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微博评论时可以@某人,转播自动@某人,对于转播的人和被转播的人@有不同的意思吗?


你@ 到了谁,这个人就会收到你@ 他的消息。跟点名差不多。微博和SNS讲究时效性,讲究及时互动,比如你在论坛里跟楼主下面讲半天,回头楼主出去煮面吃吃完去逛街了回来睡觉,不定第二天他就忘了这事。但是有了@ 那么他就会知道,哦,原来你是在跟我说话。他就知道了。另外,也让发出@ 的人知道,不管你和他说了什么,他总归是看到了。你要在论坛上跟楼主骂半天,人不回你消息,你都不知道他到底看到没看到。有了@ 即便他不回你,至少,理论上,他会看到。


这类问题其实完全可以问度娘嘛,简单说说,早期在中世纪欧洲,要出版一本书,人们是完全用手刻出来的。由于「at」的使用频率很高,为了减轻手刻的疲劳,人们就想出了一个「at」的简写形式,即在「a」的四周画上一个圆圈,于是出现了「@」这个符号,它代表了「at」这个单词。 邮箱和微博最常见,邮箱表示「at」,微博是表示你「提到」某人,最早始于Twitter,就是一个通知提醒的作用。
一直脚著有种邮件抄送的感觉,不一定要反馈,但是一定要周知

以下回答取自@果壳网 传送门:http://www.guokr.com/article/37933/

具体请参考果壳网

At@【@标志】在以上所有标志中,@(音 at)是唯一一个入选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建筑与设计收藏的标志。它也是网路世界最常用的符号。每个电子邮件都要用到它,在 Twitter 和微博里通知他人也要用到@。这或许跟它是完全意义上的「执行符号」和其神秘起源有关。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称呼。在法国和义大利人们叫它「蜗牛」,中国有些人叫它「小老鼠」,德国人管它叫「猴子的尾巴」。@在数字世界的起源要追溯到1971 年。那时,美国技术研究公司 BBN 的一位程序员雷蒙德·汤姆林森(Raymond Tomlinson)正负责开发一个程序,让计算机用户能够连接到 ARPAnet(阿帕网路,即美国高级研究计划署开发的世界上第一个运营的封包交换网路,也是今天互联网的始祖)。汤姆林森决定在电脑网路的地址中间插入一个@,来区分「用户」和「终端」。这个做法后来被广泛采用,成了今天电子邮件地址的标准写法。因此,雷蒙德·汤姆林森也被人们称为「电子邮件之父」。【电子邮件之父——雷蒙德·汤姆林森】

但@这个符号并非是由汤姆林森首创的。事实上,早在1885年美国安德伍德(American Underwood)打字机出现时,@这个符号已经存在于键盘上了。当时它是作为一种会计速记符号,表示「以……的比率」。【Underwood 打字机上的@符号,位于数字4按键上】

如果再往前追溯的话,@大概起源于公元 6 世纪。当时的修道士开始用这个符号来代替拉丁文中的ad。在拉丁文中ad的意思相当于 at(在某处)或 toward(朝向)。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将ad与单词 AD(Anno Domini 缩写,表示「耶稣纪元后」,也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公元」)区分开来。【1536 年,一位义大利商人在书信中使用的@符号,即图中绿色部分】
@某人,某人上线时,系统会有提示,谁@他,和谁是没关系的;我个人觉得,新浪微博转播自动@,很让人烦,你发一条微博,被不同的人转下去,你一上线,有提示就会点开看,结果可能只有第一个转发的人认识,后面的都不认识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