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全新雅閣,為什麼只用備受爭議的1.5T,而不引進國外的2.0T加10AT呢?

還有明年要上市的全新天籟,據說也不會用2.0T了。車企為什麼要這樣做?


瀉藥。

因為不僅不好賣,還影響普通用戶的滿意度。

曾經賣過兩款高性能版車型,一款高爾夫GTI,一款明銳RS。

簡單來說,如果一款車有高性能版,那隻會遇到兩種情況:

  1. 沒人買,走不了量。
  2. 非常影響普通用戶的滿意度。

總結成兩個詞:一個比例、一個對比。

其一,比例是賣不動的核心,因為高性能版屬於真的窮人買不起,富人看不上。

經常看到很多人說GTI網上有很多啊,其實認真看,活躍的永遠是那幾個。真願意花25萬買高爾夫的少之又少,絕大多數人買車就是家用。

一家店2個月有一個來看高爾夫GTI就非常牛逼了。我還在賣車的時候,高爾夫GTI的省庫存平均300天以上,全是超長庫齡。明銳RS更慘了,庫存到不得不上牌,最後公司虧了6萬賣了。

其二,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高性能版其實很影響普通用戶的滿意度。

最典型的就是一汽大眾,一汽大眾要求4S店展廳必須擺一輛速騰GLI或者高爾夫GTI的,還要放在最顯眼的位置,目的是為了提升形象。

但是現實是用戶感受到了巨大的落差。

舉個更通俗點的例子,你去一家平民拉麵店,招牌上有4種面可以選,其中15元素麵、18加青菜,20加滷蛋,而最顯眼的位置是50元的加牛肉加海鮮的奢華拉麵。

你問老闆為什麼這麼弄,老闆說我是要讓你感受我們品牌形象,而且有個一年不見3回的老饕最愛吃,所以我就放在最顯眼的位置,讓他知道我有多關心他。

清楚這個邏輯的可笑之處了吧?

而且買15元素麵的客戶真的感受到品牌形象了嗎?

不會,他只是無比清楚的認識到自己吃的有多簡陋而已,上心的人還會吃的索然無味。

所以高爾夫為什麼以前即使到高配,都有客戶在吐槽配置低,因為對比太明顯了啊。

客戶只要進店都會去GTI坐一下,因為它最酷最帥啊。回頭一看自己買的,少了大包圍,少了U型燈,少了戰斧輪轂,真羨慕的少,真鬱悶的多。

尤其到交車的時候,經常聽見客戶小聲埋怨GTI不是有這個嗎,才多少錢,怎麼我的連這個都沒有。

這種有相關性,但沒有可比性的配置布局,對普通只想家用的客戶買車感受是極差的,所以現在廠家鬆綁4S店展車布局後,你基本看不到高爾夫GTI放進展廳了。

而這兩種情況的結合就是這車既賣不出去,然後你到4S店又看不到車,最後只會買的越來越少。廠家一看賣不掉,算了,不賣了,交給平行進口車吧。

不過在我眼裡,這才是合理的賣車方式。


誰說不引進了?光寶馬就傻乎乎的引進了125,m135,m235,335li,335gt,435,550gt,650,35i的x3、z4(還有烈焰版),50i的x5,x6,結果呢 ?♂? ,現在三系只有330,也就是328,新x3上市直接就沒提供六缸版本。我要是車企老總我也不理你們這幫鍵盤俠


上一代邁騰2.0t的銷量只佔邁騰總銷量的百分之5,這還是在1.8t配的7速DSG有明顯缺陷情況下的銷量。CC1.8t和2.0t價格差只有1.5萬,落地快30萬的車,差1.5萬肯定上2.0啊,動力更強不說,6速濕式雙離合DSG質量隱患也小的多。但實際情況買1.8t的還是佔百分之55左右,國內老百姓對價格敏感度比想像中高的多。所以對有些明知道銷量不高,還是要引進高配車型(或小眾車型)的車企且行且珍惜吧。


舉幾個我自己經歷的例子吧。

這個遠不是鍵盤俠們想的那麼簡單,也和什麼市場歧視無關,沒有廠商會和錢過不去。


幫一個超小眾超跑設計動力總成,就是那種計劃產量只有上百輛的超跑。

可能大家都聽說過汽車的「高溫」,「高原」還有「低溫」測試吧,就是保證這個車在國內賣出去之後不論跑到東北黑河,新疆吐魯番還是西藏拉薩都可以正常工作。大多數車上市前至少會經歷兩輪這些測試,但是因為環境限制(畢竟一年只有一個冬天夏天),所以特別耗時耗力耗錢。

