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心有所依,行有所法,知有所止,欲有所终。


现实意义就是要用现实主义的角度来解读这部书,而不是用玄幻主义。

学以致用。现在这个社会,好像读书是一件高尚的事情,实际上不现实。书也是来源于生活。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用玄之又玄的角度,请右转龙虎山、武当山、青城山……去问道。

因为我们谈的是现实意义。


学道之勤者,吉祥止止,其益无穷。强而言之,将有四得。

得达其性而率之,不复受累。

得知其命而顺之,不复迷生。

得辅其自然而成之,不复无功。

得处其和而安之,不复入死地。

是此四得,尽天之所受,本乎自有,不应谓得。只因俗众自化欲作,莫之知止,乃失天受。圣人演教垂训,使之复得,乃谓之得,实无所得也。


中国文化是「道德」文化,俗人也生活在「道德」之中。

父子之道、夫妇之道、朋友之道,上下级之道,经商之道,家庭和睦之道,都是「道理」,都要符合「道」。

《道德经》是「道德」的经典,是中国人的经典,大可定国安邦,小可立身安家。俗人,更应该学习《道德经》。

道德经教导人们不能仅仅从自己的角度认识世界,还要从对方的角度认识世界,不能仅仅强调自己的利益,还要考虑他人的利益,不尽要考虑眼前的利益,更要考虑长远的利益。

自立、自强是人们的安身立命之本,人们要从无做起,从小做起,按照「道」的要求努力提高自己,「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提高自己是任何一个人必须做的。

道,最为重要的是奉献和成就。天地无私养育万物,日月无私照耀大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人最为重要的处事原则也是「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各种人际关系,各种「道」,最为重要是奉献和成就,而不是自私和害人。

父子之道、夫妇之道、朋友之道,经商之道,为官之道,家庭和睦之道,治国之道,安天下之道,都是如此,都是要能够为家庭、社会、国家做出贡献,成就他人,才能成就自己。

学习道德经,认识「道理」,认识各种「之道」,就可以创造更加和谐、美好的生活。


我辈俗人,学习《道德经》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永远不要把自己当成一个俗人,至少我知道学习《道德经》智慧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俗人,《道德经》更像一种语言,一种可以跟天地、跟众生对话的语言。

就好比语言本身给人带来的快乐就是能够和别人很好的沟通,学习道德经的人,极具慧根,真要懂了,你连人生的意义是什么都不会产生疑问,因为你也是天道的一部分。

天道作为所有人生存的一个载体,我们相互作用,而作用的结果就是命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归宿,道法自然,水善万物皆不争,无为无不为。

学著不要用设问的方式解答问题,而是,利用道德经的智慧指导自己修行,如何做人做事,如何顺其自然,如何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如何实事求是。

很多人就《道德经》5000字,章节前后顺序,以及版本考究,大可不必,因为老子给我们一部工具书,你要明白历史周期变化的规律,人性的弱点,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果律和对立统一规律,以及万事万物需要遵循的那个道。

很多人喜欢道可道,胡说八道,道听途说,每个人的道德本质一样表现形式不一样,解读的道也不一样,言语道断,一说即错,很多时候需要修,需要悟,而不是求,也不是找到一个主,让自己心安住。

真正让心安住的是我们自己,并非道德经。

我们需要寻找的也不是老子的道而是我们自己的道,就是这么简单,但就是做不到,你说气人不齐人,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并不是文化观念而是修行标准。

就好比《道德经》从来不是让你去寻找道,而是要修行自己,修行自己德行、福田、以及性情,很多人办错事就是因为一念之差。

人生是为了什么?除了现实,我们更应该拥抱变化,社会也许经常毒打我,也不停鞭策我要成为一个强者,因为这个世俗社会的游戏规则就是这样,从来不给我们机会选择更多,比起选择,我们最先学会的一定是妥协。

人生就是修行,《道德经》只是万千法门的一种,卡哇伊借鉴,可以学习,可以照搬,可以照抄,绝大部分人和别人认同的方式并不是直观的认同。而是做人做事原则和底线,生活习惯、思维习惯的自洽和他恰。

不仅中国人学习《道德经》韩国人、日本人、外国人呢都学《道德经》并不是因为道德经了不起,而是具体到某种社会实践上,大家通用的概念,或者通用的修行方式。

一路走来,不是因为你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人,也许只是都读过《道德经》的人在某一个时间点相遇了,而你以为你们的缘分是天注定的,很多时候缘分也许是一本书、一种态度、一种道法自然的精神。

世界远比你要想像的神奇很多,因为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言归正传:有以下十个意义!

