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是一個動蕩的年代,也是一個大師輩出的年代,各行各業都有偉大的人物誕

生。而二十世紀前葉所有人都不能忽略大事件無疑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這

是人類歷史上波及面最廣和最慘痛的戰鬥,戰後我們不禁產生如此的疑問,日耳曼民族是怎樣

一個民族?德國是怎樣一個國家?正好,有一個攝影師可以解答我們的疑惑,他就是奧古斯特 桑德。

奧古斯特 桑德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家,同時他的《時代的面孔》也是前所未有的巨

著,有人說,桑德就是魏瑪共和國的編年史。也許我們能夠通過奧古斯特 桑德來瞭解那個年

代的德國的真實面貌。

生平簡介

●1876年11月17日,奧古斯特· 桑德出生於科隆西部的河道村的一個採礦木匠的家庭。小學畢

業後進入礦井做童工,有幸選中做一個風景攝影師的助手,透過30x40的大相機鏡頭看這個世

界。

●1892年,16歲的時候桑德的叔叔給他提供了一個13×18釐米相機,同時父親給他在穀倉旁建

了一個暗房。

●1904年,在奧地利林茨成立「奧古斯特·桑德照相館」,同年,在巴黎影展上獲得金獎和一枚

十字勳章,此後經常在各種展覽中獲獎。

●1910年,避債回到德國在科隆開了一家照相館,擬定拍攝一個拍攝德國各行各業、各社會階

層人們的肖像的宏大計劃。

●1927年,成功展出這一計劃中的一組肖像,被業界奉為「使用鏡頭的巴爾扎克」。

●1929年,出版肖像攝影作品集《時代的面孔》。

●1933年,開始出版《 德國的土地,德國的人民 》,1934年已經出版了5本,最後這個拍攝

計劃並沒有完成。

●1934年,《時代的臉孔》一書被文化部銷毀,幸好有少量的底片得以保存。

●1946年,苦心經營20年的4萬張底片,被搶劫者縱火焚毀,《二十世紀的人》這部未曾謀面

的鉅著就此成了世紀的遺憾。

●1951年,桑德的攝影作品在科隆首屆世界攝影器材博覽會上展出。

●1952年,作品開始被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攝影部主任愛德華· 斯泰肯收藏。

●1955年,部分作品在愛德華· 斯泰肯主持的世界性攝影大展《人類一家》中展出。

●1963年底,因中風卒於家中,享年87歲

始於微末 終成大師

桑德出生於科隆西邊的一個礦村中,父親是一位頗具繪畫天分的礦場木匠,雖然桑德從小

就跟父親學到一些素描基礎,而家裡人也希望他能有更好的出路,但是迫於生計,小學畢業的

桑德就進入礦場工作,所幸被礦場工頭選中成為一個風景攝影家的助手,這才沒有被埋沒在

礦場裏,自從透過30cm X 40cm的大相機鏡頭看過世界後,這輩子都沒有在離開過照相機。

桑德的家人對於他學攝影並不反對,反而一個富有的叔叔還給他提供了拍攝所需的裝備,

相機是當時最小尺寸13cm X 18cm的。父親在穀倉旁給他搭建了一個暗房供他使用。雖然桑德

只有小學畢業,但是非常勤奮好學,很多的知識都是自學的,即便是應召入伍在軍隊裏也非常

用功,在行伍生涯中,只要一有空就替士兵拍照,退伍後,桑德開始在國內旅行做商業攝影

師,並且學習建築及工業攝影以拓展工作機會,同時還在德累斯頓的藝術學院選修了一年的繪

畫。20世紀初,他在奧地利茨城的一個攝影棚當助手。

26歲時,桑德回到德國娶妻生子,準備在家鄉創業,但是老家的暗房已經被弟弟們拆除做

他用了,早期的底片也都毀壞,他不得不又回到林茨,開始拍攝油畫式人像。至此在異鄉發跡

賺了很多錢,但是因為投資失敗欠了一身的債務,不得不回到家鄉逼債,此時34歲的他又重起

爐竈,在科隆開設了一家照相館,他的工作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中斷,被召回軍隊的桑

