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和网红城市,以休闲慢生活闻名于世,是很多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而武候祠作为中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是成都当仁不让的城市重要文化名片之一,深受游客的喜欢,几乎到成都旅游者,无不到此游玩。

而锦里则是武候祠的一部份,是一条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免费仿古街道,据说锦里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现为成都市著名步行商业街,为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的仿古建筑,以三国文化和四川传统民俗文化为主要内容。古街布局严谨有序,酒吧娱乐区、四川餐饮名小吃区、府第客栈区、特色旅游工艺品展销区错落有致。

世人都知武候祠与锦里,但却鲜有人知道在锦里与武候祠之间还有一个国军上将、川军抗日首领、四川第一任省长、重庆大学的创建者与第一任校长长眠于此,这个人就是刘湘。

刘湘(1888年7月1日-1938年),谱名元勋,字甫澄,法号玉宪,客家人,是民国时期的四川军阀,川军总司令,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四川省首任省政府主席,卢沟桥事变爆发的第二天,刘湘即电呈蒋介石,同时通电全国,吁请全国总动员,一致抗日。后来作为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兼任集团军总司令,率领川军带病奔赴抗日前线。在抗战前线吐血病发于1938年1月20日在汉口去世。死前他留有遗嘱:“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中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

这是一个充满传寄色彩的人物,他参与过护国战争,主导过川滇斗法,也被迫退居过山野,围堵过长征的红军,又组织过出川抗日,创建了重庆大学,参与了西安事变……

刘湘墓园与武候祠相邻,诸葛亮与刘湘皆有出川打仗的经历,诸葛亮六出祁山,而刘湘则率三十万川军出川抗日,较之诸葛亮无谓地率蜀军出岐山攻魏,其意义不可同日而语,于其归宿可知。1938年2月,刘湘灵柩被扶送回川,蜀民哭声震天,争相迎送,十里长街,万人空巷。诸葛亮则远葬在汉中勉县定军山下。

刘湘灵柩被扶送回川后,其陵墓选址于成都南郊,紧邻武侯祠惠陵旁,作为一代军阀,其墓园由建筑专家杨廷宝仿南京中山陵园形式规划设计。墓园内修旌忠门(三阙),立神道碑(碑亭),建纪念亭(多角亭,毁于文革),浇铸刘湘铜像(1949年前后已不存)。

刘湘墓园于1938年动工,共耗资140余万大洋,历时四年,至1942年1月墓园落成。陵墓建成后就被辟为“甫澄纪念公园”。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由成都市市长批准,政府出资2.5亿元(旧币)整修武侯祠和刘湘墓园,对刘湘墓园的全部宫殿式房屋进行了油漆、粉刷、彩绘、修补和整修;同时培修了大门外到大门内直至果园的道路以及部分墙垣。并扩挖了刘湘墓园内的池塘。

整治后的刘湘墓园与武侯祠合并为南郊公园。六十年代受世年共知的原因,被挖掘墓圹,凿砸墓冢,破毁棺椁,焚烧尸骨,刘湘墓遭到彻底“革命”,严重破坏。直到1974年,当地才重新成立武侯祠文管所,武侯祠与南郊公园分治,刘湘墓地属南郊公园管辖。

1985年,为配合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四川省政协、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建议整修刘湘墓,重新树立墓碑,至1999年底,基本恢复了刘湘墓原貌。后来,武侯祠与南郊公园合并,刘湘陵园则成为武候祠的一个附属免费景点。

现在的武候祠和锦里都成了成都的著名景点,里面的游客也人流如织,但作为与之相邻的免费景点——刘湘墓园则冷冷清清,对于刘湘一生,蒋介石曾有评语“川故主席刘湘兼绾军符,历膺疆寄,翊赞中枢,忠贞自矢”。而著名文学家郭沫若特为其作挽联一幅:

治蜀是韦皋以后一人,功高德懋,细谨不蠲,更觉良工心独苦;

征倭出夔门而东千里,志决身歼,大星忽坠,长使英雄泪满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