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下巴蜀那一章時,我們開篇談到了一個國家的在興起時,會有一系列接二連三的幸運。

秦國在其霸業興起時,就得到了一系列幸運之神的垂青。

最初是秦孝公遇到了商鞅並重用之,後面在天掉大餡餅時秦惠王聽從了司馬錯的力薦,一年內囊括巴蜀漢中之地,緊接著,上天再度垂青於秦,派死神收走了秦武王。

秦武王是秦惠王的兒子,為什麼他的死,對於秦來說,是一件大幸事?

先來看看這位秦武王是怎麼死的吧。

介紹一下這位秦武王,史書上稱他「生性粗直,威猛雄壯,好與勇士角力為戲」。

脾氣粗,性子直,又猛又壯,喜歡親身搞一些趣味動作活動,欣賞和他一樣威猛的漢子們,還愛親自跟他們搞摔跤比賽,如果不和你介紹,單純聽這種描寫,你可能會認為這一號人物是梁山泊上的某一位好漢。

秦武王作為一邦人王地主的同時還是一名職業格鬥家,這有些無厘頭。

在這裡要和大家澄清一下,職業格鬥家和職業軍事家是兩種概念。

作為最高領導人,很多一把手自己本身都是非常牛的職業軍事家。比如說劉秀

,曹操,李世民,朱元璋,朱棣等等,全都上馬管軍下馬管民。

軍事家和格鬥家的本質區別是,前者可以讓五萬人幹掉十萬人,而後者自己可以徒手幹掉野豬。

秦武王十分看重自己的洪荒之力,也因此愛屋及烏的頗為看重大力士,像烏獲、任鄙、孟賁這些當時的拳王金腰帶們都獲得了重用。

據說這個孟賁更不是一般人,有一次在野外,他看到了黃、黑兩頭壯牛相鬥,他覺得兩頭牛在他面前展示牛力很班門弄斧,實在不像話,於是上前一隻手一個的將它們分開了。

黃牛表示服從調停,趴在了地上,但黑牛沒給他這個面子,表示不服。

孟賁大怒,給臉不要啊!於是左手按住牛頭,右手將牛角活生生的拔了出來,大黑牛就這樣被幹掉了。

用自己過硬的專業素養擺平了黑牛,孟賁成為了戰國武二郎,秦武王聞其勇,將這位宰牛勇士拜為大將。

這種用人原則不禁讓人嘖嘖稱嘆,當然,我們不會懷疑這位孟賁在戰場上絕對不會喊:「同志們給我沖!」而是會以身作則的作為突擊隊隊長大喊:「兄弟們跟我上!」,但這種人當個特種兵行,拜為大將,太過於兒戲。

秦武王即位後的第四年,秦國舉大兵,曠日持久後攻佔了韓國重鎮宜陽。

秦武王大喜,和他的格鬥會員們一起到宜陽巡視,然後又去了洛陽找旁邊鄰居周天子串門。

當時的周天子是周赧王,聽說秦國匪幫頭子來了馬上遣使相迎。

使者向秦武王致以天子誠摯的問候,武王知道洛陽有一個景點非常有含義,就是周朝的太廟,裡面有大禹治水後將神州分為九塊後築的九鼎。

禹神百年後,九鼎成為了象徵天下的符號。

秦武王對這個景點傾心已久,即位時就曾言:「得游鞏、洛,生死無恨。」估計就是想來這個景點。

西方老大的話,周天子是不敢不給面子的。

武王入太廟後,看到見九個寶鼎一字排列,甚為壯觀。話說大禹當年收取九州的貢金,各鑄成一鼎,載其本州山川人物及貢賦田土之數,足耳俱有龍紋,又稱「九龍神鼎」。夏傳於商,商傳於周,後來,又遷到了洛陽。

秦武王見到朝思暮想之物,讚嘆不已。

九鼎名稱各不同,九鼎鼎腹分別刻有荊、梁、雍、豫、徐、揚、青、兗、冀。

這是九州的簡稱。

突然,秦武王指「雍字鼎」道:「此雍州之鼎,乃秦鼎也!我得帶走!

