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袋 小袋 魔袋齐亮相 智能改变生活 新闻 第1张

除了更快,5G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就在不久前结束的第52届国际消费性电子展(以下简称“CES”)上,美团展示了无人配送的全家族成员,包括能与门禁、电梯自如交互并自主选择目标送餐楼层的室内配送机器人“福袋”,体型小但可以应对各种封闭园区路况的室内外无人配送车“小袋”,主要应对外部开放道路、可以通过面部识别开箱取餐的室外配送中车“魔袋”等等。未来,外卖将通过美团无人配送来到你身边。

“福袋”首亮相

可自助进电梯送餐

在CES展区的智慧城市分区中,一台可以自己搭乘电梯的机器人吸引了现场观众的驻足体验。远远看去,这个机器人身高1米左右、拥有圆环状的智能脑袋和上窄下宽的大肚皮,看起来颇像“大白”——而这正是美团无人配送家族首次亮相的室内配送机器人“福袋”。

在现场搭建的仿真电梯交互展示区,来自美国一家硬件公司的工程师Jack就尝试了一把。他模拟下单后,“福袋”就以毫秒级的速度接收到配送订单信息,并同时与电梯进行交互选择需要到达的楼层。这个过程看起来就像是“福袋”和电梯相视“看”了一眼,电梯就打开了门。当识别到达目标楼层后,就可以灵活地走出电梯,将餐品交给刚刚收到取餐提醒短信的参观者。

机器人是如何“按”电梯的?据美团工程师介绍,“福袋”不需要伸出一只机械臂按电梯,而是直接通过无线通信与电梯进行交互。据悉,“福袋”拥有20米感知能力激光雷达、超声波传感器、红外传感器、人脸识别RGB摄像头、温度传感器,重力传感器等多种传感能力,这些模块可以让它自如地与电梯交互并自动识别目标送餐楼层。用户可以通过人脸识别、二维码、NFC等方式进行一键取餐。餐箱进行了独特设计,以保障在送餐过程中餐品的热量温度。此外,还使用了新型屏幕和地面投影以增强科技交互感。

此前,美团曾发布针对室外运行的无人配送车,而在目前人与机器人相互补充的配送场景中,室内配送机器人在最后100米的末端配送也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美团无人配送部总经理夏华夏表示:“室内无人配送作为整个无人配送的一个重要环节,福袋是美团对无人配送末端100米的一次全新尝试,未来希望通过福袋打通智能门禁、智能电梯、智能楼宇的全流程生态环境。”

“魔袋”引关注

年内将研发量产版

在展区现场,“魔袋”区的人脸取餐体验环节排起了长队。“魔袋”是一款在室外运行的低速无人配送车,它是一款中型配送车,定位于解决半开放道路长距离场景无人配送服务。在魔袋四周,开发者布置了类似乘用车与周围环境进行交互的灯光组件,通过不同的灯光状态可以显示车辆前进方向、照明、转向、等待、通过、故障等状态。据介绍,该机器人将在2019年内实现量产版本的研发。

而“小袋”则是一款小型的配送车,通过内置的芯片,它可以对红绿灯、坡度路况、意外障碍等做出及时刹车等智能判断。

“小袋”如何送餐?在无人配送直播间分区中,画面以小袋的第一视角展现整个取餐送餐过程,当小袋接收订单之后,美团智能调度系统会根据天气状况、道路状况、商家出餐时间、预计送达时间等信息,迅速给它匹配出最优的送餐路线,保证小袋可以顺利完成配送任务。

原来,无人配送的真正落地运营与智能调度技术有着紧密的关联度。现在,美团外卖日订单量超过2400万单,有60万骑手活跃在中国2000多个城市,单个外卖平均配送时间缩至28分钟,能够实现这样的吞吐量,背后依赖的是智能配送的“超脑系统”。

未来在5G时代,“小袋”和“福袋”、“魔袋”都会变得更灵活,5G更低的时延会缩短它们对路况、对智能调度系统、人机交互时等的反应速度,提高无人配送机器人的便捷性、安全性、时效性。

美团科技战略

技术改变商业模式

目前,美团的无人配送机器人已经在北京首钢园区、东直门来福士、雄安新区、深圳联想大厦等室内外多场景进行测试运营,覆盖了半开放道路、封闭园区及室内楼宇等多种配送环境。

那么未来无人配送机器人会不会代替外卖小哥呢?美团高级副总裁王莆中给出了否定的回答:“我们希望在很多场景下机器和人并存共生。随着外卖单量的不断增长,无人配送会成为骑手的有效补充。”他说,面对不断增长的外卖订单,无人配送机器可以24小时持续工作、承担更多夜间配送任务;骑手更为灵活,可以处理一些较为复杂场景下的配送任务,骑手与无人配送车可以发挥各自优势,提升效率并优化用户体验。

“让技术有更广阔的场景便利性。这是美团为产业做的贡献,让外卖变成一个日订单量达数千万单的大产业。对比下,现在中国的外卖订单比全世界其他国家加起来还要多10倍。”王莆中说,技术可以改变产业。

“美团不仅仅是一家平台业务公司,更是一家科技公司”,在CES上解释美团为何要发展无人配送时,王莆中表示,美团今天展示的这些科技创新,既是对“Food+Platform”战略的深入思考,也有可能成为一个变量,通过创新为其他行业带来更大价值,“我们相信,无人配送与美团末端配送场景的结合,将是技术去改变整个商业模式的机会”。

文/本报记者 温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