第一、知道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共同作用我们生活的客观世界,我们需要辩证思维看世界,透过现象看本质,知道形式逻辑的底层逻辑,细思极恐的秘密。

第二、言者不知,知者不言,学说话只要十几年,学不说话得一辈子,缄默和沉默是金,毫不避讳的讲,几乎没有人到处说自己读过《道德经》,但是道德经的智慧贯穿始终。

第三、道就是规矩,有可为必有可不为,为所欲为是不可能的,我们要遵循事物变化的道理,以及不停寻求突变的路径,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办自己想办的事,其实后面谈恋爱结婚,其中也暗含道理其中,玄妙莫测。

第四、《道德经》准确说是修行法门,但是仁者见仁,知者见智,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看《道德经》获得的智慧也不一样,黄磊说过,黄山迎客松,对于不同角色的人而言,作用是不一样的,木匠看见想砍柴,画家看了想构图和色彩,诗人可能想到气节,生态学家则更注重环境,以及交换气体排放之间的科学。

第五、跟学佛法一样,不需要你入门,也许你每天熟悉和熟练背诵道德经,也是播下一颗种子,终有一天长成参天大树。道法自然,自然和大自然还是有差别。

儒释道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信仰,凝聚力和向心力,想要让自己走得更远,你得懂其中的道理和智慧,也许你做不到,但是也能遇到同样修行的人,圈子和人脉不是用钱买来的,而是文化认同和细微磁场感知得来的。

不要试图给所有问题给合理的解释,《道德经》5000年经久不衰,根本不讲道理,而《道德经》演化的学脉、法脉、道统,数不胜数。

《易经》《道德经》被称为大道之源,大道至简,殊途同归,追求真理的路千万条,《道德经》只是其中一条,也许你不适合学,但一定有适合你修行的道。

人生路漫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九死其犹未悔。

生死的界限很模糊,朝闻道夕死可矣,死亡不可怕,可怕死之前还没弄明白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寻找和探索,不需要解释,不需要证明,你活著已经证明了一切,生命本来就应该遵循自然变化,因为我们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个人看法,《道德经》是中国乃至整个人类,是自有人类以来到现时的终极智慧,应当学习体悟,「道」是一切智慧和概念的终极,「德」是道在人和人类社会的呈现。

说《老子》是终极智慧,可能有些主观,但也是多数人认可的事实,科学和哲学是社会经验和思维思考的结果,是不断进步的,于人是后天的,《老子》老子李耳是体道的记录,是修行和博学的结晶,是后天返先天的觉知洞见,其中所体现的人体科学、社会哲理等至今依然影响深远,特别内丹洞见,更是科学中的科学,哲理中的哲理。

读老彻悟人生真谛!


学习道德经的意义就是给你一种超越现实的理解方法。


现实意义是知性上意识到人的智慧在天道绝对真理面前要愚,要停留和依附于天道的至善上。还要在知性上意识到事物形式表象规则都不是完备的形而上绝对精神真理,人的智慧不能创造半点真理,需要形而上学地去感悟大自然形而上的精神意志,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返朴归真。


我从十二三岁就开始背《道德经》,完全是一种被动的死记硬背,源于家里老人闲的无聊,看我暑假也闲的无聊就逼我背诵这东西逗大家开心,来个客人就让我背上一段,也算一个廉价的小才艺。

因为年纪小的原因,我虽然能把《道德经》倒背如流,但是完全不知道里面写的啥意思,叨叨咕咕的都是古文,到是觉得朗朗上口。

后来随著年龄的增长,当你遇到一些事情,经历一些挫折后,会在某一个瞬间忽然想起经文中的某一段话,顿觉醍醐灌顶,精辟犀利,这时候才会触发你想深入研究一下《道德经》等一系列道家思想的欲望,而之前的背诵给这种研究带来了无穷便利,无论你是早上上厕所还是上班开小差,亦或晚上煞有介事的打坐,都可以随时把某段经文调出来参悟,哪怕无意中弹出一条某贪官被批捕的新闻,脑中也会浮现出「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来,当然,这句出自《庄子》(?′ω`? )。

据说国外某知名大学会在学生毕业的时候每人发上一枚「毕业指环」,指环上刻著一句话:「哲学指导生活」。

我不是和尚,我祝你吉祥。


少些利益沉浮。

时常价值追问。

毕竟生命安顿。


谢了药,会让我们懂的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的物种,这个世界的规律,看懂了,你就对这个世界没有疑惑!


