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声乐团音乐总监李哲艺:台湾表演艺术工作专业位子少,严重失衡,若能建立舞台独特性,让台湾古典音乐家不须与全球古典音乐人抢位子。(摄影/吕俊仪)

「大家可能会觉得古典音乐就应该到音乐厅听、去国家殿堂听,虽然我们平常演出都是在标准音乐厅,但我们觉得,既然是属于这块土地的音乐,就不应该只是在少数人能到的地方」。成立才一年多的的湾声乐团,独特的定位,获得不少企业主老乐迷支持,也创下民间古典乐团自给自足获利的先例。

但台湾艺文团体经营的困境年年都在发生,连湾声创办人、金曲音乐人李哲艺也不禁抱屈,台湾表演艺术工作环境失衡,「应该没有比这个(表演艺术)更严重。」

李哲艺:人们不走到音乐厅,我们就把音乐带到人民身边

古典音乐与名人结合,古典音乐与在地文化激荡,湾声乐团1年多来,除与宏碁创办人施振荣合作,让城乡在地的文化透过音乐传唱,也积极深入偏乡办活动,今年10月中下旬,湾声行脚要走向南投,足迹将遍及奥万大、亲爱国小、埔里、竹山、草屯、东埔等地区。

发起这样的行脚活动,「目的很简单」,李哲艺说,「这些音乐属于人民,我们就该往人民所在的地方走。」,并引述知名剧坊工作者的话,「如果人们不走到剧场,我们就应该把剧场带给人民」,他坚定强调,人们不走到音乐厅,我们就把音乐带到人民身边,这是我们乐团能够做的,也是正在做的事情。「未来慢慢规划每年都有一部份到越不可能接触艺术文化的地方,我们越应该有责任把这件事(艺术文化)在那个地方发生」。

台湾专职音乐工作仅千个缺,确有8-10万专业人士

李哲艺从事音乐近30年,累积创作超过1500首、编曲作品4500首,帮国家交响乐团、台北爱乐管弦乐团、台北市立交响乐团、长荣交响乐团等数十个管弦乐团及室内乐团作曲及编曲;也曾为国光剧团、爱乐剧工厂、纸风车剧团、兰阳舞蹈团等数十个单位及表演团体配乐创作及音乐制作,更曾为了接演出机会,组过多个乐团。

「台湾不缺人才,只缺舞台」,很多企业大老对于台湾想朝软实力发展都有这种感触,但不光是科技、传产这些「硬」产业,音乐领域也是如此,从人才角度来看,李哲艺分析,台湾的大专院校音乐科系发展至少70多年,现在有20多所相关系所,若以每系所4、50人,每年约800名毕业生,50年下来有4万人,这还不包括非音乐科系的人,专业音乐工作人员,「人才是足够的。」

发展独特舞台,放眼世界市场更大

但问题到底出在哪?为什么欠缺舞台?李哲艺认为,简单概算台湾包含大学教师、职业音乐家约莫只有1000人,但却有8-10万专业人士,「位子很少,严重失衡」。

他分析过,包括国家交响乐团、台北市立交响乐团、台中市立交响乐团等,每年获政府补助上亿元,台湾艺文团体多数都是仰赖申请政府补助,票房收入占总成本仅1成,若没有补助连职业乐团都难生存,反观如柏林爱乐等职业性乐团却能靠营收赚钱,因为不但演出费高,也靠录制唱片赚版权费,近年更做网路直播售票,2年前已超过门票收入。

然而,台湾艺文团体除补助外,多只能寻求赞助,李哲艺说,艺术人做事常觉得做爽就好,但不能填饱肚子,还是要有商业眼光的人,帮艺术人找到好商品转换成经济规模的形式。

以湾声为例,他强调,希望能建立典范,让表演艺术也可以赚钱,「我们正在努力」。李哲艺说,湾声是建立舞台,而这舞台有台湾文化独特性,若这件事能成为价值,台湾音乐家就有独特的工作可做,不需与全球古典音乐家竞争工作位子。

李哲艺认为,若能发展属于台湾自己的古典音乐市场,形同唯我独尊,成为只有台湾音乐家可以做的事情;他自信,看到这样的可能性,也期待若能带出这样的风气,把价值认知先建立,经过10-20年发展,就可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基础。

话锋一转,他有感而发地谈到,就像大家常讨论与中国大陆竞争问题,若做一样的,就有14亿人口竞争,若不一样,反有20亿华人市场,且有自己独特性,这是对市场观点设定很重要的基础点。

延伸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