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是一个动荡的年代,也是一个大师辈出的年代,各行各业都有伟大的人物诞

生。而二十世纪前叶所有人都不能忽略大事件无疑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这

是人类历史上波及面最广和最惨痛的战斗,战后我们不禁产生如此的疑问,日耳曼民族是怎样

一个民族?德国是怎样一个国家?正好,有一个摄影师可以解答我们的疑惑,他就是奥古斯特 桑德。

奥古斯特 桑德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家,同时他的《时代的面孔》也是前所未有的巨

著,有人说,桑德就是魏玛共和国的编年史。也许我们能够通过奥古斯特 桑德来了解那个年

代的德国的真实面貌。

生平简介

●1876年11月17日,奥古斯特· 桑德出生于科隆西部的河道村的一个采矿木匠的家庭。小学毕

业后进入矿井做童工,有幸选中做一个风景摄影师的助手,透过30x40的大相机镜头看这个世

界。

●1892年,16岁的时候桑德的叔叔给他提供了一个13×18厘米相机,同时父亲给他在谷仓旁建

了一个暗房。

●1904年,在奥地利林茨成立「奥古斯特·桑德照相馆」,同年,在巴黎影展上获得金奖和一枚

十字勋章,此后经常在各种展览中获奖。

●1910年,避债回到德国在科隆开了一家照相馆,拟定拍摄一个拍摄德国各行各业、各社会阶

层人们的肖像的宏大计划。

●1927年,成功展出这一计划中的一组肖像,被业界奉为「使用镜头的巴尔扎克」。

●1929年,出版肖像摄影作品集《时代的面孔》。

●1933年,开始出版《 德国的土地,德国的人民 》,1934年已经出版了5本,最后这个拍摄

计划并没有完成。

●1934年,《时代的脸孔》一书被文化部销毁,幸好有少量的底片得以保存。

●1946年,苦心经营20年的4万张底片,被抢劫者纵火焚毁,《二十世纪的人》这部未曾谋面

的巨著就此成了世纪的遗憾。

●1951年,桑德的摄影作品在科隆首届世界摄影器材博览会上展出。

●1952年,作品开始被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摄影部主任爱德华· 斯泰肯收藏。

●1955年,部分作品在爱德华· 斯泰肯主持的世界性摄影大展《人类一家》中展出。

●1963年底,因中风卒于家中,享年87岁

始于微末 终成大师

桑德出生于科隆西边的一个矿村中,父亲是一位颇具绘画天分的矿场木匠,虽然桑德从小

就跟父亲学到一些素描基础,而家里人也希望他能有更好的出路,但是迫于生计,小学毕业的

桑德就进入矿场工作,所幸被矿场工头选中成为一个风景摄影家的助手,这才没有被埋没在

矿场里,自从透过30cm X 40cm的大相机镜头看过世界后,这辈子都没有在离开过照相机。

桑德的家人对于他学摄影并不反对,反而一个富有的叔叔还给他提供了拍摄所需的装备,

相机是当时最小尺寸13cm X 18cm的。父亲在谷仓旁给他搭建了一个暗房供他使用。虽然桑德

只有小学毕业,但是非常勤奋好学,很多的知识都是自学的,即便是应召入伍在军队里也非常

用功,在行伍生涯中,只要一有空就替士兵拍照,退伍后,桑德开始在国内旅行做商业摄影

师,并且学习建筑及工业摄影以拓展工作机会,同时还在德累斯顿的艺术学院选修了一年的绘

画。20世纪初,他在奥地利茨城的一个摄影棚当助手。

26岁时,桑德回到德国娶妻生子,准备在家乡创业,但是老家的暗房已经被弟弟们拆除做

他用了,早期的底片也都毁坏,他不得不又回到林茨,开始拍摄油画式人像。至此在异乡发迹

赚了很多钱,但是因为投资失败欠了一身的债务,不得不回到家乡逼债,此时34岁的他又重起

炉灶,在科隆开设了一家照相馆,他的工作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中断,被召回军队的桑

德也尝到了战败的苦果。战后,他的摄影棚被急需身份证的人们所挤满,最后干脆叫一大堆人

站在一块儿,排成团体照然后一个人头一个人头剪下来成为个人照,这种方式养成了日后喜欢

表现群体人物的习惯。

等为身份证而来的人潮消退后,桑德的照相馆生意恢复到了正常,他开始感受到德国战后

新兴艺术潮流的冲击,也结识了很多优秀的文学艺术家,并与画家斯威特结为终生好友,在斯

威特的劝服下放弃了油画味道的画意摄影,放弃了浪漫化的效果,桑德的人像作品人物面孔更

能真实的反应出人物的真实性格。从此桑德信心大增,并著手准备一项庞大的计划,以「20世

纪的人」为主题,进行系列性的摄影创作。

20世纪的人

早在1904年,桑德在巴黎巴黎影展上获得金奖和一枚十字勋章,此后经常在各种展览中获

奖。在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更是到达了顶峰,仅在1931年里,他在电视台连续主持了五次关