德也嘗到了戰敗的苦果。戰後,他的攝影棚被急需身份證的人們所擠滿,最後乾脆叫一大堆人

站在一塊兒,排成團體照然後一個人頭一個人頭剪下來成為個人照,這種方式養成了日後喜歡

表現羣體人物的習慣。

等為身份證而來的人潮消退後,桑德的照相館生意恢復到了正常,他開始感受到德國戰後

新興藝術潮流的衝擊,也結識了很多優秀的文學藝術家,並與畫家斯威特結為終生好友,在斯

威特的勸服下放棄了油畫味道的畫意攝影,放棄了浪漫化的效果,桑德的人像作品人物面孔更

能真實的反應出人物的真實性格。從此桑德信心大增,並著手準備一項龐大的計劃,以「20世

紀的人」為主題,進行系列性的攝影創作。

20世紀的人

早在1904年,桑德在巴黎巴黎影展上獲得金獎和一枚十字勳章,此後經常在各種展覽中獲

獎。在德國魏瑪共和國時期更是到達了頂峯,僅在1931年裏,他在電視臺連續主持了五次關

於「攝影的起源和發展」的攝影講座。

他不只是止步於此,有一個更龐大的項目在他的心中。開始時 ,他拍的是故鄉威斯特沃

的農民 ,奧古斯特 ·桑德選了威斯特沃這個鄉村作為研究的對象 。

他曾如此回憶 :

