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你是一位春秋时代位高权重的大夫,在礼崩乐坏的时代,按照君子们的军礼指挥一场贵族式的战斗,会是怎样一种人生体验呢?别急,这份穿越指南可以帮你走上人(bu)生(gui)巅(lu)峰。

一.朝议与谋划

在宗庙或者朝堂上决定出兵征战之后,为了出师有名,你和国君需要为出兵寻找借口。春秋时代的战争主要是诸夏诸侯间的内战和诸夏对蛮夷的战争。

前者的借口主要是以下几类:讨伐无礼的,不尽待客之道的诸侯,比如重耳即位后,就援助了以礼相待的宋国,讨伐无礼的曹国;诸侯盟主间的争霸战,比如宋楚泓水之战,晋楚城濮之战;惩罚叛变的属国,比如多次改变阵营的郑国,就屡次遭到晋国和楚国的讨伐;帮内乱的诸侯国继承人夺回君位的平乱战争,比如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回国,宋襄公拥立齐孝公,以及诸侯国内大家族间的火并,或者国君与权臣间的斗争。这些战争的终极底线是维持由强国主持的国际秩序,霸主的称号是"伯",就是兄弟诸侯间的大哥,大哥需要做的是维持秩序,而不是随意吞并中等和较大的诸侯国。

对外战争则往往是打着拥护周王室,援救弱小诸侯,鞭笞蛮夷的旗号,比如齐桓公救卫国和燕国的战斗。在战斗中不需要遵守十分繁复的礼仪,可以进行更加机动灵活的战阵指挥。对于戎狄系的部落,你可以对他们发动灭国战,对这些周边民族实行兼并,犁庭扫穴。

二.战前仪式

庙算是战前的决策方式

在确定了征伐对象之后,按照礼仪,你的主公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首先要向天帝祭祀,其次祭祀土地之神----社神,然后由祝官将祭肉分给国君,你以及其他大夫;接下来,主公要带着大夫们要向宗庙里的历代祖先祷告。在事关生死的重大战役之前,或者被迫放弃国都时,祖先牌位以及其他宝物要被暂时迁出,随军出征,迁牌位时将牌位载于车上。如果祖先牌位被对手夺取,就是莫大的耻辱了,所以祖先牌位一般由公族亲卫或者精锐的贵族私兵守护。战争结束后仍需将牌位送回祖庙,并将出征的情况汇报给祖先。

蓍草茎,春秋时代的占卜工具

最后,如果是远征陌生的外邦,还要向战场附近的山川神,比如(黄)河神,洛水神等神祇献祭。楚国在北战中原时,就多次祭祀河神,楚国将领还梦见过河神来托梦,预言战事的进展。由于古人容易将不利的灾害和气候变化归咎于神明发怒,进而在全军中引发巨大的心理恐慌,所以祭祀地方性神明是必不可少的。按照周礼,你要进献主要的祭品是牛羊猪,还有青铜礼器,贵重的裘皮,玉璧,圭,石刻等宝物。

河伯,传说中的黄河之神,也是华夏先民们的祭祀对象

在祭拜了一系列神明之后,国君就要举行命将之礼。在宗庙里,受命出战的你身着隆重的礼服,从国君手里接过信物:象征王权和杀伐之权的斧钺。接受了祭肉和作为将领的信物,就意味着要披坚执锐,誓死决战了。随后,你命令贵族军官们领取甲胄,盾牌,弓弩和箭矢等比较精良的装备。随后,你还要监督官吏,工匠等人,修缮甲胄,打造战车,磨砺兵器,为军队的训练作最后的准备。

集结大军

在宗庙中谋划战事,预估成败,这一过程被称为"庙算"。不过到了东周时代,推算工具由殷商时代的龟甲占卜,变成了更加理性,侧重人事的合理化推演。在东周时代,有识之士们很早就认识到,决定战争胜负的不仅仅有宗教和心理因素,还有人为因素:统帅的才能,贵族的武德,还有民众的向背,以及综合国力的强弱。著名的曹刿论战里曾提到:仅仅给天神献上足够的祭品,神明是不会赐福的;只有国君忠于职守,公正执法,能得到百姓的忠心,才具备作战的条件。这一理性论述,代表了当时贤士的普遍看法,也预见了未来的时代风尚。所以在春秋时代,军礼是宗教传统和科学经验,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有机结合,你会发现,有些军礼不是过时的迷信表演,而实战军礼的实践者中,不乏武德充沛之士。

