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爾一生可以說十分豐富,但是政治生涯算是百折不饒吧,除了文學、歷史精通外,他還是一等一的演說家,據說是英國認識英語單詞最多的人。

總的來講丘吉爾算是一個能文能武的綜合性天才,細心而又果敢的一個人,在英國的歷史上,他對國家的貢獻,或者說對歐洲的貢獻是最大的。

高調?我不知道從哪裡冒出這個詞來形容他?丘吉爾一生好像沒有高調過,只是他的正確理念總被抹殺,因為他喜歡遊歷,博覽羣書,深刻了解歷史和政治,所以在很多時候他是有先見之明的,如果說這是高調,不如換個詞,說是實力。

瞭解到丘吉爾不禁讓人聯想到我們的領袖鄧小平,我感覺鄧小平特別的像丘吉爾,政治遠見,政治手法相當相似,都是偉大的政治家。

反觀現在的美國總統,我覺得用高調來形容是十分恰當的,而且,確實,特朗普的高調是冒出笑話的,而且是頻頻冒出笑話。


謝邀。

丘吉爾是英國乃至世界歷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政治家;在他整整61年的政治生涯中,起起落落,但是從來都沒有自甘墮落,而是不斷奮進;

丘吉爾擔任過英國政府內閣中幾乎所有職務——自最高職位首相到普通議員;上過戰場,主導了至今仍然影響著世界軍事的一些重大發明,比如飛機、化學毒劑;丘吉爾本人甚至還曾經學會了開飛機;

丘吉爾主要的事蹟或者說貢獻應該是在二戰時期——丘吉爾一開始就反對當時英國首相張伯倫的綏靖政策,看出了希特勒的狼子野心;

不過那時丘吉爾的預言在英國議會沒有多少聽眾;所以丘吉爾一開口要人們警惕對希特勒的綏靖政策,反而引來了議員們的一片噓聲!

不過希特勒最後以行動證明瞭丘吉爾的話並非危言聳聽;張伯倫下臺,丘吉爾臨危受命,並且發表了教科書般的演講,鼓舞英國人乃至整個歐洲驚慌不知所措的人們:

......我們絕不投降,即使我們這個島嶼或這個島嶼的大部分被征服並陷於飢餓之中——我從來不相信會發生這種情況——我們在海外的帝國臣民,在英國艦隊的武裝和保護下也會繼續戰鬥,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認為適當的時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來拯救和解放這箇舊世界......

二戰中,這位死硬的反對共產主義的政治家暫時放棄了原來的立場,主動與斯大林合作;憑藉與羅斯福良好的私人關係這三位巨頭經常在一起決定人類共同的命運;

不過,二戰後英國人民卻嚮往福利社會,全然忘記了丘吉爾這位戰時首相對保衛大英帝國做出的奉獻;英國保守黨在議會選舉中慘敗;丘吉爾政治生涯戛然而止。

丘吉爾為人並非高調,作為政治家又是優秀的文學家、演說家,一個標誌性的煙鬥,一個V字形手勢,處處流露出紳士風度;

後來人們常用的「鐵幕」一詞,其版權就屬於丘吉爾。


英國首相丘吉爾。這個人一般被認為是大英帝國外交的最後象徵。丘吉爾曾經這樣總結過,他說,英國外交最核心的內容就是平衡外交。

他說,幾百年來,英國一直努力使歐洲大陸國家之間保持力量平衡,哪邊弱了,英國就去幫哪邊,哪邊強了,英國就去遏制它。只要有這種平衡,歐洲大陸國家之間會自動地相互牽制,英國就可以高枕無憂。

那麼平衡外交裡面,對英國來說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歐洲大陸不能出現一個霸主。不管是哪個國家,只要它變得過於強大,有可能壓倒其他國家的時候,英國就聯合其他歐洲國家來圍攻它,絕對不含糊。英國從最早和西班牙打,到後來和法國打,再到後來和德國打,根子上都屬於這種性質。

丘吉爾這個說法影響非常大,後來大多數寫英國外交的書和文章,寫完平衡外交就完了。但我可以告訴你,這可不是英國外交的精髓,它只是當年英國外交遵循的一條基本準則,丘吉爾根本沒把話說完全。英國外交的真正精髓,是務實主義,就是始終以國家利益為最高原則,因時勢而動。

