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偉大的維特根斯坦,在我眼裡就是智聖。這個天才,思考深刻且充滿韌性如他,也終歸是個人類,他全名路德維希·約瑟夫·約翰·維特根斯坦(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是維也納實業家卡爾·維特根斯坦和利奧波蒂娜·卡爾慕斯的第九個孩子,也就是最年幼的那個,在這九個孩子里,有一個女兒多拉·維特根斯坦,於1876年夭折,當時未滿一周歲,所以很多地方說「維特根斯坦是八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大約也能說得通。

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出生於1889年4月26日,清光緒15年農曆己丑年,他是個牛人,生肖屬牛,金牛座。同年出生的,還有諸如查理·卓別林、阿道夫·希特勒、馬丁·海德格爾、李四光、李大釗這些人物,他死於1951年4月29日,享壽超過62年,按一般標準,他實在不夠長壽。

他們一家:

大姐赫爾梅娜(1874-1950):76歲

二姐多拉(1876-1876):1歲未足而夭

大哥約翰內斯(1877-1902失蹤)

二哥庫爾特(1878-1918自殺):40歲

三姐海倫娜(1879-1956):77歲

三哥魯道夫(1881-1904自殺):23歲

四姐瑪格麗特(1882-1958):76歲

四哥保羅(1887-1961):74歲

存世的還有另一種說法:瑪格麗特是二姐,而海倫娜是三姐,多拉是四姐。

不過,讓人印象很深刻的是,他們一家子自殺率實在是不算低,二哥和三哥都自殺,如果算上失蹤的那個大哥,生死未卜,可得有三個。為什麼自殺,那都怪他們有個怪爸爸,老爹卡爾·維特根斯坦撫養較長兒子時的家訓,主旨是決心要他們延續自己的生意。他們不去學校(因為在那裡會染上奧地利正統的不良精神習性),而是接受一種使他們的心智練就商人式智性嚴格的私人教育。然後,他們將前往維特根斯坦生意帝國的某處,學會在工業上取得成功必需的技術和商業專長。

有這樣一個爸爸,這就他媽悲劇了:

大哥約翰內斯(昵稱漢斯),他熱愛音樂,好好培養的話,本可成為作曲家,如果順利一點,很有可能還是偉大的作曲家。據說,他很像那個天才的莫扎特,幼兒時他就掌握了小提琴和鋼琴,四歲時開始寫自己的曲子。音樂在他不是興趣,而是十分熱烈的激情;音樂必須處於他生活的中心而非外圍。不過,怪老爹執意要他在工業領域裡謀職,對此,他做了所有叛逆青年都會幹的事:出走!據說他跑去了美國,想去謀求一種音樂家的生活,不過沒人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1903年家裡得到消息,一年前他在切薩匹克灣里的一艘船上消失了,此後再未現身。一個顯而易見的結論是他自殺了。

二哥庫爾特——公認天賦最少的孩子——順遂了父親的心愿,最後當了公司經理,他的自殺與父權的壓力沒有明顯的聯繫。他的自殺晚得多,一戰末期,手下的部隊拒絕執行命令時他開槍打死了自己,死在義大利前線;

三哥魯道夫死在柏林,他公開反抗父親的意願,1903年他住在柏林,去那裡是為了在劇院里謀職。1904年他自殺了,一家當地報紙報道了此事。根據這則報道,五月的一個夜晚他走進一家柏林酒吧,點了兩杯酒。他自個坐了一會兒,為鋼琴師點了一杯酒,請他彈自己最喜歡的歌「我迷失了(lam lost)」。音樂演奏之時,魯道夫服下氰化物,歪倒下去,死了。

哲學家維特根斯坦要感謝他那三個可憐的哥哥,因為三個悲劇,足夠一個老爹改變主意,「家裡實在不能再死人啦!」於是,那個土豪卡爾改變了家教方式,對保羅和路德維希這兩個最小男孩的教育方法,就是送他們去學校,允許他們追求自己的愛好。

結果當然很幸運,四哥保羅,後來成了非常成功和知名的鋼琴演奏家,雖然他在一戰中失去了右手,但憑著非凡的決心,自己學會了只用左手彈奏,他用左手彈得如此精熟,竟然能繼續自己的演奏生涯。至於最小的兒子路德維希,結果我們都知道了,他是一個天才,如果他自殺了,這個星球將會失去一個最偉大的哲學家、兒童暢銷書作家、建築師、航空工程師...也許還有其他一堆頭銜,誰還在乎呢。

現在問題來了,就像文章標題指出的那樣:維特根斯坦,他是猶太人嗎?