守鼎的官吏說:「當年周武王定鼎於此,從未曾移動,每鼎有千鈞之重,無人能舉。」

這位守鼎官員可能不知道秦武王是職業選手,就愛挑戰高難度。

秦武王先是回頭問任鄙、孟賁兩位高級會員:「你們二位,誰能來來?」

任鄙很識趣,說:「我只有百鈞之力,此鼎重千鈞,無法舉起。」

徒手鬥牛士孟賁笑道:「我來來。」

孟賁確實有點本事,舉鼎離地半尺,綳不住了,重重砸在地上。一抬頭,眼眶都流血了。

秦武王笑道:「雖然勉強舉起,但你這也太費力了,一點也不優雅。你既然能舉動,難道寡人舉不動?我不僅要舉起來,我還偏要舉起再行走幾步。」

秦武王於是盡平生之力將那大鼎舉起離地半尺,正要邁步,咣!砸腳上了。

秦武王脛骨碎裂,當晚不治身亡,應了他繼位時的那句話,得游鞏,洛,生死無憾。

秦武王的死,對於整個秦國,乃至後面秦國的歷史進程來講,有一個直接好處和一個間接幫助。

直接好處就是,避免了秦國在他的治下窮兵黷武,盲目出兵,痛失已經大好的局勢。

秦國當時的情況,已經有了一統天下的雛形。

政策適銷對路,疆域連接西北西南,國力優勢,地理優勢明顯。

接下來要做的,就是不斷利用自身已經具有的優勢將剩下五個國家逐漸蠶食掉,政策與用兵的方嚮應趨於穩,戰略的投放角度應當明確,而秦武王的性格與偏好,對於秦國的未來,卻是一顆定時炸彈。

史書稱秦武王「粗直猛壯」,粗則考慮不周,直則應對倉促,猛則剛陽易折,壯則恃強而嬌,再加上酷愛蠻力,喜好角斗,這都不是一個人君所該有的樣子。

他最後的死,其實也死在了他自身的粗,直,猛,壯上了。

其實力能舉鼎,在中國歷史上絕對是一個百分百的詛咒,一般在史書中你要是看到誰舉鼎了,過不了幾頁就該倒霉了。

史官們也有他們的潛規則,一般要是誇一個人武勇,會說他「萬人敵」「有關張之勇」「挽強弓硬弩」等等。

商紂王,既聰明,又雄壯,力能舉鼎,身死國滅。

秦武王,舉鼎身死。

西楚霸王,力拔山兮氣蓋世,也能舉鼎,自刎烏江。

鼎在大禹之後,便象徵著天下,舉鼎之人也需扛天下的德行,但真命天子常常識大體,知進退,誰敢舉鼎?

這也就是聖君與紂王們的區別了。

秦武王的死,為秦國拆除了這顆定時炸彈。

這是直接的好處。

而間接的幫助呢?

由於秦武王死的早,沒有留下子嗣,他豐厚的政治遺產則在他的弟弟們之間展開了角逐。

最終,有楚國背景的宣太后(羋月原型)在異父同母的兄弟魏冉(楚魏兩國背景)的幫助下,戰勝了惠王后一黨。

魏冉隨後施展鐵血手腕,將惠王后一黨滅門,將武王皇后送回了娘家魏國,迅速地為自己的外甥嬴稷掃平了權利障礙。

這個嬴稷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秦昭王。

秦昭王在自己親娘舅的幫助下正得了大位,作為回報重用魏冉為相,魏冉權傾朝野。

這個魏冉,成為了秦國最終奠基天下的關鍵鎖匙。

這位外戚並沒有像我們印象中的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那幫雞犬升天的傳統外戚。整個秦國,在魏冉為相期間,再上一個台階,後來統一天下的三大奠基性戰役兩個半全都是在魏冉當政期間達成。

而魏冉之所以可以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又因為他從寒微之中慧眼獨具的發現提拔并力排眾議任用了一名年輕將領。

算是再次得一人而興邦。

當時,戰國中後期,所有戰役的總死亡人數是200多萬,這位將軍以一百多萬的殺傷數一個人就包攬了一半多。

他的戰略眼光,戰術水平,操控水準在將星雲集的戰國時代自成一檔,凌於眾將之上,我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同志曾經誇獎他:「論打殲滅戰,千載之下,無人能出其右。」

這個人,被後世稱之為殺神。

白起兄,上場吧!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2300年封建脈絡的百場轉折之戰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