這個話很簡單,但如果深入進去,你會發現英國外交處理具體事情的時候,它的理念就和我們的一般理解很不一樣。我舉個例子,當我們遇到問題時,要怎麼對待問題。一般的想法是,碰到問題就要想辦法解決。

比如,平時我就老會聽到別人評論國際問題,說這個朝鮮問題怎麼解決不了呢?中東問題怎麼解決不了呢?但英國外交絕對不會這麼想。在他們眼裡,外交的首要任務不是解決問題,而是實現國家利益。所以碰到問題,你要琢磨的不是怎麼解決它,而是怎麼來利用這個問題,讓自己國家的利益最大化。

就拿對待敵人來說吧,按一般的理解,對待敵人肯定是要把它徹底打垮,我們說的「亦將剩勇追窮寇」,「斬草除根」,都是這個意思。但英國從來不這麼幹,對待敵人打敗就行了,還得留著它。為什麼?因為你可以用它的力量來牽制別的國家,今天是敵人,明天可能就是盟友。你看,這理念就很特別。


我們先來瞭解一下丘吉爾其人:

溫斯頓·斯賓塞·丘吉爾1874年生於英格蘭牛津郡伍德斯托克的貴族家庭,父親倫道夫勛爵曾任英國財政大臣。1940年至1945年和1951年至1955年兩度出任英國首相,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領袖之一,領導英國人民贏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是「雅爾塔會議三巨頭」之一,戰後發表《鐵幕演說》,正式揭開了美蘇冷戰的序幕。他寫的《不需要的戰爭》獲1953年諾貝爾文學獎,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16卷、《英語民族史》24卷等。丘吉爾是歷史上掌握英語單詞數量最多的人之一(十二萬多),被美國雜誌《人物》列為近百年來世界最有說服力的八大演說家之一,曾榮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從1929年到1965年,連續36年擔任英國布里斯託大學校長。2002年,BBC舉行了一個名為「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的調查,結果丘吉爾獲選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英國人。

插一句題外話,此處注意丘吉爾的中間名「斯賓塞」,沒錯,就是黛安娜王妃所屬的英國貴族斯賓塞家族,二人也的確有親戚關係。

頑劣的少年時期

1881年,7歲的丘吉爾被送入一個貴族子弟學校讀書,丘吉爾是學校中最頑皮、最貪喫、成績最差的學生之一,因此經常遭到老師的體罰,後來不得不轉學到另一所學校。

1888年,丘吉爾進入僅次於伊頓公學的哈羅公學就讀,但是成績依然不佳,雖然丘吉爾的學習成績不好,可是他後來之所以成功,關鍵取決於他的綜合素質,倫道夫勛爵於是決定在兒子丘吉爾畢業後將他送到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

青年時期初露鋒芒

1895年2月,丘吉爾從軍校畢業,被分配到第四驃騎兵團任中尉。1895年10月,剛剛當上中尉的丘吉爾利用假期和朋友一起到古巴親身體驗一下西班牙和古巴當地人民起義的戰爭。由於其父親的關係丘吉爾被英國情報部門看中,要他負責收集西班牙軍隊所使用的槍彈的情報。《每日紀事報》也聘請他為隨軍記者,為該報發稿。

1895年11月,歷經了戰火,身懷一枚西班牙紅十字勳章的丘吉爾回到英國,古巴之旅使丘吉爾愛上寫作和記者的生活。1896年,丘吉爾隨部隊調往印度,在那裡他有時間閱讀大量的歷史、哲學作品。一年後印度北部部落爆發了反抗英軍的武裝起義,得知消息後丘吉爾立即請了假,以《加爾各答先驅報》和《每日電訊報》記者的身份採訪了英國的軍事行動,他在向兩張報紙所發出的稿件的基礎上再加入自己收集到的其他資料,寫出了第一部著作《馬拉坎德野戰軍紀實》。1898年《馬拉坎德野戰軍紀實》在英國出版,之後相繼出版了小說《薩伏羅拉》、有關英國和蘇丹戰爭的《河上的戰爭》。1899年9月,已經辭去軍職的丘吉爾以《晨郵報》記者的身份前往南非,採訪英布戰爭。在隨英軍士兵行進途中被後成為南非總理的史末資所俘虜,丘吉爾雖然是隨軍記者,但是因其攜帶武器並參加戰鬥,布爾人拒絕釋放他。1899年12月,丘吉爾極為大膽地獨自一人越獄成功,在當地一個英國僑民的幫助下逃到了洛倫索-馬貴斯(今莫三比克首都馬普託)的英國領事館。這一事件使得他在英國的名聲大噪;1900年3月,又經歷了幾次戰鬥的丘吉爾終於回到英國,通過越獄事件而聞名全國的丘吉爾決定抓住機會,從此踏入政壇。 初入政壇大展才華

