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特根斯坦有兩位影響最大的摯友:羅素和品生特。

1911年,羅素剛完成了他的巨著《數學原理》,又開始了他漫長風流歲月的一段愛情。這本書耗費了羅素極大的精力,甚至寫完後,發現弗雷格的《算術基本法則》已經先行一步解決他提出的任務。儘管如此,羅素對兩者的邏輯解決辦法不盡滿意,類型論產生了更困難的悖論,他在書里最後發出了邀請—— (類型論)損害了推理的最終基礎,我誠摯地提請每一個邏輯學學生注意對之的研究。

那個時候,維特根斯坦正在曼徹斯特大學研究航空工程,一個討論的間隙,同學向他推薦了《數學原理》,這或多或少是他的哲學生涯的一個開端。書極大吸引了他的興趣,並使他著迷於羅素討論的邏輯世界裡,著迷於那個還沒解決的悖論。邏輯——細想下來,是一場思維的風暴。他手頭髮明研究著航空發動機工程,但腦子裡卻思考著羅素和弗雷格想要解決的邏輯問題,他的哲學興趣由此誕生,也由此開始一段邏輯的旅程。 維特根斯坦相信自己的哲學天分。20歲的他,就將自己解決的結果作了系統表述,寄給羅素的朋友喬丹,試探羅素的口風。結果顯示他們都不願意接受。 但此時,維特根斯坦已經盡情沉迷於哲學問題的研究中,對結果不盡關注。他甚至擬定了一本哲學著作,直接聯繫弗雷格討論。弗雷格依舊否認了他的成果,但建議他直接前往劍橋,跟隨羅素學習。恰好,羅素需要一位愛徒,這場相識是羅素一生的幸運—— 「最令人興奮的智慧探險之一」 ——於是,羅素的班上,多了一位旁聽者。某天,他甚至闖進羅素的屋子裡,緊張地介紹自己,彷彿努力想尋求有人能認同他的哲學天賦。

儘管維特根斯坦研究邏輯,但他一開始是另一類人:情緒化、自卑、欣賞浪漫和人性,在哲學裡尋找著自己的價值。後來,在羅素的課上,那是一發不可收拾,課後纏著羅素討論到深夜。寫手稿、筆記、想法,試圖弄清邏輯和世界的關聯。他的激情、熱烈、求知慾,「要麼理解要麼死」,給羅素很深的印象。 ——「激情之手握住冰冷的邏輯之劍」。衝動、著迷的維特根斯坦,試圖用理性和邏輯解決哲學困難。這種衝動和激情,是他直面自己心靈的結果,是他自己理解的「誠實」,一種基於心靈和慾望出發,對自己忠實的絕對道德,成他自己從內部發起的,對自己負責的態度。 為了哲學放棄了工程學,追隨自己的內心,是他所謂的,對自己的責任感。 羅素的論文,開始習以為常受到維特根斯坦的建議和批判。羅素髮掘了維特根斯坦的天才,也越來越想得到他的建議——他們的關係開始有微妙的改變。羅素清楚,他的衣缽傳人正是這位還在攻讀學士的天才本科生、追根究底的維特根斯坦。羅素對哲學的熱情要走到盡頭,但維特根斯坦依然相信,哲學的根本性問題都是邏輯的,他依舊打算用邏輯解決哲學一切根本性問題。羅素不得不承認,邏輯分析才是維特根斯坦的領地,自己將悄然退出。

《邏輯哲學論》開篇,大致反映了當時對這種邏輯本質的反思——

「世界是事實的總和,並非物的總和」 一次偶然的機會,維特根斯坦在社交晚會上認識了品生特,只因他們在音樂品味的感受力和安靜的性情。很快,維特根斯坦邀請品生特到冰島度假,開始了他們漫長珍貴的友誼。維特根斯坦富裕有錢,旅行過程資助他不少。作為維特根斯坦最親密的摯友,無論戰爭還是獨居時期,品生特都給他許多歡樂安心的時光,讓他度過了煎熬孤獨的艱難時光。 與羅素熱烈地討論邏輯問題,跟品生特安靜友好地探討生活和旅行,是維特根斯坦的自我救贖,也使他熬過了孤獨和壓抑的9年。品勝特鼓勵他,給他自信,驅散他周圍的陰霾和焦慮。那時候的遊戲——划船、骨牌、奏曲子、漫無目的地旅行和聊天,品勝特給了維特根斯坦生活和精神上的慰藉。 但以維特根斯坦神經質般的待人處事,再多的歡樂也是對他尋找內心和哲學工作的煩擾。假期後某天,他宣布了一個令人震驚的計劃——移居挪威,在那裡思考創作哲學和邏輯。 獨居的生活給他極大的靈感,使他專註於自己的內心。在那裡,他完成了《邏輯學筆記》,但被羅素的不理解搞得十分不耐煩。偏執完美的維特根斯坦,拒絕任何人滲入他的邏輯分析,甚至放棄友情的陪伴:與家裡人斷交,與羅素髮脾氣,對摩爾提出的學士論文要求暴怒:在挪威的小屋子裡,他只對邏輯負責,將生命的熱情奉獻給冰冷的邏輯。

「我對上帝發誓,願我更聰明些,願我最終搞清楚一切——否則我不必再活多久。」 你覺得他蔑視友情嗎?——他只是對自己負責,對自己熱烈喜愛的邏輯負責,這是他自己的道德絕對律令。孤獨時,他十分渴求友情和知音,同時,他堅信履行自己的道德。兩位摯友,亦是他最親密的親人。「愛需要缺席,唯有離開所愛之人,才有可能達成偉大」,魏寧格的話,浮現在維特根斯坦心裡。 要麼清晰,要麼死——沒有中間道路。徹底搞清楚,完美主義,尊從內心,這是他的人生信條。 風雨欲來,黑雲壓城。弗朗茨·斐迪南大公遭到暗殺,西方隱隱感到這場危機的壓力,各國勢力劍拔弩張的複雜關係被激化,死亡籠罩上空。一場不可避免的大戰,將要撕裂整個西方文明。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