三.军事训练

春秋的战争

在初步集结起来源复杂的军队之后,你就要组织军事训练了。西周时代,这种训练被称为"大搜礼":有四季的小习武, 还有三年一度的大练兵。4个季节的训练项目是根据不同季节野兽的不同习性制定的,其中秋冬季节的训练比较重要。由于秋季已经完成了农业收割,土地平旷,天高云淡,而且草木萧条,鸟兽难以在山林中藏身,此时狩猎比较容易,也可以捕捉猎物补充肉食;而秋冬季节也是猃狁入侵的多发期,很有进行军训的必要。

春秋贵族,战车是他们驰骋沙场的重要装备武器

军事训练的第一步就是教战士们识别旗号。一个春秋时代的大国,其军队往往由公族军队,贵族私兵,乡氓组成的部队,盟友诸侯的军队,以及蛮族部落的援军。要统一调度这些人马,就需要教不同来源的人马熟悉号令,识别旗帜,否则数目庞大但纪律散漫的军队就是一群乌合之众。接下来就是操练士卒的进退,以及方阵的队形还有配合。接下来是构建猎场的栅栏,确定大军围猎的范围,随后由中军统帅下令出击,军士们前去猎杀野兽,在猎场周围还要布置人马,防止野兽逃离猎场。在战士们得到猎物之后,还要像进献俘虏一样,贡献一部分牲畜用于祭祀。

而到了春秋时代,由于战争多发,一年四季有可能在战斗前进行"搜礼",为大战做准备。有时候,将领会选择军训地点,作为对敌人的政治威慑:将矫健的战士置于前列显示威武,整顿全军的阵型,使士卒分辨旗帜,识其归属, 听熟鼓号,为正式作战做准备。如果你的军训规模足够浩大,对手有可能会放弃作战,或者暂避锋芒。

四.战前侦查

如果在展示了强大实力之后,敌人依旧没有求和的意思,那么就要先扎下营垒,构建壁垒和壕沟,准备开战了。你需要指派有经验的官吏侦查战场地形,开展"听声","视日"与"望气"等侦查活动了。这些活动的本质,是最早的军事地理学实践。

秦风-秦风无衣是先秦时代的主要军歌之一

1.听声

听声的习俗起源于商代,见于甲骨文记载,主要是通过敌我双方的战吼声和军歌声,判断士气和人心的情况。例如管仲改革后训练出的齐军,以乡里为单位加以组织,同一单位的战士都是同乡,使用相通的语言,在夜间以乡音识别彼此,可以减少士卒恐惧与混乱,有利于维持军纪。如果将士同心,号令传达的十分迅速,那么全军的口号就会十分一致,如果敌军军纪不佳,人多口杂,士气低落,那么军营中的声音就比较嘈杂。到了楚汉战争时代,四面楚歌其实也是很好的运用歌声,打击对手士气的例子。

四面楚歌是对楚汉战争中听声的一次妙用

除了战歌与人声,风向也属于听声的考察项目。春秋先民在农业劳动中,逐渐认识到四季有来自不同方向的风, 比如冬季盛行北风,所以他们用歌声的音律,将强度,温度,湿度各有不同的风标记出来;四季的风在空寂之时,发出的自然声也有细微的差异,这对于农业民族的男耕女织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所以放歌的作用,是用歌声与风声的共鸣程度来判断风向,进而为军事行动提供参考。如果己方军队位于上风向,那么对手在放箭时,就会受到风向的干扰。

2.考察水土

禹贡对于九州水土的划分

除了风向,对于水土环境的考察,则需通过"相地"来判断。先秦时代,古人已经意识到了南北方的水土环境差异。地理考察著作《禹贡》就对九州的土地,按照土壤性质,山川分布以及物产情况,分出了9类土壤,晏子的"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就是对南北方水土差异的精辟概括。长途远征,意味着人马要离开熟悉区域,并且食用外地的水源和草料。但这一适应过程存在风险,可能会引发牲畜的非战斗减员。所以楚国大夫屈瑕曾告诉管仲:齐楚两国距离遥远,就算两国人放走各自的牛马,都碰不到一起。南北方的牛马走不到一起,说明各自的牲畜只会在比较固定的草场和山区活动,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而普通战士在陌生国土上作战,很容易将水土不服,归咎于敌方山川神与祖先神的干扰,所以科学考察水土,并提前做好相应的防疫措施,对于诸侯作战十分重要。

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膑兵法竹简

除了土壤,水源也是考察的重要内容。根据《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总结,野外行军扎营的基本原则大致是:占据向阳,通风,水草丰茂,粮草充足的区域,有利于保持士兵旺盛的斗志,而且有利于维持营地卫生,军营中不容易发生瘟疫;在河流沿岸扎营布阵,最好占据水质清冽的河流上游或者高地,这样可以预防敌人的水淹与投毒;在沼泽地区,要避迅速通过多盐卤,潮湿的地带,否则容易造成战马和战士的疾病;如果迫不得已被迫与对手开战,也应当背对树林或者山丘,防止对方的包抄。