從小我就熟悉這些人的生活 … …因此 ,一開始我就從個別類型的村民當中 ,看到一種相

同的典型 。那是人類品質的記號 。

這種以一個特定的地方作為自己記錄一個時代特質地的方式 ,很是有效 。人們同在一塊土地

上 ,說同一種方言 ,有著同樣的習俗 、信仰 ,自然就形成一種精神化的類型 。

桑德盡量在不同身份 、不同性格的人物當中 ,抓住同一血緣的內涵 。他在不同的臉孔 、

異樣的眼神 、各種各樣的姿勢和互異的裁切構圖當中 ,都表現出日耳曼民族的驕傲 、倔強 、

嚴肅 、不輕易放鬆自己的同一品性 。他們都背負著同樣的傳統包袱 ,在壓力下有著同樣深沉

的憂鬱 。

最後他拍攝的對象廣及農村和城市的各階層人物 ,同時也是德國典型人物的剪影 。他拍攝

德國各行各業的人,並將德國民眾分成七種「類型」:農民、熟練的手工藝人、女人、各類職業

身份者、藝術家、城市人和社會邊緣人。桑德的夢想是要建立一份關於德國人的視覺記錄,他

拍攝德國的各階層民眾,就是為了使觀看者認識到社會和文化的各個維度,以及現實生活的分

層。

1929年科特沃爾夫公司出版了他的《時代的面孔》一書,想以此為隨後那本有540張照

片、分為45冊的大書做一個鋪墊。但《20世紀的人》最終沒能出版,而且在1934年,德國文

化部還要求將《時代的面孔》的所有版本銷毀,已經出版的予以沒收。部分原因就是其中所表

現的德國人具有多樣的面部特徵與性格特點,這與官方的宣傳是相違背的。桑德鏡頭下的德國

人與納粹黨人所認準的「亞利安民族是世界上最優秀的人種」的觀點大相徑庭,他的攝影理念不

可避免地招來了納粹黨棍文痞的百般非難:「缺乏領導人物,是刻下了卑劣本性的容貌的記

錄……不是高昂與感激的記錄」。桑德的照片非但不能為納粹的民族優越論提供形象佐證,相

反,他的作品集裏還收錄了納粹急欲從種族上加以滅絕的猶太人的肖像,桑德由於其卓越的藝

術成就所產生的廣泛的社會影響力,招致了納粹當局一次次的追查與迫害。

雖然這部作品集只收錄了他60幅肖像照片,但也顯露出他非凡之處。德國文豪託馬斯· 曼

(Thomas Mann,1875—1955)曾寫道:「這部攝影集不是一種自我陶醉的東西,它集中了正確

的照片,對面相學愛好者而言是最好的寶庫。」

藝術家朋友們

1910年他是一個獲獎的藝術攝影家,一戰之前他經常在展覽中獲獎。戰後,他繼續住在科

隆地區,他開始感受到戰後新興藝術潮流的衝擊,那時他在那裡結識了不少聲名顯赫的藝術

家。成為了現代藝術萌芽期的熱情支持者。

他與畫家蘭茨 斯威特結為終生好友 。斯威特努力勸服桑德放棄有油畫味道的凹凸布紋放

大紙和放大之後的上脂處理 ,以擺脫模仿繪畫的趣味 。桑德接受好友的建議 ,開始試驗新的

放大方法 ,用最簡單的平光照相機 ,把底片原有的細節一一再現 ,沒有原先模糊化的浪漫效

果 。這樣一來 ,他作品中的人物臉孔能更確切地反映出人物的真實性格 。

他拍攝 斯威特,這位畫家在1919年時與馬克斯 恩斯特和阿爾弗雷德 巴傑爾德一起編輯了共

產主義雜誌《風扇》(Der Ventilator)。另一位前衛的藝術家哥特菲爾德 布洛克曼

(gottfried Brockmann),其作品深受「一戰」後果的影響,他在桑德的家裡住了兩年。桑德還

認識其他的人,如畫家奧託 迪克斯(Otto Dix)、亨裏克 霍爾勒(Heinrich Hoerle)和傑克爾

阿德勒(Jankel Adler),但這些並不意味著桑德受到了他們的根本影響。如果說有什麼關係

的話,也只能說是桑德影響了他們,因為桑德1910年肖像照片中的冷靜風格在20年代新現實

主義畫家的肖像畫風格中得到了延續。實際上,桑德跨越了幾代人,他與那些曾經指導過他那

些先鋒派朋友的藝術家同處一個時期。他真正屬於那一代人,他們之中許多畫家都是嚴謹認真

的自然主義者,而輪到他們回顧的則是19世紀70年代的畫家威廉 萊布爾(Wilhelm leibl)和威

廉 特呂布訥受抑制的肖像畫風。

對桑德以及《20世紀的人》的解讀

在 《 2 0世紀世界大事 》一書中 , 「 1929年至 1939年 :藝術與文學 」一章中這樣提到桑德 :