1900年10月,代表英國保守黨參選的丘吉爾順利當選議員。不過在議會中他雖然是保守黨成員,卻抨擊保守黨政府的多項政策,如在英布戰爭中的政策,並堅持反對政府的擴軍計劃,在成功阻擋政府的擴軍提案在下議院通過後,丘吉爾又在貿易問題上走到了政府的對立面,他公開表示反對首相尼維爾·張伯倫的貿易壁壘政策,堅持維護自由貿易原則,這使得他與保守黨徹底決裂。

1904年他自稱「獨立的保守黨人」,並最終於1905年1月被保守黨取消了黨員資格。1905年5月,他坐到了反對黨的議席中。1906年自由黨上臺,丘吉爾獲任命為殖民地事務部次官,在任內最重要的成就是推動南非取得自治地位。1908年,阿斯奎斯首相上臺,丘吉爾被任命為商務大臣,正式進入內閣,任內推動了強制性工人失業和傷殘保險,並阻撓海軍增加財政預算。

1910年丘吉爾出任內政大臣,在監獄改革等方面做出了貢獻,由於當面對工人遊行罷工時採取的毫不手軟的態度而遭到指責,最著名的一次行動是發生在1911年1月他下令軍警鎮壓罷工和遊行活動即著名的「塞德奈街殺戮事件」,當警方得知有一夥東歐無政府主義者搶劫了一家珠寶店後,丘吉爾親自到達現場指揮包圍行動,調動了大炮、軍隊進行鎮壓。

宦海浮沉

1911年10月25日,丘吉爾與麥肯納交換職務,轉任海軍大臣。1912年1月,丘吉爾在海軍部正式建立了作戰參謀部。1912年2月,丘吉爾在格拉斯哥發表針對德國海軍的演說。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4年8月1日,丘吉爾在收到「德國已經對俄國宣戰」的電訊後,自行下達海軍總動員令,第二天才得到內閣追認。1915年1月,丘吉爾批准了海軍攻佔達達尼爾海峽的計劃,但最後海軍卻無法攻佔下該海峽,並付出了巨大代價,使得英國在戰事之初的優勢喪失,丘吉爾成為保守黨猛烈攻擊的對象。1915年5月,決定要與保守黨人共組聯合政府的阿斯奎斯首相免除了丘吉爾海軍大臣的職務,派他出任內閣中地位最低的不管部大臣。被排擠在政治圈之外的丘吉爾決定辭職,趕赴法國前線親自參加戰爭。1916年5月,丘吉爾卸任皇家蘇格蘭毛瑟槍團第6營營長,並放棄了中校軍銜,回到議會。

1916年9月,達達尼爾海峽戰事調查委員會成立,次年1月該委員會發表報告,為丘吉爾重新在政壇崛起提供了契機。1917年7月,自由黨黨魁勞合·喬治宣佈任命丘吉爾為軍需大臣。丘吉爾在軍需大臣任內推動了多項對今後戰爭產生深遠影響的新發明,包括坦克、飛機和化學毒氣。在丘吉爾的提議下,英國迅速擴大了坦克的生產規模,推動飛機在戰爭中的應用。1918年11月英國舉行一戰後的首次大選,選後丘吉爾在內閣內兼任陸軍大臣和空軍大臣兩項職務。他開始對英國軍隊進行調整,並且主張積極幹預俄國內戰。

