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9年4月26日,奧地利維也納,一個顯赫的家庭里誕生了第八個男嬰,他老爸卡爾給他取名:路德維希·約瑟夫·約翰·維特根斯坦,家族這一代里最小的孩子。

世紀之交的維也納,正如它在歐洲中心的地理位置一樣,蓄滿20世紀歐洲文化和藝術的的歷史張力。人類思想的每一個領域,人性之光,新舊交替——納粹的瘋狂、弗洛伊德的夢、勛伯格的音樂、阿道夫的建築……古典歐洲文藝的光芒,不可避免掉入維也納這片巨大的歷史車輪,被碾壓、破壞、一文不值,同時不可避免向前邁進,按克勞斯的話:

「研究世界毀滅的試驗場」 維特根斯坦家族,鋼鐵大亨,貴族世家,富可敵國。1898年,維特根斯坦9歲,他爸卡爾已經積聚起巨大的財富,竟放棄了所有生意,轉而投資美國證券。作為那個時代最成功的企業家,卡爾意欲佔有文化,灌輸他自己的成功典範,拒絕將孩子送上維也納的學校,決心將他們帶到自己生意帝國的某處。但事與願違,隨著兩個兒子不堪壓力相繼自殺,卡爾終究放鬆了對小維特根斯坦的管教。

在老爸的影響力下,小維特根斯坦從小見識社會名流、對音樂家藝術家的創作耳濡目染,對藝術產生濃厚興趣。他很享受這種狀態:天才包圍,玩弄身邊的樂器、機器,投入到父親設好的技術興趣中,10歲,他動手做了一個可運轉的縫紉機——津津有味地玩了起來。 從小,維特根斯坦就是個乖乖仔,膽怯且屈從,被送上林茨中學做技術性的學習,脫離了特權階層的圈子裡生活。除了宗教課,他都沒有得到過很好的成績,還被工人階層的孩子們取笑捉弄。維特根斯坦,在某種側面,隱蔽了他本真的性情,促使他對自身的懷疑和追問

——坦白還是討好?面對抑或逃避?誠實,還是說謊?

沒有答案。 叔本華的意志論,是路德維希的第一個哲學來源,後來他讀到魏寧格,讀到他對康德的曲解——正如道德一樣,天才不僅是高貴的抱負,它是一條絕對律令——這深深刺激了年少輕狂的路德維希。

讀書產生共鳴,痛苦在維特根斯坦那裡,慢慢滋長。問題不斷縈繞在他腦海,自己的價值被切割的一文不值。 ——維特根斯坦自知不是天才,他不敢面對自己的聲音:「自己活在世上是多餘的」,沒有天才的本分,沒有活著的意義感,愚鈍、自卑、冷落、羞恥、不被認同包圍著他,他設法讓自己表現更優秀,同時也拒絕討好別人,矛盾,不安,懷疑,折磨了他整個青春期。

他本志在物理學,但曾經崇拜的物理學家玻爾茲曼自殺了,再後來,魏寧格也自殺了,在維也納,他被視為對悲劇精神的抗爭,對人類苦難的勇敢接受——這甚至引發了大大小小的自殺效仿。自殺陰影籠罩在維也納的天空中,活著甚至成為一種及其羞恥而懦弱的行為,這深深刺激了維特根斯坦,他的希望、理想、人生意義毀於一旦,自殺念頭不止一次縈繞在他心頭。 正如整個奧地利,歐洲中心,不安、懷疑在滋長,舊的知識論被毀壞、形而上被撕裂,絕望和希望,烏雲和曙光,籠罩在歐洲知識界上空。藝術依然欣欣向榮,但一種新的、痛苦的、毀滅性的思考,如雷聲滾滾而來。 直到22歲,他來到英國,遇到了羅素。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