老马识途来自于齐桓公的征战

比如齐桓公在出征山戎,灭孤竹国的战役中,大军在野外一度缺水。大夫公孙隰朋告诉齐桓公:蚂蚁习惯在潜层地下水附近筑巢,它们冬天向阳而居,夏天背阴而居,依据蚂巢挖掘,就能找到水源;公元前559年,晋悼公带领13诸侯联军远征秦国,深入秦国腹地,一直打到泾水岸边,迫使秦人在泾水上游投毒,引发联军的非战斗减员。

3.对气候的侦察

"望气"和"视日"听起来比较玄乎,看起来是巫术,其实来源于对气候,云雾,烟尘,还包括鸟迹的观察,并借此判断对手的动向。《左传》里多次记载了侦察者对鸟迹的识别:公元前666年,楚国的令尹子元带领600乘战车北上围攻郑国。郑人故意打开城门,使用了最早见于记载的"空城计"迷惑楚人。楚军又得知晋国,宋国,齐国正赶来救郑国,于是以牙还牙,使出了反向 "空城计":当天夜里,楚人故意不拆营寨,留下完整的营火和旗帜。但全军连夜撤退。第二天,郑人侦察者发现楚军营寨上有乌鸦盘旋,这说明营地已经走空,鸟类不受惊吓,才敢在营地附近活动。基于同样的原理,如果树林中有许多鸟类受惊而出,说明山林中有不寻常的动向,守卫者需要提高警惕。

望气有一定的现实依据

云雾与晦暗的天气有时会干扰军事行动,但也可以被有心人利用。公元前575年夏6月30日,在晋楚鄢陵之战中,楚军为了防止晋军发挥出战车优势,于是趁着清晨天色没有全亮,全军迅速进逼晋军营垒,占据有利地形列阵,迫使营垒里的晋军填平营地里的锅灶和水井,为军队争取机动布阵的空间。而车马与人马扬起的烟尘,本身也是判断敌军行动的有力依据之一,还是鄢陵之战,楚王和大夫伯州犁就在巢车上远眺晋营,通过扬起的烟尘判断晋人每一步的行动。

巢车,古代的瞭望设备

综合运用"听声"和"望气"等技术的经典战例,是齐晋平阴之战。公元前555年夏,晋国率领12国联军大举伐齐。齐军在齐灵公的指挥下在平阴设防。晋军决定以主力与齐人对峙,派出鲁国和莒国的偏师,沿着沂蒙山区直捣齐都临淄。在正面战场上痛击齐军之后,晋国司马一面清除战场地形上的障碍物,还在险阻之地竖起旗帜,稀疏地布置守军。为了迷惑对方,晋人让战车兵在车右的位置上安防假人,让车左驾车,还在车后拖上木柴,用战车制造的烟尘,制造出军队人数众多的假象,使登高远望的齐灵公心生畏惧,带军后撤。齐人撤退之后,晋国乐师师旷两次发现,齐军壁垒上有乌鸦活动,而且发出轻松愉快的声音,齐国战马没有发出行军时的嘶鸣声,说明齐军已经连夜撤退了。

平阴之战,齐国人在瞭望晋国人的营地情况

当年冬天,楚军北伐位于中原的郑国,但是遇到了冬雨天气,后勤人员因为恶劣气候死亡惨重。晋人听说后,晋国音乐家师旷安慰国人:不用担心,我对北风歌唱后,又向着南风歌唱,风向不利于楚人,楚军必败。董叔也附和道:晋人习惯北方的气候,而楚军违背时节,在严冬北伐,必然不利。师旷正是通过歌声在空气中的传播,判断出时令风向是偏北风,有利于北方的晋国,但却不利于来自湿热南方的楚人,所以即使楚军大举北上,也会因为不习惯严寒的北国气候,而遇到惨重的减员,更不提晋国有黄河和太行山这样的自然屏障可以依托。

南方的楚人很难在短期内适应北方气候

五.致师挑战

在完成了战前的你进我退,揣测对方意图之后,两军终于稳定下来,对面扎营。在正式对决前,你和对方的贵族武士们会以战场为竞技场,进行精彩的个人武艺展示,这一过程称为"致师"。

"致师之礼"是战车挑战,一般以三个贵族为班组。御者居中,善射勇士手持弓箭,立于车左,擅长近战者执戈与盾,站在车右。御者驾车到敌军阵前,迫近敌人营垒时,射手可以放箭杀敌,然后车右下车,手持剑盾戈,呼喊着杀入敌人营垒,生俘敌人或杀死敌人,取其左耳后还车;与此同时,御者需要抓紧时间,整理车马调转马头,在车右完成任务之后返回本阵;遇到敌人追击时,车左负责用弓箭射杀敌人。