1921年,丘吉爾轉任殖民地事務部大臣,兼任空軍大臣,開始與愛爾蘭新芬黨談判,最終允許愛爾蘭成為英帝國內的一個自治領。1922年的大選中自由黨慘敗,丘吉爾本人也在自己的選區中意外失利。多年的戰爭使得選民變得左傾,原本支持自由黨的選民大批大批地倒向工黨。1923年的選舉中丘吉爾再度落敗,工黨則獲得勝利,組建了第一個工黨政府。丘吉爾意識到自由黨的勢力已經開始衰敗,很難再成為政壇上可以與保守黨抗衡的政治勢力,於是他逐漸疏遠自由黨,轉而向保守黨靠攏。1924年3月的補選中,丘吉爾以「獨立的反社會主義者」身份參選,提出自由黨等其他所有反對黨都應該向實力較強的保守黨靠攏。最後選舉結果丘吉爾還是以43票之差落敗。1924年夏,剛剛成立了9個月的工黨政府倒臺,丘吉爾代表保守黨參選以高票當選,並被首相斯坦利·鮑德溫任命為財政大臣。但是丘吉爾本人對財政一竅不通,在任內推動了英國重新採用金本位制。1926年英國職工總會因礦工薪資問題宣佈舉行全國大罷工,丘吉爾在罷工中採取強硬立場,還建議用機關槍驅散罷工礦工。因印刷工人也加入罷工行列中,報紙無法出版,丘吉爾下令由政府發行《英國公報》,宣傳政府的政策。1929年5月英國再度舉行大選,這次選舉中丘吉爾本人雖然險勝,但是保守黨和自由黨在全國範圍內慘敗,拉姆齊·麥克唐納的工黨政府重新執政。這段被稱為「在野歲月」的日子是丘吉爾政治生涯中的最低潮,他在議會中除了批評政府提出的印度自治方案,並決定與國大黨談判外,大部分時間用於寫作,包括已經在連載中的《世界危機》以及《我的早年生活》,還有一本關於祖先馬爾巴羅公爵一世的傳記。二戰迎來高光時刻1939年9月1日戰爭爆發後的數小時,張伯倫召見丘吉爾,邀請他加入戰時內閣。丘吉爾被重新任命為海軍大臣。由於戰事進展不順利,下院議員們在1940年5月對張伯倫政府提出不信任動議案,將矛頭指向張伯倫。

1940年5月8日,張伯倫向國王提出辭呈,並建議由丘吉爾組閣。1940年5月10日下午6時,國王召見丘吉爾令其組閣。一小時後丘吉爾會見工黨領袖艾德禮,邀請工黨加入內閣並獲得支持。1940年5月13日丘吉爾首次以首相身份出席下議院會議,發表了著名的講話:「我沒有別的,只有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獻給大家。你們問:我們的目的是什麼?我可以用一個詞來答覆:勝利,不惜一切代價去爭取勝利,無論多麼恐怖也要爭取勝利,無論道路多麼遙遠艱難,也要爭取勝利,因為沒有勝利就無法生存。」下議院最終以381票對0票的絕對優勢表明了對丘吉爾政府的支持。

上任後丘吉爾首先訪問法國,他驚訝地得知法國即將投降,但是他向法國領導人表明,即使法國被打敗了,英國仍將繼續戰鬥。丘吉爾下令撤出在法的英軍,代號為「發電機計劃」的敦刻爾克大撤退開始。在短短的8天中,被圍困在敦刻爾克周圍一小塊地區的盟軍奇蹟般地撤出33萬多人,政府號召英國沿海居民利用自己的小艇救援在海峽對岸的士兵,連海軍部的軍官們也親自加入救援行列。丘吉爾在下院通報了敦刻爾克撤退成功,但是也提醒「戰爭不是靠撤退打贏的。」之後丘吉爾就發表了大概是二戰中最鼓舞人心的一段講話:「我們將戰鬥到底。我們將在法國作戰,我們將在海洋中作戰,我們將以越來越大的信心和越來越強的力量在空中作戰,我們將不惜一切代價保衛本土,我們將在海灘作戰,我們將在敵人的登陸點作戰,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頭作戰,我們將在山區作戰。我們絕不投降,即使我們這個島嶼或這個島嶼的大部分被征服並陷於飢餓之中——我從來不相信會發生這種情況——我們在海外的帝國臣民,在英國艦隊的武裝和保護下也會繼續戰鬥,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認為適當的時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來拯救和解放這箇舊世界。」

