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剧院魅影/歌剧魅影/歌剧院幽灵)是音乐剧大师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代表作之一,以精彩的音乐、浪漫的剧情、完美的舞蹈,成为音乐剧中永恒的佳作。它改编自法国作家加斯东·路易·阿尔弗雷德·勒鲁的同名哥特式爱情小说。

2015年5月21日,由北京四海一家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引进的《剧院魅影》英文巡演版北京发布会在北大百年讲堂召开,这也是该剧首次在北京的媒体和观众面前亮相。

《魅影》常被诟病故事纵深不足,前后逻辑过分简单以至于不自洽,但它之所以能在商业上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这种浅白功不可没。西区好看的音乐剧不胜枚举,但区域历史、宗教和政治题材的对于不在其文化语境内的观众来说毕竟有门槛,而浪漫爱情母题几乎老少咸宜。

对白和唱词也都设计得很通俗,英语一般的人在完全没有字幕的情况下听懂八成不是问 题。这部电影其实可以算作电影歌剧,因为其中的唱段占了电影的大部分篇幅。可能对大部分人来说,电影歌剧是冗长的,甚至有人说:欣赏歌剧的人都是喜欢附庸风雅的人。

这里,我要郑重重申:歌剧是一种极具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百老汇,许多经典曲目几十年都百唱不衰,一些唱段和曲目其实早已为我们所熟知,只是我们没有发觉而已。它并不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上层艺术,而是普通大众都可以了解倾听的生活语言。经典之所以能成为了经典,当然自有他独特之处,大家不妨亲自去体验一把魅影带来的震撼,去感受一下它的神秘之处。


这部音乐剧,可以从剧情,音乐这两方面来赏析。剧情和音乐是音乐剧的灵魂,也是使《歌剧魅影》成为经典的核心原因。

一部音乐剧的剧情发展是整部作品的框架。有很多评论说《歌剧魅影》的剧情逻辑混杂,前后不融洽,经不得推敲。这么说没错,但不足以否定其在创作上奇特。

剧情最大的亮点在于它的戏剧性,是那种很顺畅的戏剧性。先是魅影与女主的故事,后来出现男主对女主浓浓的爱,再接著女主在两个人的感情之间犹豫不定,后来看了魅影的真实面貌毅然决然投入男主怀抱(论颜值重要性),最后又心心念念魅影度过了一生。作者将戏剧性反转作为推进剧情的承接点,能极大吸引观众的注意,因为剧情的发展太紧凑了(三个人的撕逼大戏多好看)。

其次,作者把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地点放在了剧院。 一部音乐剧的演出地点在哪里?在剧院。所以当这部剧在演出的时候,能很自然的把观众带入到剧情里去。越是装修风格古典一些的,最好光线暗一些,还有点霉味。这种氛围和《歌剧魅影》发生地简直一模一样,观众就好像回到了维多利亚时代亲身见证一般。

再来谈谈这部剧的精髓——音乐。《歌剧魅影》的音乐都带著淡淡的悲剧色彩,给观众奠定感情基调。而音响则为本剧完美营造了神秘色彩,通过音响暗示来达到对情绪氛围的渲染作用。剧中的经典音乐《the Music of the Night》,《All I ask of you》,《Wishing you were here somehow again》,《the Phantom of Opera》等都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氛围,向观众表达了人物的内心情感。这就是音乐剧的魅力所——用音乐说话,用音乐叙事。

这部剧用通俗易懂的故事加上奇特的内容设定,再配上恰到好处的音乐渲染,成就了这部永恒的经典,其中的许多歌曲也广为传唱。最喜欢《The Phantom of the Opera》,这首歌在环境的渲染,还节奏的设计和人声演唱上都令人著迷。

这次的分享就到这里,如果大家对音乐剧《歌剧魅影》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大家一起讨论进步。加油~↖(^ω^)↗


11年前和1年前《歌剧魅影》相隔十年在上海的两次演出我都看了。喜欢剧中的唱段,优美抒情的旋律。在现场听「魅影」开口唱第一句,就被他的声音迷住了!男声能这样优美极富魅力,这声音才能当得起「歌剧魅影」的美誉!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