十五年(1587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舒爾哈齊晉封貝勒,地位僅次於他的兄長,成為第二號人物。在努爾哈赤徵戰東北的過程中,舒爾哈齊一直跟隨兄長戰鬥,積累了赫赫軍功。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努爾哈赤統一了建州三衛,隊伍壯大了,於是在原來黑旗軍的基礎上分設了一個紅旗軍。努爾哈赤率領紅旗軍,將黑旗軍交由舒爾哈齊指揮。

舒爾哈齊的思想轉變開始於他兩次到北京進貢。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八月,舒爾哈齊首次帶領建州女真朝貢使團前往北京進貢。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七月,舒爾哈齊第二次進北京朝貢。這兩次進貢使舒爾哈齊開了眼界,內心被明朝的「糖衣炮彈」擊中,覺得自己也應當像哥哥努爾哈赤一樣,擁有更大的權力,掌握更多的財富。尤其是是明朝的政治拉攏,讓舒爾哈齊產生了野心。舒爾哈齊到達北京後受到了明朝廷熱烈隆重的接待。明朝廷賞賜給他金銀綢緞等豐厚的禮物。明朝廷還授予了舒爾哈齊都指揮使職務,讓他成為明朝的高級武官。明朝的做法明顯就是一種分化策略,希望在努爾哈赤集團內部製造矛盾,扶持反對勢力。政治頭腦簡單的舒爾哈齊哪裡會想到這一層。他開始對明朝心存感激,在政治態度上越來越傾向於明朝。

回到東北後,舒爾哈齊除了積極與明朝發展關係外,還和其他女真部落聯姻,以擴大他的個人實力。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明朝重新起用老謀深算的李成梁。李成梁加大了分化離間努爾哈赤兄弟的力度,甚至讓兒子李如柏娶了舒爾哈齊的女兒為妾。如此一來,舒爾哈齊個人野心急劇膨脹。他決心依靠明朝,使自己成為女真最高領袖。

(李成梁像,圖片來源於百度)

事情到了這一步,舒爾哈齊與兄長努爾哈赤的矛盾就很難避免了。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舒爾哈齊因為自己親家的關係,在戰鬥中消極避戰,被努爾哈赤剝奪了指揮軍隊的權利。但是舒爾哈齊並沒有迷途知返,而是帶著自己的兒子們企圖自立為王,並嚮明朝尋求幫助。舒爾哈齊這一舉動徹底激怒了努爾哈赤。努爾哈赤在勸說無果的情況下,於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三月果斷採取措施,誅殺了舒爾哈齊的兩個兒子阿爾通阿、扎薩克圖和部將武爾坤。舒爾哈齊的次子阿敏在皇太極等人的極力求情下,免於一死。從此舒爾哈齊被努爾哈赤幽禁,直到1611年死去。

但是努爾哈赤對自己這個親弟弟還是有感情的。1615年努爾哈赤正式確立八旗的時候,各旗旗主如下:正黃旗主和鑲黃旗主努爾哈赤、正紅旗主和鑲紅旗主代善、正白旗主皇太極、鑲白旗主杜度、正藍旗主莽古爾泰、鑲藍旗主阿敏。這裡面除了努爾哈赤以外,代善、皇大極、莽古爾泰是努爾哈赤的兒子,杜度是努爾哈赤的長孫,鑲藍旗主阿敏是舒爾哈齊的兒子。從這個人事安排可以看出。雖然舒爾哈齊背叛了努爾哈赤,但是努爾哈赤還是念了舊情,為他這個親弟弟的後人留了一旗。清順治十年(1653年),追封舒爾哈齊為和碩莊親王,也算是肯定了他在大清帝國創業之初的貢獻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