于「摄影的起源和发展」的摄影讲座。

他不只是止步于此,有一个更庞大的项目在他的心中。开始时 ,他拍的是故乡威斯特沃

的农民 ,奥古斯特 ·桑德选了威斯特沃这个乡村作为研究的对象 。

他曾如此回忆 :

从小我就熟悉这些人的生活 … …因此 ,一开始我就从个别类型的村民当中 ,看到一种相

同的典型 。那是人类品质的记号 。

这种以一个特定的地方作为自己记录一个时代特质地的方式 ,很是有效 。人们同在一块土地

上 ,说同一种方言 ,有著同样的习俗 、信仰 ,自然就形成一种精神化的类型 。

桑德尽量在不同身份 、不同性格的人物当中 ,抓住同一血缘的内涵 。他在不同的脸孔 、

异样的眼神 、各种各样的姿势和互异的裁切构图当中 ,都表现出日耳曼民族的骄傲 、倔强 、

严肃 、不轻易放松自己的同一品性 。他们都背负著同样的传统包袱 ,在压力下有著同样深沉

的忧郁 。

最后他拍摄的对象广及农村和城市的各阶层人物 ,同时也是德国典型人物的剪影 。他拍摄

德国各行各业的人,并将德国民众分成七种「类型」:农民、熟练的手工艺人、女人、各类职业

身份者、艺术家、城市人和社会边缘人。桑德的梦想是要建立一份关于德国人的视觉记录,他

拍摄德国的各阶层民众,就是为了使观看者认识到社会和文化的各个维度,以及现实生活的分

层。

1929年科特沃尔夫公司出版了他的《时代的面孔》一书,想以此为随后那本有540张照

片、分为45册的大书做一个铺垫。但《20世纪的人》最终没能出版,而且在1934年,德国文

化部还要求将《时代的面孔》的所有版本销毁,已经出版的予以没收。部分原因就是其中所表

现的德国人具有多样的面部特征与性格特点,这与官方的宣传是相违背的。桑德镜头下的德国

人与纳粹党人所认准的「亚利安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种」的观点大相径庭,他的摄影理念不

可避免地招来了纳粹党棍文痞的百般非难:「缺乏领导人物,是刻下了卑劣本性的容貌的记

录……不是高昂与感激的记录」。桑德的照片非但不能为纳粹的民族优越论提供形象佐证,相

反,他的作品集里还收录了纳粹急欲从种族上加以灭绝的犹太人的肖像,桑德由于其卓越的艺

术成就所产生的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招致了纳粹当局一次次的追查与迫害。

虽然这部作品集只收录了他60幅肖像照片,但也显露出他非凡之处。德国文豪托马斯· 曼

(Thomas Mann,1875—1955)曾写道:「这部摄影集不是一种自我陶醉的东西,它集中了正确

的照片,对面相学爱好者而言是最好的宝库。」

艺术家朋友们

1910年他是一个获奖的艺术摄影家,一战之前他经常在展览中获奖。战后,他继续住在科

隆地区,他开始感受到战后新兴艺术潮流的冲击,那时他在那里结识了不少声名显赫的艺术

家。成为了现代艺术萌芽期的热情支持者。

他与画家兰茨 斯威特结为终生好友 。斯威特努力劝服桑德放弃有油画味道的凹凸布纹放

大纸和放大之后的上脂处理 ,以摆脱模仿绘画的趣味 。桑德接受好友的建议 ,开始试验新的

放大方法 ,用最简单的平光照相机 ,把底片原有的细节一一再现 ,没有原先模糊化的浪漫效

果 。这样一来 ,他作品中的人物脸孔能更确切地反映出人物的真实性格 。

他拍摄 斯威特,这位画家在1919年时与马克斯 恩斯特和阿尔弗雷德 巴杰尔德一起编辑了共

产主义杂志《风扇》(Der Ventilator)。另一位前卫的艺术家哥特菲尔德 布洛克曼

(gottfried Brockmann),其作品深受「一战」后果的影响,他在桑德的家里住了两年。桑德还

认识其他的人,如画家奥托 迪克斯(Otto Dix)、亨里克 霍尔勒(Heinrich Hoerle)和杰克尔

阿德勒(Jankel Adler),但这些并不意味著桑德受到了他们的根本影响。如果说有什么关系

的话,也只能说是桑德影响了他们,因为桑德1910年肖像照片中的冷静风格在20年代新现实

主义画家的肖像画风格中得到了延续。实际上,桑德跨越了几代人,他与那些曾经指导过他那

些先锋派朋友的艺术家同处一个时期。他真正属于那一代人,他们之中许多画家都是严谨认真

的自然主义者,而轮到他们回顾的则是19世纪70年代的画家威廉 莱布尔(Wilhelm leibl)和威

廉 特吕布讷受抑制的肖像画风。

对桑德以及《20世纪的人》的解读

在 《 2 0世纪世界大事 》一书中 , 「 1929年至 1939年 :艺术与文学 」一章中这样提到桑德 :

