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藏岩初体验(03/09/2014)___


而我们的文创村落,似乎也只有在向晚时分,当民众徒手加盖的铁皮质地逐渐隐身黑暗,才能在过滤后的肌理中想像它潜在的爆发力。

 照片 2_1  

(闹岩宵-2014宝藏岩灯节展览一景)

昨天在高铁上奔回台北时,意外地一位朋友相约至台北市耳闻许久的文创村落看灯光装置展。

这位朋友对于美学评论向来犀利。 而他所经营家饰品牌,也为台湾的家饰市场,带来一种新的思维。 在穿梭于上上下下的曲折阶梯后,我们看了彼此…想著,是否向来鼓励有机发展的艺文村落的发展方式,就仅能如此?

 

对于形塑在地特色,社会中似乎就是弥漫一股社区参与的方法。 素人参与改建就是展现一种与开发商大动作如ctrl+c 然后ctrl+v设计手法的批判态度。

 

是否有其他的可能? 纽约的HIGHLINE再度被我们提及。 同样是由在地居民发起的保护城市纹理的行动,为何保留后的涟漪经济效应及美学成果展现如此迥异?

 3249173796_b410e56667_b  

(图片来源:http://www.ntimm.ca/_/the-old-high-line-nyc/)

在HIGHLINE 的保留企画中,两位新闻及纯艺术出身的在地领袖发起的是一个有远见的国际竞图。 希望借由专业建筑与景观建筑师的想像,对这个已荒废一、廿年的铁道,在杂草夹缝丛生的现况中,提供一个城市公共空间的其他可能性。

一样是极度低调的微型设计、一样是原先被政府单位视为城市发展毒瘤的旧城市肌理,呈现的结果却是完全不同的完整度与远见。 也成功带动衰败区的经济价值提升与转型。

而我们的文创村落,似乎也只有在向晚时分,当民众徒手加盖的铁皮质地逐渐隐身黑暗,才能在过滤后的肌理中想像它潜在的爆发力。

一座座装置艺术,似乎从作品文案中总能比实体呈现更能探究出意图中的创意高度。 实际的作品呈现,却难免与学生时期劳作课般的随意联想。

 

城市的发展, 在top down 与bottom up 的徘回中,其实很难说个谁是全然对错。 关键在于参与者的美学素养及想像力的高度与远见。 当我们已生活于一个体质先天不良的城市里,对一个有品质的规划,是否能在top 与bottom 上下之间取一个平衡点,才是我们城市能摆脱小确幸思维的关键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