1940年9月19日,丘吉爾以與美國總統羅斯福良好的私人關係,幫助英國在最關鍵的時刻獲得了美國大量的支援物資,希特勒決定無限期推延登陸計劃,不列顛戰爭以英國的勝利告終。1940年8月,在丘吉爾的提議下,經過兩國艱苦的磋商,以及羅斯福本人對美國國會的遊說,美國最終同意向英國海軍提供50艘驅逐艦,英國則以租賃的形式將其在海外的軍事基地交給美國。1940年12月8日,英國的美元儲備已經枯竭,45億美元中的大部分已經用於訂購所有美國願意提供的武器軍火。於是丘吉爾親自寫信給羅斯福,坦率地表明英國的資金短缺,但是依然希望美國能夠幫助英國:「如果大不列顛在這場鬥爭的高潮中被奪去它全部可以銷售的資產,使得我們用鮮血贏得了勝利,拯救了文明,替美國爭取了充分裝備以防不測後卻一貧如洗,那在原則上是錯誤的。」羅斯福收到該信後提出以「租賃」的形式將武器彈藥支援英國,兩個月後,租賃法案在國會獲得通過,在羅斯福12月30日的著名講話中,稱「我們必須成為民主國家的兵工廠。」1941年8月,丘吉爾出訪美國,與美國總統羅斯福簽署了著名的《大西洋憲章》。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發生,原本處於中立的美國也參戰。丘吉爾相信,勝利已經不可扭轉。1941年12月22日,丘吉爾冒著被德國潛艇襲擊的風險訪問美國。1942年1月1日,丘吉爾代表英國和美國、中國以及蘇聯的代表在《聯合國家共同宣言》草稿上簽字,為戰後的世界做出規劃。之後丘吉爾又出席了雅爾塔會議、波茨坦會議等會議,與羅斯福、斯大林等領導人多次會面,商討戰後世界局勢。1942年8月丘吉爾親自訪問莫斯科,向斯大林保證盟軍很快就會在歐洲大陸開闢第二戰場,減輕蘇聯獨自面對德軍的壓力。1943年11月,丘吉爾與羅斯福以及蔣介石出席開羅會議,做出了敦促日本歸還中國領土臺灣、澎湖列島以及釣魚島等的決定。1945年5月7日,德國宣佈無條件投降,次日丘吉爾向英國人民宣告,英國已經贏得了對德戰爭的勝利。拉開冷戰序幕

1946年,丘吉爾訪問美國,在這次訪問中他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從波羅的海邊的什切青到亞得裏亞海邊的裏雅斯特,一副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拉下。」在當時這篇演講被媒體猛烈抨擊,因為此時蘇聯和西方國家的關係還未破裂,很多人把丘吉爾看成戰爭販子。但是今天丘吉爾的鐵幕演說被認為是冷戰開始的標誌。丘吉爾也很早就提出要恢復德國的實力,共同抵禦共產主義在歐洲的擴散。

晚年生活1953年,伊麗莎白二世即位,授予丘吉爾最高榮譽嘉德勳章,並有意封丘吉爾為倫敦公爵以表彰其為英國所做出的貢獻,但最終丘吉爾接受了其子倫道夫的建議,拒絕了倫敦公爵的封號。1953年12月10日,丘吉爾又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因為他精通歷史和傳記的藝術以及他那捍衛崇高的人類價值的光輝演說。」1954年11月30日,丘吉爾八十歲華誕,議會兩院在西敏寺為他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1955年4月5日,丘吉爾因健康原因而辭職,當他走出唐寧街10號首相府官邸時他吸著雪茄,打出有名的「V」手勢向羣眾致意,然後就坐上汽車,在人們的歡呼聲中離去。1959年11月,丘吉爾繼承了「下院之父」的稱號。1960年,劍橋大學設立丘吉爾學院,以紀念丘吉爾。1965年1月24日,丘吉爾因中風去世。英國政府為丘吉爾舉行了國葬。他的靈柩在西敏寺停放,供民眾弔唁。然後用火車把靈柩運到他的出生地布倫海姆宮附近的佈雷頓教堂公墓中,與他的父母親葬在一起。

高調必然淪為笑柄?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用實力證明高調不是笑柄。

讓我們穿過歷史來看看丘吉爾是如何高調的。

丘吉爾(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英國政治家、歷史學家、畫家、演說家、作家、記者,1940年至1945年和1951年至1955年兩度出任英國首相,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領袖之一,領導英國人民贏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是「雅爾塔會議三巨頭」之一,戰後發表《鐵幕演說》,正式揭開了美蘇冷戰的序幕。他寫的《不需要的戰爭》獲1953年諾貝爾文學獎,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16卷、《英語民族史》24卷等。丘吉爾是歷史上掌握英語單詞數量最多的人之一(十二萬多),被美國雜誌《人物》列為近百年來世界最有說服力的一大演說家之一,曾榮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從1929年到1965年,連續36年擔任英國布里斯託大學校長。 2002年,BBC舉行了一個名為「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的調查,結果丘吉爾獲選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英國人。