奧古斯特 ·桑德在大部分藝術家爭著發表他們的政治信念的那十年間 ,寧願描繪自己看到

的非政治的世界 。他是個攝影家 ,決定以既不嘲笑又不過分推崇的客觀態度 ,拍攝整個日耳

曼民族的眾生相 ,作為他的終身事業 。

桑德每一張照片上的人物 ,都是擺好姿勢 ,刻意打扮過的 。人物的舉止透著自認為最適

當的儀態 ,表情顯示著 :我希望別人知道我的這一面 。有的人很努力地在維持自己精神最飽

滿的狀況 ;有的人已經堅持不住而顯得鬆弛 ,反倒露出自在的神色 。

桑德從19世紀帶來的一種觀念,認為肖像應該是體面而正式的,應該展示被畫人身長的全

部或四分之三。在這一方面他與20年代的新攝影家們不同,新攝影家們利用古怪的角度,用特

寫拍攝凝視的麻臉。桑德肖像的長處在於他讓被攝者表現了他們對於「體面」的不同的觀點,而

新一代的攝影師所用的形式未能讓這一點體現出來。桑德也沒有把自己限制於某一種特殊類別

的攝影。於是在1929年,他發現自己正好擁有各種不同的素材,使其對於德國人民的批派性

考察成為了可能。

桑德熟讀德國古典文學作品,是個思想深刻的人,他的思想來源於兩個共生的觀念——

外表的和諧和自然的真實。前者認為人的品德可以從面部特點和表情上反映出來,桑德對此進

行了發揮,在塑造社會類型和典型人物時引入了環境的效果。桑德還深信,常識是可以通過對

自然世界各方面(如動物、植物、大地和天空)進行認真探索和真實再現而獲得的。在這一理

性主義信念的層面上,他又附加了一個具有諷刺意味的觀點,即德國社會的商業、職業和階級

幾乎一成不變的保持了中世紀的等級結構。

桑德之所以重要的好幾個原因。即使他沒有完成《時代的面孔》,他仍然被看做一位改革

者,這主要是由於他所拍攝的那些意義雙關的肖像和這些肖像所揭示出來的東西。但真正使他

與眾不同的是《時代的面孔》,這是攝影史上第一本完全散漫的圖片書籍。它是一部綜合性的

作品,包含了分類學,歷史和觀點,與當時任何東西都不一樣。這本書最主要的後繼之作是沃

克 伊文思的《美國照片》(1938)和羅伯特 弗蘭克的《美國人》(1958/9),兩部著作都具

有那種差別細微的複雜性。而20年代出版的其他圖片書籍僅僅是在重複著現代生活或者浪漫風

景之類的主題,只有很少一點可用作比較的東西來闡述對重要主題的觀點。

桑德現存的大量作品都是肖像,其中有許多堪稱攝影史上的經典。也許他最著名的一張照

片是1914年在鄉間小道上拍的要去威斯特沃得跳舞的三個農夫。

這是他拍的最迷人的一張照片。三個人穿著褲腳堆在鞋面上的深色西裝褲,戴著白色領結和平

頂圓禮帽,持著手杖。他們看上去是停了一下,但只是暫時的,這樣做是為了面對鏡頭。儘管

每人的打扮很相似,但性格卻各異。領頭的一個略向後轉,看著桑德和他的相機。在他的右

邊,站著一個也許是更加城市化的兄弟,表情和神態都非常放鬆。第三個與前兩個略分開一

點,總的來說要俗氣一些。他什麼都與另外兩個人不一樣:帽沿下面露出一縷捲髮,叼著香

煙,衣服皺巴巴的。桑德的照片有很大的啟發性———這更像一篇小說的起點,而不是一張社

會學的插圖。

但這並不是一個孤立的例子或是一次幸運的拍攝。桑德知道理解來自於洞察力,他常常把

同類的東西進行比較,很少形成模式,而是強調差異。那三個農夫的照片在《時代的面孔》上

發表後,他很快又拍攝了兩個打扮的比平時漂亮的農村姑娘。她們也會讓人產生比較,因為她

們同樣是外貌差別很小,但舉止差別很大。單獨看可能僅僅當她們是遲鈍的農村姑娘,把一個

與另一個作比較才會發現他們之間有著迥然不同的性格,各自有著不同的命運。翻過幾頁,書

中出現了兩個拳擊手,海因希思和保羅羅德斯坦,這張1928年拍攝於科隆的照片將兩個人的

性格差異表現的非常明顯,一個是親切和藹的拳擊手,他的微笑和他的鞋帶相配,旁邊站著的

卻是一位拘泥嚴謹的運動員。

他曾對孫子吉爾德 ——一位攝影家及藝術館長這麼表示 :

我從不讓一個人看起來不好 ,他們自己表現出自己 。照片就是你的鏡子 ,就是你 。

我們可以說 ,桑德把對別人的尊敬 ,視為自己的最重要原則 ——誠實 。唯有如此 ,

這些人物才會呈現出人類相同的品質 ,才會是整個時代的臉孔 。

文獻參考:

《攝影小史》 瓦爾特·本雅明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二十位人性見證者———當代攝影大師》 阮義忠

《世界攝影史》內奧米·羅森布拉姆 中國攝影出版社

《攝影簡史》伊安·傑夫裏 三聯書店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