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吴晨/文教育之所以成为太多人纠结之处,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人工智能加速颠覆未来的冲击,让我们担心,今天给孩子的教育,根本无法让他们应对明天巨大的未知。教育给予他们的知识与技能,可能因为明天机器对大量工作的取代而变得分文不值。另一方面,当下的教育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让我们反而有了选择困难症。公立还是私立?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出国还是高考?每一条都有支持和反对的理由。

对未知的恐惧,对道路的选择,往往让我们迷失了方向,忘却了教育的初衷。

不如反向推导:到底是什么特质,让人之所以为人?我想,这才是教育的第一要义。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我们都需要把孩子塑造成为一个能够应对复杂环境的人,一个成熟健全的人。

人最大的特质是社会性,人是社会人,是群体的参与者。人类从游牧采集狩猎到逐渐定居开始农耕生活,社群变得越来越大,从小的部落,变成乡村,市镇,乃至国家。可以说人是最社交的动物。

因此,教育首先就应该把孩子培养成能够非常好融入社会的社会人。融入的技巧无他,最基本有两点:第一是学会倾听,第二是学会交谈。

倾听,就是有好奇心也有耐心去听取别人的叙说,承认自己的无知,承认每个人都可能知道一些你并不知晓的东西。交谈,则是人与人有效沟通的基础,是变得日益复杂的群体中最基础的纽带。交谈需要有一个讲者,一个听者,两者之间的角色是经常互换的,交谈是互动的。交谈的对象既是你的合作者,又是你的挑战者。之所以说是合作者,因为他在倾听你的叙述,他在意你说的东西;之所以说是挑战者,则是因为他同时会对你的观点进行批驳、质疑,给出不同的见解。

这种在意、这种质疑,恰恰是重要的反馈。得到他者的反馈是让人类拥有健康心智的前提,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让孩子得到来自各种不同人的反馈,从别人的反馈中成长,推动他们融入社会。

学会倾听是为了更好的交谈,两者都有一个预设的前提,那就是讲者与听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而这恰恰是一些教育所忽略的,尤其是那种更强调灌输,强调自上而下训导的教育模式,它要求听者记忆、背诵、默写,却很少在意听者的反馈。无法形成说者与听者之间倾听与反馈的循环,一方面会让孩子对灌输的东西产生反感,出现“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无助于培养他对知识的梳理吸收,以及在这种梳理和吸收基础上提出问题的能力。

倾听和交谈也是讨论和辩论的基础。辩论与鸡同鸭讲的吵架不同,可以也需要被培养。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就建议,如果两个人只会争吵而不会辩论,那么确定一条规则:每个人在叙述自己的观点之前,必须准确复述对方的观点。

罗杰斯建议的规则,要义就在于首先要求学习倾听,训练每个人在辩论之前通过倾听去了解别人的想法,而复述则是概括的过程,对对方观点梳理的过程,也是理解和剖析的过程。当一个听者真正做到了倾听,他也许会被别人的观点所感染;如果他能准确概括对方的观点,他就能看到其中的价值;如果他仍然持反对意见,也能更好地表达反对的理由。

讨论和辩论,归根结底是思辨能力的基础。思考、思辨,是人与机器最大的区别。思辨就是自己大脑中两个甚至更多观点的交锋。好的思辨,需要你既是一个仔细的听者,又是一个清晰的讲者。因此,学会倾听,学会交谈是培养一个人思辨能力的基础。

所以,好的教育,可以从培养孩子倾听,和孩子平等地交谈开始。

(作者系《经济学人·商论》执行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