現在就「一般而言」,人們對猶太人的定義就像按照以色列《回歸法》里寫明的那樣:「母親是猶太人或已經皈依(猶太教)而不屬於另一宗教的人,則被認為是猶太人。」

這句話信息量很大,它能回答很多人關於「某人是不是猶太人?」的疑問:

劃重點:1,母親是猶太人;2,或(這個『或』字很關鍵)已經皈依猶太教而(這個『而』字也很關鍵)不屬於另一宗教。

這意味著,如果你老媽是猶太人,那甭管你老爸是不是猶太人,甭管你信不信猶太教,過不過安息日,吃不吃豬肉,你都是猶太人,就算你跟猶太人鮑勃·迪倫一樣後來皈依了基督徒,反反覆復自稱自己和猶太人劃清界線了,你還是猶太人,死活都是。

這還意味著,如果你老媽不是猶太人,那即使你老爸是猶太人,哪怕他是戴維·本-古里安,你都不是猶太人,除非你皈依猶太教,這就緊接著告訴你:

如果你老媽不是猶太人,你就得皈依猶太教,既然皈依猶太教,你就得老老實實「專事一夫」,絕不能還屬於另一宗教。

搞懂這些邏輯很重要,這會間接告訴你:為什麼有些人特別喜歡吃豬肉,還喜歡在安息日跑到海邊泡光屁股美眉,他卻真的是個猶太人;為什麼有些人聲稱自己是基督徒,他卻還是猶太人;為什麼有的人看樣子是個黑頭髮的黃種人(可能是日本人、韓國人和中國人),他卻可能也是猶太人;為什麼有些人姓什麼某某斯坦或某某伯格或某某維茨,他卻可能不是猶太人。

那好,如果按著這個邏輯,路德維希·約瑟夫·約翰·維特根斯坦,這傢伙是猶太人嗎?

我們首先看他老媽,利奧波蒂娜·卡爾慕斯,她是猶太人嗎?以此往上推,利奧波蒂娜的媽媽是猶太人嗎?這個我們真查得到,路德維希的外婆名叫瑪麗·斯道爾納,從沒什麼猶太背景,人家地地道道的天主教徒,而利奧波蒂娜也是照著天主教徒的方式被撫養長大,因此,瑪麗·斯道爾納不是猶太人,她女兒利奧波蒂娜也不是猶太人。

我們再看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皈依了猶太教嗎?這種沒影的事,當然不可能發生了。

結論顯而易見,路德維希·約瑟夫·約翰·維特根斯坦,他不是猶太人。

話題結束了嗎?不,上面談論的只是「一般而言」的說法。我們得回頭看看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的時代,甚至是他老爹卡爾·維特根斯坦所處的時代,那時對猶太人的定義可完全不一樣。

在遙遠的年代裡,沒人就會糾結你是不是猶太人,一個人生來就是猶太人,或不是猶太人,那幾乎就是自明的事,波蘭一個鳥不拉屎的猶太社區里的雅各布生出一堆小雅各布,他們社區有個拉比到了小雅各布出生第八條給那群孩子割包皮,然後等他們到了13歲,就舉行成年禮,之前還要上希伯來學校,落魄一點的也就住在拉比家裡,那種環境,太自然不過,那個人是猶太人,不是猶太人,那還用得著問。

但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還真有一堆人開始糾結了,納粹嘛!

卡爾·維特根斯坦的時代,當時的維也納市長叫卡爾·呂格爾,此公出了名的反猶,當被要求給猶太人下一個定義時,他給出了後來絕對納粹式的回答:「我決定誰是猶太人。」(Wer ein Judist, bestimme Ich)

更糾結的還有一個人,也是最重要的一個,說到底人家還是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的同歲同學呢,還能有誰呢,他就是希特勒,他也喜歡說「我決定誰是猶太人。」當然,此公還偶爾(雖然很罕見)為他喜歡的猶太人開具雅利安化證明。

問題來了,要在新政權下享受充分的公民權,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帝國公民證,而這樣的話就只有通過證明自身的雅利安血統才能拿到,但這本身就成為了一個新的問題:一個猶太人被認作猶太人是通過血統還是宗教?要知道在那個時代,以色列《回歸法》里對猶太人的定義,連影兒都沒有呢。因此對納粹甚至對很多猶太人而言,典型難題如:「如果他的雙親之一睡在血統上是半個猶太人卻作為基督徒而被養大的呢?」就很重要了。