余勇可贾来自于齐国的勇士

这样的武力展示,可以作为全军的先锋小队。在公元前597年的晋楚邲之战中,楚军有过一套堪称典范的致师表演:楚国勇士乐伯,许伯,摄叔乘一辆战车出击,按照上面的流程,分别进入晋营中厮杀;顺利地挑战敌军后,晋人派战车分左右翼包抄三人,乐伯左右开弓,既射马,又射人,使得晋人无法将其合围,最后得以顺利地返回本阵。后来为了回击晋国大夫赵旃的挑战,楚庄王带领亲卫队的30乘战车追杀赵旃,进而带动了全军的突击。一鼓作气的楚军在国王的带领下,击破了畏葸不前的晋国中军与下军。

对于个人而言,致师可以极大提升名望,积累功绩。公元前589年的齐晋鞍之战中,齐国勇士高固挑衅晋军,他冲入晋军营垒后,举起石头投掷晋人,用不拔剑的作战方式展示蛮力,同时表示对敌人的侮辱:你们不配死在我的剑下。在夺取一辆战车,并擒获俘虏归来后,高固扬言:"缺乏勇气的人可以来买我的勇气",为后人留下了"余勇可贾"的美谈。

6. 野战

春秋时代的激烈野战

到了即将开战的时刻,你需要列阵了。在排兵布阵上,多数时候,春秋时代的军队会排成中规中矩的三个军阵进行。一般由你带领精锐部队位于中央方阵,战争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锐部队间的较量。两翼有时是附属国或者蛮族提供的军队。在常规情况下,阵型严整的一方,可以击败队形有纰漏的一方。某些国家比如楚国发展出了五阵的行军队形;除此之外,在吴国崛起和吴越争霸中,吴国人还使用过阵后的后备方阵和阵前的诱敌方阵,预示了战争的激烈程度与专业程度大为提升。

完成了布阵后,你组织全军,进行庄严的誓师,表明己方是出师有名,是为维护王室,讨伐戎狄,或者平定祸乱而来,并当着全军将士的面宣布各种级别的奖惩措施,并一再申明会严格执行所有的手段。

作为主帅的你发现,你的车右,也就是战车上的贴身卫士,穿着和你同等规格,而且比较类似的铠甲。这是因为在关键时刻,如果你的战车深陷重围,难以脱身,那么你需要收起主帅的旗帜,你的车右会留下来拼死杀敌,帮助你脱离重围,或者代替你受俘。这样的勇士往往能得到敌我的敬畏。在鞌之战中,齐国国君的车右逢丑父与主公换下甲衣,并代替主公被俘虏,骗过了晋人。后来因为忠心,而免于死于晋国人的剑下。在撤退时,你会乘坐提前准备好的轻车离开战场,重整旗鼓。

战车是当时战场上的主要冲击性力量

战斗往往以车战开始,随后步兵填补战车打开的缺口,大举前进。由于各国的约战地点是邦国边境,所以战场又被称为"疆场"。由于各个诸侯国同属于周天子的家天下,所以在大诸侯国和中等诸侯国之间,战斗往往以迫使对手屈服为目的进行,而不求将对手斩尽杀绝。

车右作用很重要

在交战的激烈间隙,旗鼓相当的两军中往往有互相熟悉的贵族,他们彼此会行礼,赠送弓箭,美酒等礼物,表示勇士间的惺惺相惜。对于敌方的勇将,甚至连国君都不忍心加害。比如在齐晋鞌之战中,齐顷公的御者说,晋军的韩厥是气度不凡的君子,快去射他。在见识了韩厥的勇猛后,齐顷公表示:"明知对方是君子,怎么还能去射他呢?"说完便一箭射倒了韩厥的车右。

车右的铠甲和主公的铠甲往往看起来十分类似

七.结局

在战胜之后,你需要给主公报功,并献上战利品与俘虏,最后还要在青铜礼器或者石刻上记载胜况,最后还要归还随军出战额祖先牌位。而到了春秋后期,战争规模的扩大与技术的进步,使传统车战为步兵阵战,乃至骑战所代替。受到良好的个人武术训练的士大夫,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逐渐减小,对个人武艺的推崇让步于对军阵的重视。融合了个人武德与礼仪传统的个人军礼,不得不退出历史的舞台。而仪式性的战斗,也被攻城战和灭国战所取代,谋略和诡辩,逐渐取代了礼制。

望气,视日等技术,本来就来源于对经验的总结,缺乏科学的内核。一部分被后来的军人继承,成为实用经验,另一部分与文学,乃至方术合流,被吹嘘地神乎其神,早已偏离了最初的实用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