开拓智慧,解脱困惑,掌握规律,面对人生。


我辈俗人,先明白什么是俗人,在使用这个词也不晚。俗人有俗人的道理,圣人有圣人的道理,什么道理呢?反者道之动,俗人有俗人不俗的地方,圣人有圣人不圣的地方。

不要以为,俗人一定就俗,圣人一定就圣。圣人不一定是圣人,俗人不一定是俗人,圣俗无二心,圣与俗是一种比拟,一种譬喻。

所谓圣不自圣,是说圣人不自居,圣人不以圣自居,圣以俗自居。圣人以俗自居,圣人虚怀若谷,圣人自谦,不是说圣人就真俗了。

道德经上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道德经上又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满招损,谦受益,损益相彰。人容易自满,小成即满,小富即安。人不自谦,就很难自我超越,就很难大富大贵。

圣人自隐,以无名为务,圣人务虚的,关键是务虚是为了什么?务虚,是为了更好的务实的。而且,圣人务实,也不是一般的务实,是超级务实的。虚实中,为什么要插入务虚呢?或者说,虚实为什么要相间,为什么要结合呢?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在一虚一实的过程中,实会变得更加实在。虚实相生,损益相彰。务虚,不就是为了更好的彰显务实。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大雅之人,必定大俗,不然为什么要雅呢?圣人致世,不然学一身本事干什么?学以致用,学而不用,学的东西,华而不实,等于故弄玄虚。

一说老子之道,就是消极避世的,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世人之所以歪曲老子之道,都是源于对老子之道,一知半解。如果说消极避世是老子之道的本,积极入世就是老子之道的根。消极避世,只是表象。根本,先根而后本,无根何谈本呢?找寻问题,要找寻问题的根,要学会刨根问底。不刨根问底,就得不到您想要的答案。


读书,在生活中体会,人能静,心能安,智能明,能把我辈的生活活成我辈的生活,足以。


现实中人皆为俗人,俗人学道德经只为两点追求:一是有世界观,二是不做横生之事。

俗者,欲也。人者,纵生也。

欲者,俗人求世界观以存命也。纵生者,俗人不做横生之事以存身也。


对于这样的问题,其实是很难回答的,前提是对《道德经》要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否则无从谈起,或者只能谈些细枝末节。本人曾写过关于读老子的现实意义的文章,经历过甚思苦虑,感觉还未能说的透彻,有时间还要完善。这里摘选部分内容与有缘的朋友们交流。

《道德经》为世人和普通大众「行有为之事」提供道义支撑。一提起老子、道家、道学,人们普遍会想到「无为」二字,让人们消极、不争、不积极进取,甚至隐身遁世。这可冤枉了我们的圣贤。无为是老子告诫君王的,是君王成就大业、大为的手段和途径,不是为大众所普适的。自然人积极进取的欲望也是正道,因为老子说「道常无欲、道常有欲」,大道有两玄,玄之又玄,帝王用「无欲」一玄,百姓用「有欲」一玄 ,「我好静而民自正!」所以,普通世人不可能做天子,不必刻意去「无为」,可以自然而然、理所当然去施展你的作为,当然你要做人上人、做人杰、做领导,行有为之时要明白无为之益。如何把握呢?

一是正确认识个人「处境」,因时因势而为。天道大公,人道大私,相符相成,不可执其一端,天地无情人有情!前提是每个人必须要有自知之明,正确把握个人在家庭、在单位、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在某个环境当中,是处于支配、主导地位,还是从属、被管理的地位。不同的地位,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处事规则。强者对于弱者、统治对被统治者、管理者对被管理者、主导地位对从属地位,行无为之法,基本原则是:上位者用无,下位者用有。圣人无为,天下万民获利;世人有为,维系自身生存;世人无为,不具备无为的条件,也没有无为的获利对象,不具备名分的基础、经济基础、能力基础、影响力基础,与上位统治者不能形成交集或闭环系统。

二是明白天地之间大道理,提升人生境界。不要抱著某一具体目的来学,不要急功近利!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大家在现实生活中能体会到,农民有农民的性格、工人有工人的性格,教师有教师的性格,公务员有公务员的性格,学历史、学哲学、学军事、学政治、信仰宗教的人都有其各自的性格特点。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所学所思所想都可以影响他的思想和行为,那么读《道德经》的本质意义就在于此,读懂《道德经》,就会自然而然的勤而行之,成为你生命中的一部分!当你明白了天地万物之道、帝王治国之道,犹如你从太空回望地球,从异乡眺望故乡,身怀敬畏之心,通达万物之本,明白人生的真谛!