對,沒錯就是N0.1。一個擁有最高調稱謂的人。

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眾所周知的像第二次世界大戰「三巨頭」之一,像英國傳奇首相等信息我們先不去論他,今天,用生活中的小事告訴大家一個不一樣的丘吉爾。

在一次訪美期間,丘吉爾應邀去一家供應冷烤雞的簡易餐廳進餐。在取第二份烤雞時,丘吉爾很有禮貌地對女主人說:「我可以來點兒雞胸脯的肉嗎?」「丘吉爾先生,」女主人溫柔地告訴他,「我們不說胸脯,而習慣稱它為白肉,燒不白的雞腿肉稱為黑肉。」儘管丘吉爾認為她這是在咬文嚼字,可他還是為自己的言辭不當表示了歉意。第二天,那位女主人收到了一朵丘吉爾派人送去的漂亮的蘭花,花旁還附有一張卡片,上面寫著:「如果你願把它別在你的『白肉』上,我將感到莫大的榮幸——丘吉爾。」是不是感到他和老百姓沒有差異,對,就是這種心細如髮成就了他,想想一個國家的事忙吧,但他還是有心的辦一件不起眼的小事。

  丘吉爾有一個習慣,一天之中無論什麼時候,只要一停止工作就爬進熱氣騰騰的浴缸中去洗澡,然後裸著身體在浴室裏來回踱步,以事休息,暫且看成是名人的怪癖吧。二戰期間,一次,丘吉爾來到白宮,要求美國給予軍事援助。當他正在白宮的浴室裏光著身子踱步時,有人敲浴室的門。「進來吧,進來吧。」他大聲喊道。門一打開,出現在門口的是羅斯福。他看到丘吉爾一絲不掛,便轉身想退出去。「進來吧,總統先生,」丘吉爾伸出雙臂,大聲呼喊:「大不列顛的首相是沒有什麼東西需要對美國的總統隱瞞的。」兩人一陣大笑。英國從美國得到了全面的軍事援助。坦誠相見又是丘吉爾的優良品質。

  丘吉爾小時候學習成績很差。當上英國首相後,一次,他回到自己的母校,校長和老師們都畢恭畢敬地向他彙報學校的情況。可他對這些情況毫不感興趣,說道:「我希望見一見學校學習成績最差的那個孩子。」那個孩子被帶來後,丘吉爾拍拍他的肩頭,親切地對他說道:「我非常感謝你,因為是你,牢牢地守住了我的位置。」,是不是這種詼諧幽默給他掙了不少分。

  丘吉爾的仕途也並非一帆風順,尤其是在1922年,他因為做了闌尾切除手術,不能進行他所擅長的講演,結果競選失敗。他說:「轉眼之間,我發現自己失去了職務,失去了黨派,失去了席位,甚至還失去了闌尾。」 他的朋友們本來情緒還很沉悶,但讓他這樣一說,都輕鬆了起來。對得到或失去的豁達也是很難具備的優良品質。

  一次,一個英國婦女攔住丘吉爾問道:「丘吉爾先生,當您知道您每次發表演說,大廳裏總是擠得水泄不通時,難道您不感到興奮激動嗎?」 丘吉爾笑道:「承蒙誇獎,不過,每當我產生這種感覺時,我總讓自己記住一點:如果我不是在發表演說而是在受絞刑的話,恐怕觀眾還會多一倍。」始終讓自己感到危機,而不是滿足,所以他給人以朝氣。

丘吉爾於1965年1月24日逝世,享年91歲,這是相當高的年齡,可以說丘吉爾活的高調也包括了他的生命,他的一生是極其輝煌且有意義的。

 


昨天晚上一點鐘我去了無人國。這個國家太美了。要什麼有什麼,就是沒有人。因為在這個國家。牛逼的人都叫大神,不牛逼的人都叫畜牲。我一去,大夥都樂壞了。父老鄉親們都說歡迎歡迎,來人啦!。我一看這情況,我趕緊說。我是夢遊來的,我不是人。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