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的會考府、軍機處、密奏制度、祕密立儲等制度成功地利用集中了中央權力,而雍正也成爲兩千年來皇權最集中的君主。

  雍正帝胤禛,複雜而矛盾的統治者。從雍正封爲雍親王做“天下第一閒人”,不參與帝王之爭到繼承帝位後雷厲風行的政治改革,雍正一直保持自己嚴格、果斷的行事作風。繼承帝位之前,他誠孝皇父、不私營結黨、友愛兄弟、大度包容,這些行事作風,贏得父皇康熙的青睞,爲以後在衆多皇子中脫穎而出繼承皇位奠定了基礎。而繼承帝位後,雍正消除異己、分化瓦解諸皇子集團、剷除政敵朋黨,並設立祕密立儲制度。同時,成立軍機處,皇帝乾綱獨斷,既不容皇帝大權旁落,也不允許臣下阻撓旨意。周汝昌對雍正的評價是:“遠比別人野心更大,居心更險惡,手段更巧妙而殘酷的政治陰謀家。”

  但不管怎樣,雍正都是一位勇於革新、勤於理政的傑出政治家。創新政治,讓康熙晚年留下的政治弊端一掃頹廢風氣,使吏治澄清、統治穩定、國庫充盈、人民負擔減輕。用現世的眼光重新評價雍正,則爲:“雍正聰明好學,具有綜理政務的才智;雍正具有剛毅的性格,但又性情急躁,殘忍無情;雍正具有政治抱負,決心實行改革;雍正的思想和性格,產生了他雷厲風行的作風。”(出自馮爾康《雍正傳》)

  圖片來源於網絡

  ━ ━ ━ ━ ━

  新皇上任,立志中興

  盛世繁華的背後往往掩藏着巨大的危機。康熙一朝,聖祖玄燁帶領龐大帝國縱橫捭闔,威震四夷。但“太平盛世”局面滋長了晚年康熙“政寬省事”思想,好大喜功,沉溺於阿諛諂媚。朝野上下,虛詐、迎合、粉飾、浮飾誇等腐敗之風嚴重氾濫。吏治的昏暗和貪腐漸盛之風時刻蠶食着帝國的根基。從歷史的角度審視,兩條路擺在大清朝的前面:迅速衰敗或者中興。此時,繼承皇位的雍正,利用他獨有的政治手段,爲大清朝選擇了後者。歷史選擇了雍正,雍正選擇了中興。

  據載,雍正接手的大清家底只有800 萬兩白銀,相當於現在的16 億人民幣。國庫空虛至極,可大小官員卻沒工夫憂患國家,依舊終日中飽私囊,以爲沿用阿諛之術討好新主子就能矇混過關。可他們遇到的是年富力強,致力重整大清同時又異常勤政的雍正皇帝。

  擁有“工作狂”稱號的雍正,登基伊始就出招整理朝綱。派出中央巡視組,人員皆爲省部級,爲官清廉,同雍正有同樣的改革創新意識,由雍正直接領導。巡視組每 查處一官,就地免職,從巡視組中挑選一人接任。而雍正打擊貪官的方法是,“先折掉貪官的翅膀,再拆他的骨、吃他的肉,讓所貪之物全部吐出來”。也就是清理貪官的外圍,沾親帶故的親戚通通先行打掉,最後再收拾貪官。

  爲了更好地整治腐敗、貪污之風,雍正設立了“會考府”,也就是中央審計署,專門審查各部院與地方的錢糧奏銷。以往部委吃拿卡要,地方行賄銷窟窿。到了這裏只聽雍正一人的,誰虧空的窟窿誰賠償,捂住蓋住的,還上的還好,還不上追不回的,那麼對不起,殺頭、株連九族種種刑罰等着你。雍正時期,戶部虧空350 萬兩,歷任的尚書、侍郎等全部排隊分攤,最後被追回。即使是雍正的弟弟也沒有特列,雍正十二弟履郡王允祹曾主管過內務府,在追索虧空時,還不出錢,被迫到處借錢、變賣先皇賜的寶物。

  隨着高層權貴圈地嚴重,失地農民大量增加,長久沿襲的人丁稅難以徵收,致使各地錢糧虧空嚴重。如此一來,極大威脅皇權的統治。雍正決定實行“攤丁入畝”,即人丁稅併入地畝,取消按人頭納稅,而是按實際地畝數納稅。“攤丁入畝”的原則是,照田納稅,多地多納,少地少繳。如此,地主就要多上稅,失地農民可以不上稅。這是縮小老百姓貧富差距的一個正確改革,將地主階級的利益分給失地農民,取得了民心,穩固了政權。同時雍正還推行新政“火耗歸公”。地方在徵收錢糧時,往往以損耗爲名,擅自額外增加徵收數額,無形中加大了百姓的負擔。“火耗歸公”實行後,將額外徵收的各種損耗全部充公,成爲法定稅款。除地方正常開支外,其餘作爲“養廉銀”用以提高各地公務員收入,算是高薪養廉。

  撰文 | 王永勝

  文章來源 | 深讀文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