三是增长人生智慧和处世本领,进退自如。首先,需要说明一点:谈到「处世智慧」是我们当今世人对老子思想曲解,用其「末」而已。现在「智慧」一词是褒义的,我们都渴望拥有的。二老子是不提倡「智慧」的,老子主张君人应「绝圣弃智」,认为「智」是欲望的表现,人的「智慧」与大道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人的「智慧」越多,欲望也越多,淳朴自然才是天地之道!2020年最大的网红人物藏族小伙丁真,应该是老子眼中理想的人。他生活在四川甘孜州州理塘县,2000年出生,文化程度:小学三年级。是一个未经雕琢的、生活在最淳朴高原之上的自然人!所以为众人共同推崇。成为中国最大的「网红」, 就连央视新闻周刊这样级别国家媒体都反复报道采访他。照片中的他不仅长相帅气,笑容青涩,最吸引人的还是他清澈又天真的眼神,他的眼神非常干净,像青藏高原的天空一样纯净,这是一种自然之美!。

当然,理想终归为理想,现实毕竟是现实。我们都生活在欲望、竞争、功名环境中,不得已从老子思想中寻找处世智慧,「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成为人们的哲学理念。一方面渴望获得精神的解放和人性的自由,反对虚伪,回归自然本真。另一方面苦苦追寻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成为功名利禄的奴隶。现实中,人们往往把自然本性隐藏起来,将伦理道德和政治要求放在表面,说真话很难,比如鲁迅所称「孩子会死的」一样!那么,如何在短促人生当中,不为欲望所缠,正确看待「成功」呢?在老子看来,成功绝不是单存的金钱、物质和名利,平凡的生活就是「道」。

为把平凡的生活过好,成为精神强大的人,我们可以从老子思想体系中挖掘、感悟以下智慧:

无为之益——不自私、不自利、不自我,以退为进,这是强者成功的智慧;

清静——保持自身清净,宁静致远;不给别人添乱,维护环境清静。这是去躁明理的智慧。

谦虚——有能力又低调!这是进步的智慧。

守弱处下——作为强者始终保持弱者的状态!盛气凌人?强者处于防守的地位,很少有人战胜!所以老子说「抗兵相若,哀者胜之!」这是自强不息、长盛不衰的智慧,这也是「善用人者为之下」,管理用人的智慧。

知足——衣食无忧、安居乐业。这是幸福快乐的智慧。

不辨——人至察则无友!常有理者反而无理!这是包容、广达的智慧!

慎终如始——始终保持大道初心,始终不渝,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借鉴大唐开元盛世的衰落,借鉴「两个务必」。这是不败的智慧。

利他不争——正确对待争与不争,强者不与弱者争,弱者可以争生存。这是生存的智慧。

少私寡欲——这是圣人的智慧,一般人做不到;

不言之教——不以自身的好恶定是非,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这是根除虚伪的智慧!

福祸相依——得福时要提防祸患生,遭遇祸患时要看福临的希望。这是正确处理顺境与逆境关系的智慧。塞翁失马并不具有普遍意义!

知止不殆——正确看待把握名与利的智慧;

抱一守中——混成不分,和二为一,不是一分为二。这是做事待人公平公正的智慧。

柔弱胜刚强——强者示弱战胜一切娇狂。并非所有弱者能战胜强者,一般情况下,女人打不过男人,我也打不过泰森!不过,即使是泰森,也不能一味进攻求胜,这样早晚会失败!这是取胜的智慧。


学道之前都是俗人,俗人学道是为了超凡入圣,若不愿意超越凡俗,就不必学道了,因为理解不了,学了也是白学。


答案很简单,就是简单二子字,道德经的思想融汇于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当下的每个做出决定的瞬间,老子的智慧都会助你找到最好的方向,卸下不必要的心理负担。这样人会活得愈来愈纯粹,愈来愈简单。


现实社会的痛苦根源在哪里?在巜老子》中可以找到答案。在易卦中正逢否塞不通之时代,打通否塞,正需要民众一齐努力,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古今变化都其实无多少差别


谢邀。

回答这个问题前,先让我们「尤其是受过义务教育的年青一代」回想一个事实:

当今的中国亟需建立文化自信,自信从何来?除去共产主义信仰和科学技术进步,很大一部分要靠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中有益的成分。「这里说的是摒除了怪力乱神的传统文化」

但是实际上义务教育乃至高中教育的内容中,首先,中国古文化的占比并不算高,其次,在占比不高的古文化中,还存在严重的比例失调。

占比不高这一条,只要稍微翻一翻教科书就会发现,所以重点来讲比例失调。

中国古文化一贯的发展,到宋以后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应该算是基本定下了,哪三家?

儒家,道家,释家。

然而在课本不多的传统文化选段里面,儒家篇目占大头,道家也有一些,如塞翁失马、逍遥游一类,而释家干脆空缺。

不敢说这是一个畸形的现象,但是至少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真要说起来,我们学教科书上的古文到底学到了几分其中的思想?恐怕大多数时候只是在学「句读」罢了。

无论凡人也好俗人也罢,我们是中国人,可能我们很平凡,没有过人的智力去搞科研,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去多看一些三家的有益书籍,无论四书、道德经、坛经……哪怕十分之中只能领会一二,我们往小了说给自己的人生增添了华彩,往大了说这是为中华文化重新崛起增添了一份基础。

词不达意,略陈固陋。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