然後這個小眾超跑說,為了省時省力,我們主要是去測極端高溫,但是低溫部分不需要那麼嚴格,或者說測得溫度不需要那麼低。

原因很簡單,我們這款車的主要目標市場就是中東。。。


我們有一款歐洲的車計劃在國內上市,然後在項目管理中有一大筆錢計劃在了油品測試上。

不是歧視,從技術應用角度國內的油品就是比歐洲差很多,所以一款新的發動機在國內搭配新車上市,不僅僅要通過排放測試,發動機本身還需要通過「bad fuel(低質量油品)」的測試和重新標定。

否則,很容易在中國市場導致發動機可靠性和耐久性的問題。


我們幫國內主機廠設計了新的變速箱控制軟體。這個變速箱硬體還是完全一樣的,只不過軟體進行了更換,很多售後診斷的內容都不一樣了。於是這個國內主機廠就要重新培訓他們所有售後工程師和所有4S店的相關維修人員。

說得通俗些,你把車拿去4S店做維修的時候,他們都會通過OBD口讀取一些軟體的診斷信息來判斷具體哪個零部件出了問題,出了什麼問題,然後會有具體的指導手冊來告訴4S店的維修工該更換哪個零部件。發動機和變速箱的型號或者供應商換了,或者僅僅是軟體換了,都會導致這些故障診斷內容以及實際維修操作的變化,當然零配件的採購也會不一樣。

所以說其實4S的維修特別呆板機械化,除了那種純機械的問題,現在大部分故障修理只不過是:

通過OBD讀取故障碼和具體故障 ----&> 然後按照指導手冊來更換相對應的零部件而已

通過這個例子我想說的是,每多一款發動機或者變速箱,甚至是每有個全新的軟體,不僅僅是產品不同了,所有的售後服務,支持,零部件的採購都要升級。。。


在中國引進一款性能車或者某款車的高配版本,別說生產本地化了,這個需要考慮的因素就太多了,哪怕僅僅只是進口,都有相當多的問題需要考慮和驗證,比如:

  • 針對歐洲用車環境所設計的零部件在國內的用車環境還有油品質量下是否適用?
  • 在銷售和售後網路上該怎麼布局?會增加哪些額外的售前售後成本?在零部件採購和倉儲上又該怎麼規劃?
  • 在越來越嚴格的排放法規下如果賣過多的大排量車是否有平均排放風險?要知道歐洲賣的最好的大排量高配還是碳排放低得多的柴油車。

這只是我這個狹隘的層面上明顯看到的一些需要考慮的問題,一款車引入新市場所需要的規劃遠遠不止這些。所以你看豐田在歐洲,那些國內的熱銷車基本沒有,SUV基本沒有,就是在賣普銳斯和雅力士,思域這樣的小車。同樣的福特在歐洲的車型也遠沒有美國那麼「大」,那麼「高配」。

沒有車企會和錢過不去。雖然德國人還是喜歡在歐洲做生意,用他們自己的那套DIN標準和規範,雖然德國工程師各種抱怨中德文化差異,但是車企上層這些年都在推國際化,誰也不敢輕視中國這個財神爺。

但是,任何生意都講究利潤,講究是否會入不敷出。不說本地化生產,在國內引進進口高配版本,或者進口性能車,成本隨便都是億元級別的,結果鍵盤俠說說又不買,線下勞苦大眾又不是目標群體,難道車企就活該賠錢賺吆喝么?


還記得9代思域SI嗎?

當年新車20萬不到的價格,2.4L vtec+手動擋+限滑差速器,207匹。少有的引進並且國產了的性能版,本田也是試水,如果這代SI買的好,下一代SI還可以繼續引進,甚至引進type-r也不是不可能的事。為了避免尷尬,東風本田還宣布限量生產6800台

可是尷尬的事情還是發生了,2014年7月上市,14年11月生產了420台,後期降價18萬左右就可以落地,居然活生生的賣到了10代新思域上市,至於它是什麼時候停產的,沒有人知道。

這不就是題主說的高配版本嗎?也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台好車,從它變態的二手車保值率就可以看出。沒事故沒改裝的素車,分分鐘買的比新車貴,可能這就是失去才知道珍惜吧……

為什麼不引進?

怕尷尬啊!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