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語的漢字音想到的這個問題,如果中古漢語的入聲韻尾不除阻,在日語這種開音節語言母語者聽來應該是更像是沒有韻尾才對,然而日本人寧可加一個母音也要把入聲刻畫出來,有沒有可能說明中古漢語的入聲韻尾是除阻的?


不可能。

中古漢語入聲韻和陽聲韻(有鼻音韻尾的韻母)相配,如果入聲韻除阻的話,陽聲韻就也該除阻。那麼「東」、「青」的音讀(漢音)就可以直接用 togu、segi 來對,而不需要用 tou、sei 了。

另外傳教士記錄的中世日語(《日葡辭書》、天草版《平家物語》等)里,有把入聲字的 -tu 寫成 -t 的現象。有人據此認為當時的日語漢字音是在模仿不除阻的入聲韻尾。


除不除阻不下定論。至少問題的證據是錯的。當時來學習漢語的日本人應具備音韻知識。日語的假名順序就是借鑒於梵文——其涉及音韻學。即使母語為開音節,區分無聲阻的入聲韻也絕非難事。

以前看講內地人去香港的紀錄片,裡面的北京話母語者(成年後去的香港)亦可做到講區分-p-t-k的標準粵語。當然,廣大日本人民仍為圈地自萌,選擇加母音也極合理。


如果除阻,ptk不太可能變成?繼而不會完全脫落


日本人加個母音把入聲凸顯出來很有可能是因為他們的發音系統本身就很簡單,就有一點點類似於現在的普通話音譯英語單詞——把沒有母音的輔音硬加一個母音以方便發音。

不一定把目光都集中於日語,因為日語對中古漢語語音的勾勒並不是十分精準,可以多放眼於其他與中古漢語有聯繫的語言(方言、外語)。

其實如果實在不願相信,可以找那些語音學家探討,因為那些理論(擬音什麼的)都是他們搞出來的。


日語已經不分平、上、去了,你還想讓它再不分入聲嗎?中古的入聲除不除阻說不準,但日語恐怕不能拿來當證據,日語借用漢字音是經過遣唐使們(「唐」是泛指,不限於唐代)專業學習的,並不僅僅是聽著像什麼就怎麼說!

要說入聲幾千年來一直不除阻,我覺著不太可能,這種費力不討好的發音不能有這麼強的生命力,像上古的時候估計還是除阻的,那從什麼時候開始變成唯閉音了呢?憑我的直覺,我認為是平上去入四聲體系正式形成的時候,因為上古的入聲是跟去聲配套的,而到了中古,通用語的入聲就跟平聲配套了,這裡邊兒有什麼道道兒你就細琢磨吧~~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