奥古斯特 ·桑德在大部分艺术家争著发表他们的政治信念的那十年间 ,宁愿描绘自己看到

的非政治的世界 。他是个摄影家 ,决定以既不嘲笑又不过分推崇的客观态度 ,拍摄整个日耳

曼民族的众生相 ,作为他的终身事业 。

桑德每一张照片上的人物 ,都是摆好姿势 ,刻意打扮过的 。人物的举止透著自认为最适

当的仪态 ,表情显示著 :我希望别人知道我的这一面 。有的人很努力地在维持自己精神最饱

满的状况 ;有的人已经坚持不住而显得松弛 ,反倒露出自在的神色 。

桑德从19世纪带来的一种观念,认为肖像应该是体面而正式的,应该展示被画人身长的全

部或四分之三。在这一方面他与20年代的新摄影家们不同,新摄影家们利用古怪的角度,用特

写拍摄凝视的麻脸。桑德肖像的长处在于他让被摄者表现了他们对于「体面」的不同的观点,而

新一代的摄影师所用的形式未能让这一点体现出来。桑德也没有把自己限制于某一种特殊类别

的摄影。于是在1929年,他发现自己正好拥有各种不同的素材,使其对于德国人民的批派性

考察成为了可能。

桑德熟读德国古典文学作品,是个思想深刻的人,他的思想来源于两个共生的观念——

外表的和谐和自然的真实。前者认为人的品德可以从面部特点和表情上反映出来,桑德对此进

行了发挥,在塑造社会类型和典型人物时引入了环境的效果。桑德还深信,常识是可以通过对

自然世界各方面(如动物、植物、大地和天空)进行认真探索和真实再现而获得的。在这一理

性主义信念的层面上,他又附加了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观点,即德国社会的商业、职业和阶级

几乎一成不变的保持了中世纪的等级结构。

桑德之所以重要的好几个原因。即使他没有完成《时代的面孔》,他仍然被看做一位改革

者,这主要是由于他所拍摄的那些意义双关的肖像和这些肖像所揭示出来的东西。但真正使他

与众不同的是《时代的面孔》,这是摄影史上第一本完全散漫的图片书籍。它是一部综合性的

作品,包含了分类学,历史和观点,与当时任何东西都不一样。这本书最主要的后继之作是沃

克 伊文思的《美国照片》(1938)和罗伯特 弗兰克的《美国人》(1958/9),两部著作都具

有那种差别细微的复杂性。而20年代出版的其他图片书籍仅仅是在重复著现代生活或者浪漫风

景之类的主题,只有很少一点可用作比较的东西来阐述对重要主题的观点。

桑德现存的大量作品都是肖像,其中有许多堪称摄影史上的经典。也许他最著名的一张照

片是1914年在乡间小道上拍的要去威斯特沃得跳舞的三个农夫。

这是他拍的最迷人的一张照片。三个人穿著裤脚堆在鞋面上的深色西装裤,戴著白色领结和平

顶圆礼帽,持著手杖。他们看上去是停了一下,但只是暂时的,这样做是为了面对镜头。尽管

每人的打扮很相似,但性格却各异。领头的一个略向后转,看著桑德和他的相机。在他的右

边,站著一个也许是更加城市化的兄弟,表情和神态都非常放松。第三个与前两个略分开一

点,总的来说要俗气一些。他什么都与另外两个人不一样:帽沿下面露出一缕卷发,叼著香

烟,衣服皱巴巴的。桑德的照片有很大的启发性———这更像一篇小说的起点,而不是一张社

会学的插图。

但这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例子或是一次幸运的拍摄。桑德知道理解来自于洞察力,他常常把

同类的东西进行比较,很少形成模式,而是强调差异。那三个农夫的照片在《时代的面孔》上

发表后,他很快又拍摄了两个打扮的比平时漂亮的农村姑娘。她们也会让人产生比较,因为她

们同样是外貌差别很小,但举止差别很大。单独看可能仅仅当她们是迟钝的农村姑娘,把一个

与另一个作比较才会发现他们之间有著迥然不同的性格,各自有著不同的命运。翻过几页,书

中出现了两个拳击手,海因希思和保罗罗德斯坦,这张1928年拍摄于科隆的照片将两个人的

性格差异表现的非常明显,一个是亲切和蔼的拳击手,他的微笑和他的鞋带相配,旁边站著的

却是一位拘泥严谨的运动员。

他曾对孙子吉尔德 ——一位摄影家及艺术馆长这么表示 :

我从不让一个人看起来不好 ,他们自己表现出自己 。照片就是你的镜子 ,就是你 。

我们可以说 ,桑德把对别人的尊敬 ,视为自己的最重要原则 ——诚实 。唯有如此 ,

这些人物才会呈现出人类相同的品质 ,才会是整个时代的脸孔 。

文献参考:

《摄影小史》 瓦尔特·本雅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二十位人性见证者———当代摄影大师》 阮义忠

《世界摄影史》内奥米·罗森布拉姆 中国摄影出版社

《摄影简史》伊安·杰夫里 三联书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