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难难,道德玄。

不对知音不可谈,

对了知音谈几句,

不对知音枉费涎!

盗版定场诗完毕,我们的文章越来越难了,望大家珍之,惜之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诈,民复季子。三言以为辨不足,或命之,或乎属:视素保朴,少私寡欲。

郭店楚简版老子根据竹简的形质和内容分甲乙丙三篇,这一段话是甲组老子的第一段。

关于郭店楚简的著述数不胜数,在此我随意挑选了一本《郭店楚简总览》,我们就依照这本书中的图片和文字进行逐字逐句的解读郭店楚简老子甲乙丙三篇。因为中华文字「书画同源」且意义深远,我与朋友校对了和这本书版本一样的「繁体字」,方便著述也方便解读,这个工作量还是很大的。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

在解读这句话之前,我们先要谈一下「儒」与「道」,从郭店楚简老子的著述我们可以看出,「道」当年并不排斥「儒」,当年孔子作为先秦诸子之一,曾四次拜见过老子。

我在前面的文章也有所论述,我们现在对「儒」或「儒学」的理解,是历朝历代阉割曲解后的儒家,这里边有个众所周知的事件,那就是「焚书坑儒」!

《史记·卷121·儒林列传》的说法是:「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西汉末孔安国(孔子10世孙)在《〈尚书〉序》中说:「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儒家的典籍散失了很多,当然「先秦诸子」的很多精髓论著都随之化为乌有。郭店楚简中也出土了不少儒家典籍,对我们重新认识定义儒家的精神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这里不赘述,郭店楚简中的老子原文原言中,没有与儒家针锋相对的论述,他们在思想上还有一定的接近。

现代版《道德经》傅奕本,今后我们就采用「傅本」作为比较版本。

郭店版: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诈,民复季子。三言以为辨不足,或命之,或乎属:视素保朴,少私寡欲。

傅奕本: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而未足也,故令有所属。见素袌朴,少私寡欲。

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大家看一下这句的区别。老傅这两句话,简直是与千秋孔圣唱对台戏,孔子或说「儒家」有个很重要的论述:「仁、义、礼、智、信。」「绝圣弃知,绝仁弃义」,基本把这五个字全灭掉了。

我们把两句话放在一起剖析。

修道有个词叫「返先天」,我们要从「后天八卦图」返回到「先天八卦图」去,在历史上我们也有「生河图」、「死洛书」的说法,按照《道藏》中的经文,河图和洛书是可以互相变化的,修行就是从「洛书」的「死」到「河图」的「生」。

修道人总犯一个错误,把人间的技术和能力当做修行的法宝,这是大错而特错的,老子在他的言语中,不止一次的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你在人间是长跑冠军,是潜水冠军,你肺活量是地球人中最强的,但是你掌握的这个人间的技术,这和修道没有半毛钱关系,你能回到你妈妈肚子里去吗?

憋死你!

因为妈妈肚子里的孩子不是用肺呼吸的。

肺呼吸的技能只是你生出来之后用到的,你把它练到极致,你也回不到妈妈肚子里去(返先天)!

绝智弃辩

这个「智」和「辩」都是人间的技能,这种「聪辩」都是人间用的,换句话说「天上用不著」,你想「得道」,你就得放弃这种人间的「聪辩」。

因为那是「聪明」,它不叫「智慧」!

想得到「道」的大智慧,你就得放弃人的小聪明!

绝巧弃利

也是这个意思,这种「巧」或者「巧妙」,只是在人间用的技能,利,我们今天都认为是「钱财」,其实古文「利」的语义更广泛,它可以泛指「利益」和好处。

老子的本意是让你放弃人间的聪辩,与此同时也放下你自认为的「机巧」和在人间给自己谋利的技能。

不是让你讨饭,是让你去除这种「机巧心」。这样你的心才能靠近「道」,并与之共振。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盗贼无有,不是没人去你家偷东西,这个「盗贼」是自己心中的「盗与贼」。

你必须破除它,才能接近道!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诈,民复季子。三言以为辨不足,或命之,或乎属:视素保朴,少私寡欲。

你必须破除它,才能接近道!

老子写的很肯定,视素保朴,少私寡欲。是修道必须要做到的事情,你不这样做就不行!

老子也说了你不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夫天多忌讳,而民弥叛。民多利器,而邦滋昏。人多智而奇物滋起。法物滋章,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郭店老子甲)

人多智而奇物滋起。法物滋章,盗贼多有。

足智多谋,是形容人的词,修道不需要你「足智多谋」,不需要你「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才是老子的本意!

绝伪弃诈,民复季子。

接下来老子又说到,你这样做了还不够,决绝你的虚伪,放弃你的狡诈和心机。

民复季子

有的版本解释为「民复孝慈」。

首先,我个人以为,这个「民」,不是指普通的民众,不是现代词「人民」,这个古文或者说老子语义中的「民」,也许是「智慧先民」。台湾有本书就叫《先民的智慧》。

是先民吗?

其实理解到这里还不够,我们继续探查!

民【名】(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

民,氓也。--《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谷梁传·成公元年》夫民神之主也。--《左传·桓公六年》

再查:

《春秋·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好了,真相找到了,夫民,神之主也。

这个解释最合老子的语意,我本人也最赞同,这个「民」根本不是指的我们现代词「人民群众」。有位现代国学大师说过,他有些年非秦汉以上书不读。深有同感!

绝智弃辩

绝巧弃利

绝伪弃诈

你这三件事做好了,民复季子,你就慢慢的懂得了孝慈。古代有个词「孝顺」,古人认为「孝就是顺」。你顺著长辈的意思就是「孝」,这里边「孝和顺」有「同意」的意味。

这个「孝慈」不是孝顺父母,而是孝、顺「道」,是谁懂得孝顺「道」呢?

是你——民

是你的心——夫民,神之主也。

季子

「孝子」也无所谓,「子」这个词也不是古代老百姓能用的,比如「先秦诸子」,「黄帝问道广成子」,「子」更不是一般人能「后缀」上的,按照这种思想水平和境界去考虑,你就不至于错!

这不是我说的,是老子自己比较的,我们看原文: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虺虿虫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扣,骨弱筋柔而捉固。未知牝牡之合然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嚘,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

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老子用了个词「赤子」,这段话同样出自《郭店老子甲本》。在一篇文章中,上下关联者去看,就能搞清老子这段话的本意。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诈,民复季子。三言以为辨不足,或命之,或乎属:视素保朴,少私寡欲。

视素保朴,少私寡欲。是结果!是接近道的结果,你一定是那个样子的。

绝智弃辩

绝巧弃利

绝伪弃诈

都是手段,是做到最后那八个字的手段!

郭店楚简老子甲乙丙三篇,加在一起才2046个字。

以上所讲是甲本开篇第一段,老子是开门见山的,古人写作没有今人的名利思想。

「文章千古事」!

一个字,一句话写出来是「流芳千古」还是「遗臭万年」,古人是在此时极度认真的。

这一段落,老子共用去47个字,来表述你首先要怎么做,才能接近道,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视素保朴,少私寡欲

何其重也!

珍之

惜之也。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