此時,一本書出來了,時間是1935年,那本書其實是個法案,歷史上有寫,它叫《紐倫堡法案》,這本書解決了這個難題,甭管合理與否或公正與否,至少它給出了定義。

此法規定:任何一個系出於至少三個猶太(外)祖父母的人,或者出身於兩個猶太(外)祖父母,但他們自己在1935年9月15日當天或之後和猶太人或猶太團體中的成員結婚的人,都必須被界定為猶太人。此外,該法還做一補充,這一補充實際上讓很多人最後都進了集中營的焚化爐:「猶太(外)祖父母的一方皈依基督教並不能改變其種族身份,在法律上依舊是猶太人。」

當然,這樣的界定在很多現實操作上仍然是不完備的,所以後來據說還出了很多小冊子,裡面塞滿了各種具體的問答,諸如:「對一個半雅利安人和一個父母有一方是雅利安人但因母親皈依猶太教而被當作猶太人而養大的女孩之間的婚姻,應該怎麼處理?」簡直繁瑣之極。

但至少一個粗獷的定義還是浮現出來的,這要看你的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四個人,如果其中有三人是猶太人,那你就是猶太人;如果其中有兩個是猶太人,同時在1935年9月15日當天或之後和猶太人或猶太團體中的成員結婚的人,你也還是猶太人。其實這裡所謂猶太團體中的成員,定義比較曖昧,但它明確告訴你,如果你是優等種族,那麼如果你要找對象,不要考慮猶太人,就連和猶太人混得密切的非猶太人,也不要考慮。

這條法令帶來的混亂,可笑極了,典型如當納粹發現約翰·斯特勞斯,這位華爾茲之王也有猶太血統時,他們乾脆把他在登記簿中的記錄抹去了,畢竟,希特勒還得去欣賞音樂會呢,約翰·斯特勞斯怎麼可以有猶太血統呢?即使有,也當不存在。

那回到維特根斯坦一家,事情就很尷尬了,因為照此標準,他們從道地的維也納人變成了徹徹底底的猶太人。

乍看起來,這一家子都是天主教徒,而且路德維希的外婆也毫無猶太血統,但他外公雅各布·卡爾慕斯,是個徹徹底底的猶太人,既是猶太血統,又在猶太教家庭長大,雖然雅各布本人在1832年脫離了猶太教而皈依天主教,那沒有用,他仍然是猶太人。再看路德維希的爺爺奶奶,先看奶奶弗朗西斯卡·費格道爾,雖然成年後受洗成為基督徒,但她是猶太血統,而且小時候依照猶太教撫養長大,爺爺赫爾曼·克里斯蒂安·維特根斯坦,則完全就是個猶太人。

如果再往上查閱家譜,那你還會大吃一驚,因為原來這一家姓維特根斯坦不過三代,赫爾曼·克里斯蒂安·維特根斯坦的父親,也就是卡爾的祖父,路德維希的曾祖父,出生的時候根本和「維特根斯坦」沾不上邊,此公名叫摩西·邁爾,標準的猶太人,摩西本人是當時德國貴族「塞恩-維特根斯坦」的土地經理商,1808年拿破崙法令規定猶太人要有姓氏,於是他用了自己僱主的姓。這事有沒有徵得人家同意,不清楚,反正在這之後,摩西·邁爾,變成了摩西·邁爾·維特根斯坦。

摩西·邁爾在改名前就生下了赫爾曼·摩西,但赫爾曼顯然不太喜歡猶太人這個身份,他長大後就取「克里斯蒂安」為自己的中名,此舉完全是刻意切割自己的猶太背景。此後不久,他完全脫離了自己出生於其間的猶太團體,離開了出生地科爾巴赫到萊比錫生活;在那兒成功地做著羊毛商生意,從匈牙利和波蘭買進,向英格蘭和荷蘭賣出。他選的妻子是一個顯赫的維也納猶太家庭的女兒,名叫弗朗西斯卡·費格道爾,也就是路德維希的奶奶,我們前面說過,她生來當然也是猶太人,只是後來皈依了基督教。

因此,照此分析,路德維希的爺爺、奶奶、外公,都是猶太人。如果你的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其中有三人是猶太人,那你就是猶太人,顯而易見,在納粹的眼裡,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和他的哥哥姐姐們,都是完完全全的猶太人(Volljuden)。而在這之前,維特根斯坦一家從不認為自己是猶太人,這一理解是基於當時很多富有的猶太家庭一直秉承的邏輯:「他們不是猶太人,並非因為他們沒有猶太血統,而是因為他們的祖輩曾改宗皈依。」可惜這一邏輯到了1936年以後,完全就行不通了。

現在你明白了,哲學家路德維希·約瑟夫·約翰·維特根斯坦究竟是不是猶太人。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完全取決於你。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